檔 案 資 料 - 民 意 專 欄返回

本欄刊載有關民意民情的專欄文章,版權完全開放,歡迎登入網站瀏覽或下載。專欄文章的文責由作者自負,翻譯內容則由譯者負責。2005年之前發表的文章請參閱檔案資料部份。


「鍾言亦議:票站調查再起風雲」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20/11/2015)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鍾庭耀博士在他新開設的網上不定期專欄「鍾言亦議」內撰寫的首篇文章,主要討論2015年區議會選舉的票站調查。本文在2015年11月20日分別在新開設的「鍾言亦議」facebook 專頁、《香港大學民意網站》、《立場新聞》、《評台》和《香港獨立媒體網》網站發放。


「鍾庭耀﹕亂世裏的禎祥」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兼任香港大學利銘澤堂舍監) (31/8/2015)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就早前黃任匡醫生在《明報》一篇文章及香港大學近期發生的事件作出回應,在2015年8月31日《明報》論壇版刊登。


「2015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二階段調查結果概述」李偉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研究經理)(26/8/2015) 李偉健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5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二階段調查結果,在2015年8月上載於《傳媒透視》網頁。


「2015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一階段調查結果概述」李偉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研究經理)(8/6/2015) 李偉健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5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一階段調查結果,在2015年6月上載於《傳媒透視》網頁。


「2014年度電視節目欣賞指數全年綜合結果概述」李偉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研究經理)(30/4/2015) 李偉健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4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全年綜合調查結果,在2015年4月上載於《傳媒透視》網頁。


「2014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四階段調查結果概述」李偉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研究經理)(9/3/2015) 李偉健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4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四階段調查結果,在2015年3月上載於《傳媒透視》網頁。


「香港的電子投票及民間全民投票」           馬晉彥、李偉健、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3/12/2014) (只提供英文版) 馬晉彥先生簡歷
李偉健先生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4年11月30日,於日本新潟舉行的2014年亞洲民意研究學會週年大會中「選舉研究」小組討論的其中一篇論文的內容。


探究「民間全民投票計劃」電子投票系統           馬晉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科技經理)(28/2/2014) 馬晉彥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介紹2014年1月1日「元旦民間全民投票」使用的電子投票系統的設計及技術問題。文章於2014年2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2013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二階段調查結果概述」           李偉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研究經理)(26/9/2013) 李偉健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3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二階段調查結果,在2013年9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民間全民投票計劃: 收集香港民意的革命」           馬晉彥、李?兒、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2/9/2013) (只提供英文版) 馬晉彥先生簡歷
李?兒小姐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3年5月中,於美國波士頓舉行的第66屆世界民意研究學會週年大會中「民主議題」小組討論的其中一篇論文的內容。英文版本於2013年8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民研計劃選舉研究對香港的影響」           李偉健、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26/7/2013) (只提供英文版) 鍾庭耀博士簡歷
李偉健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3年5月中,於美國波士頓舉行的第66屆世界民意研究學會週年大會中「傳統媒體對民意的影響」小組討論的其中一個簡報。英文版本於2013年7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工作與生活平衡:分析辦公室內的態度及行為,配對期望及收窄世代分歧」           戴捷輝、彭嘉麗、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26/7/2013) (只提供英文版) 鍾庭耀博士簡歷
彭嘉麗小姐簡歷
戴捷輝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3年5月中,於美國波士頓舉行的第66屆世界民意研究學會週年大會中「民調趨勢」小組討論的其中一個簡報。英文版本於2013年6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慎思、眾言、佔中:商討民意的發展歷程」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26/7/201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民研計劃自2009年起透過舉辦慎思民調、「眾言堂」及「佔領中環運動」的「商討系列」等活動,在香港發展慎思制度和發揚商討文化的初步成果,在2013年6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2013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一階段調查結果概述」           李偉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研究經理)(26/7/2013) 李偉健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3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一階段調查結果,在2013年6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2012電視節目欣賞指數全年綜合結果概述」           李偉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研究經理)(26/7/2013) 李偉健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2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全年綜合調查結果,在2013年4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2012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四階段調查結果概述」           李偉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研究經理)(2/4/2013) 李偉健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2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四階段調查結果,在2013年3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傳媒及政治」           李?兒、謝曉雅(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 (2/4/2013) (只提供英文版) 李?兒小姐簡歷
謝曉雅小姐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2年6月15日,於香港舉行的第65屆世界民意研究學會週年大會中「傳媒及政治」小組討論的五個簡報。英文版本於2013年3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民意研究新指標:民情指數           戴捷輝(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高級數據分析師)(19/3/2013) 戴捷輝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民情指數的訂立、用意及未來發展。在2013年2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四六開」與「零收視」           李偉健、戴捷輝(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30/1/2013) 李偉健先生簡歷
戴捷輝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電視觀眾研究中有關「四六開」和「零收視」說法的道理和缺失。在2013年1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傳媒效應、議程設定、框架及提示」           李?兒、謝曉雅(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 (30/1/2013) (只提供英文版) 李?兒小姐簡歷
謝曉雅小姐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2年6月16日,於香港舉行的第65屆世界民意研究學會週年大會中「傳媒效應、議程設定、框架及提示」小組討論的四個簡報。英文版本於2013年1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亞洲民研網絡的成立過程和意義」           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3/1/201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介紹亞洲民意研究網絡的成立過程、未來發展和具體意義。在2012年12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2012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三階段調查結果概述」           彭嘉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助理總監) (3/1/2013) 彭嘉麗小姐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2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三階段調查結果,在2012年12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準確程度           鍾庭耀、戴捷輝(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 (26/11/2012) 鍾庭耀博士簡歷
戴捷輝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民研計劃選舉票站調查的準確程度,以及民研計劃2012年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最後數字與選舉結果比較。在2012年11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立法會選舉滾動調查準確程度」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12/9/2012)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民研計劃選舉滾動調查的準確程度,以及民研計劃2012年立法會選舉滾動調查最後數字與選舉結果比較。在2012年9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21世紀票站調查:美國的角度」Marjorie Connelly, The New York Times, USA
由鍾庭耀、李?兒(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編輯 (10/9/2012) (只提供英文版)
鍾庭耀博士簡歷
李?兒小姐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2年6月15日在香港舉行的第65屆世界民意研究學會 (World Association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年會中,由其姊妹組織美國民意研究學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籌辦的專題會議「21世紀票站調查:美國的角度」,其中一篇報告的撮要。文章的英文版在2012年9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如何解讀滾動調查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7/9/2012)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立法會選舉滾動調查的準確度,及比較2004、2008及2012年的調查結果。在2012年9月7日號《明報》刊登。


「2012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二階段調查結果概述」           彭嘉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助理總監) (5/9/2012) 彭嘉麗小姐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2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二階段調查結果,在2012年9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香港家書:堅持票站調查的深層意義」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1/9/2012)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撰寫的《香港家書》,主要談及2012年9月9日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的意義。聲音版本於2012年9月1日香港電台節目《香港家書》內播出。


「21世紀票站調查:美國的角度」
Michael W. Traugot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Paul J. Lavrakas, AAPOR, USA and Trevor N. Tompson, NORC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由鍾庭耀、李?兒(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編輯 (7/8/2012) (只提供英文版)
鍾庭耀博士簡歷
李?兒小姐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2615日在香港舉行的第65世界民意研究學會 (World Association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年會,由其姊妹組織美國民意研究學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籌辦的專題會議21世紀票站調查:美國的角度」,其中三篇報告的撮要文章的英文版在20128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最新發展」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7/8/2012)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選舉票站調查的最新發展以及評論選舉管理委員會最新修訂的《立法會選舉活動指引》。在20128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世界民研學會香港會議的歷史意義」           鍾庭耀、李?兒(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9/7/2012) 鍾庭耀博士簡歷
李?兒小姐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2年6月在香港舉行的第65屆世界民意研究學會 (World Association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年會,以及其在民意研究領域的歷史意義。在2012年7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七一遊行的科學精神」           鍾庭耀、戴捷輝(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9/7/2012) 鍾庭耀博士簡歷
戴捷輝先生簡歷

本文主要論述港大民研在2012年七一遊行點算方法的爭議。在2012年7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2012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一階段調查結果概述」           彭嘉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助理總監) (19/6/2012) 彭嘉麗小姐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2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一階段調查結果,在2012年6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票站調查的專業規範 (長篇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15/6/2012)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論及 票站調查的專業規範 ,文章已發給各大傳媒,並上載到《PopCon 普及民意平台》 ( http://popcon.hk)。


票站調查的專業規範 (精簡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15/6/2012)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論及 票站調查的專業規範 ,文章已發給各大傳媒,並上載到《PopCon 普及民意平台》( http://popcon.hk)。


港人身份認同調查 (長篇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7/6/2012)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論及港人身份認同感調查的爭議,文章已發給各大傳媒,並上載到《PopCon 普及民意平台》( http://popcon.hk)。


港人身份認同調查 (精簡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6/6/2012)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論及港人身份認同感調查的爭議,文章已發給各大傳媒,並上載到《PopCon 普及民意平台》( http://popcon.hk)。


候任特首民調的差異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2/6/2012)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由港大民研與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分別進行的候任特首民調的差異,文章已發給各大傳媒,並上載到《PopCon 普及民意平台》( http://popcon.hk )。


民意新世界、世界新民意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30/5/2012)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2年世界民意研究學會年會」六十五年來首次在香港舉辦週年大會,文章已發給各大傳媒,並上載到《PopCon 普及民意平台》( http://popcon.hk )。


「2011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四階段調查及全年綜合結果概述」彭嘉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助理總監)(9/3/2012)    彭嘉麗小姐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1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四階段調查結果,在2012年3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2011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三階段調查結果概述」彭嘉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助理總監)(5/12/2011)    彭嘉麗小姐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1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三階段段調查結果概述在2011年12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香港家書:特首選舉」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3/12/2011)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撰寫的《香港家書》,主要談及任何人士參加2012年特首選舉的意義,及未來特首選舉的相關研究工作等。聲音版本於2011年12月3日香港電台節目《香港家書》內播出。


「2011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二階段調查結果概述」彭嘉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助理總監)(1/9/2011)    彭嘉麗小姐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1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二階段段調查結果,在2011年9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六四集體記憶的代際承傳:燭光晚會現場調查結果(二)」 陳韜文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座教授)、李立峰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1/7/2011)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於2011年6月30日及7月1日兩日在《明報》刊登,標題分別為「反六四論述與六四集體記憶的強化」及「六四集體記憶的代際承傳」。主要透過分析2011年六四燭光晚會現場調查的結果,瞭解參與者的背景及訴求。


「反六四論述與六四集體記憶的強化:燭光晚會現場調查結果(一)」 陳韜文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座教授)、李立峰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30/6/2011)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於2011年6月30日及7月1日兩日在《明報》刊登,標題分別為「反六四論述與六四集體記憶的強化」及「六四集體記憶的代際承傳」。主要透過分析2011年六四燭光晚會現場調查的結果,瞭解參與者的背景及訴求。


「2011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一階段調查結果概述」彭嘉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助理總監)(2/6/2011)    彭嘉麗小姐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1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一階段調查結果,在2011年6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電視節目優眾指數解說」 鍾庭耀、戴捷輝(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9/3/2011)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解說「電視節目優眾指數」的理念以及運算過程,並透過其質量並重的特性,揭示指數的應用方法和適用範圍。本文在2011年3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2010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四階段調查及全年綜合結果概述」彭嘉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助理總監)(8/3/2011)    彭嘉麗小姐簡歷

本文主要概述2010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四階段及全年綜合結果,在2011年3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公投運動的意義」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19/3/2010) 鍾庭耀博士簡歷

筆者被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邀請撰文討論公投的意義。筆者於是把在2010年3月4日中大論壇的發言加以整理,與讀者分享。本文在2010年5月號《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通訊》刊登。


「香港電台如何繼往開來」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8/12/2009) 鍾庭耀博士簡歷

政府在2009年發表關於香港電台未來發展的諮詢文件,筆者應邀出席了立法會會議,討論公共廣播服務和港台未來路向,特此把意見整理成文。本文在2009年12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香港家書:特首民望」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7/11/2009)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撰寫的《香港家書》,主要談及特首民望數據及對政府管治的啟示。聲音版本於2009年11月7日香港電台節目《香港家書》內播出。


「從七一現場調查看遊行的恆與變」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立峰(香港城市大學英文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16/7/2009)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於2009年7月15及16日兩日在《明報》刊登,標題分別為「七一訴求的最大公約數」及「七一遊行的新動力從何而來」。本文主要透過分析2009年七一遊行現場調查的結果,瞭解參與者的背景及訴求,並與以往七一遊行參與者的特性作比較 。


「遊行集會人數不應各說各話」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14/7/2009)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探討自2003年起各次遊行集會人數點算的爭議,透過比較主辦單位、警方及學術機構三者所得數字的差異,以突顯科學求證的重要性。本文在2009年7月14日於《信報》刊登。


「如何統計大型遊行集會的人數」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8/7/2009)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從方法學探討近年社會上對遊行集會人數點算的爭議,並簡述過去幾年我們的操作經驗和看法。本文在中華選舉研究學會《選舉評論》第7期及2009年7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票站調查研討會後記」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9/3/2009)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為香港電台《傳媒透視》撰寫「票站調查系列」的最終篇,主要透過評論在立法會選舉後一場由城市大學舉辦的票站調查研討會,分享筆者對票站調查未來發展的意見。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9年3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選管會報告引申的問題」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8/1/2009)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為香港電台《傳媒透視》撰寫「票站調查系列」的第四篇,主要就有關選舉管理委員會《二○○八年立法會選舉報告書》內對票站調查及選舉工程的描述發現意見。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9年1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美國總統選舉票站調查」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10/11/2008)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為香港電台《傳媒透視》撰寫「票站調查系列」的第三篇,適逢美國舉行總統選舉,筆者在此分享當地票站調查的經驗。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8年11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票站調查的海外經驗」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8/10/2008)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為香港電台《傳媒透視》撰寫「票站調查系列」的第二篇,主要分享票站調查的海外經驗,及評論社會對本地傳媒操守的質疑。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8年10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票站調查的專業操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10/9/2008)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為香港電台《傳媒透視》撰寫「票站調查系列」的第一篇,主要評論票站調查的專業操守,及傳媒操守的問題。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8年9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關於立法會選舉建議指引」── 就立法會選舉活動建議指引第15章關於票站調查的建議修訂之書面申述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0/4/2008)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響應選舉管理委員會的呼籲,就立法會選舉活動建議指引第15章關於票站調查的建議修訂,於2008年4月10日向選管會遞交的書面申述全文,鍾庭耀亦於同日下午,於香港灣仔港灣道25號海港中心10樓選管會會議室舉行的公開諮詢大會作出口頭申述。

「香港家書:票站調查」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5/4/2008)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撰寫的《香港家書》,主要談及票站調查的發展。聲音版本於2008年4月5日香港電台節目《香港家書》內播出。

「立法會補選滾動調查文章系列之三:滾動調查中的專題探討」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12/2007)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立法會補選滾動調查文章系列」的第三篇。文章引用立法會補選滾動調查的專題分析,說明滾動調查的作用,不只是追蹤候選人支持度走勢和預測選舉結果。滾動調查如果運用得宜的話,其實可以發揮很多作用。

「立法會補選滾動調查文章系列之二:選民政治取向分析與滾動日數」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30/11/2007)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立法會補選滾動調查文章系列」的第二篇,主要透過立法會補選滾動調查中,關於選民政治取向的分析,討論滾動調查每日抽樣人數和滾動樣本日數之間的關係。


「立法會補選滾動調查文章系列之一:加權分析和論壇效應」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29/11/2007)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立法會補選滾動調查文章系列」的第一篇,除了提及一些關於滾動調查的誤解外,亦就項有趣的調查結果作出討論,包括原始與加權數據之間的差異,和電視論壇的效應。後者數據來自滾動調查中的附加題目,亦屬滾動調查操作的一部份。


「特首選舉辯論公眾抽樣進度」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5/3/2007) 鍾庭耀博士簡歷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與主辦2007年3月15日特首選舉論壇的八大傳媒合作,從香港巿民中隨機抽取100至120人作為現場觀眾。本文是報告有關工作的進度和一些有用的參考資料,有關文章的節錄版本亦於3月15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特首選舉3.15論壇公眾抽樣說明」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2/3/2007) 鍾庭耀博士簡歷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與主辦2007年3月15日特首選舉論壇的八大傳媒合作,從香港巿民中隨機抽取100至120人作為現場觀眾。本文是有關抽樣方法的說明,有關文章的節錄版本亦於3月10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簡評香港政黨」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25/4/2006)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於2006年4月22及23日兩日在《東方日報》刊登,標題分別為「號稱政黨心有餘力不足」及「急功近利少做調查研究」。本文提出以群眾力量、政治實力及發展潛力三個角度分析政黨的實力,以探討香港政黨發展狀況。當中筆者著重從政黨的網頁內容去分析其研究力量,結果發現他們的政治實力和發展潛力相當貧乏。


「消息人士的財政預算案民調」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27/3/2006) 鍾庭耀博士簡歷

不少報章日前引述「政府消息人士」以「反對者儼如自踩狗屎」來表述中央政策組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而該項民意調查結果完全沒有交待問卷的題目鋪排、可供選擇的答案、研究方法、樣本資料等。筆者在本文再次提醒負責民調的所有人士,尤其是政府消息人士,應根據一般國際指引,在向傳媒公開披露或者故意洩露任何民調結果時,有責任把有關調查的資料詳細公開。本文於2006年3月27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優質電視節目巡禮2005」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8/3/2006) 鍾庭耀博士簡歷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繼數年前及去年接受香港電台的邀請,撰寫有關《優質電視節目》的文章後,今年再撰文回顧過去五年(2001-2005年)於「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中,各類優質電視節目的發展。本文引用平均欣賞指數和季度得分次數,勾勒各類節目的主要結果及趨勢。本文之節錄版本於3月18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政制改革的民意出路」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21/12/2005)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旨在探討當前政改爭拗的出路。文章指出,巿民對當前政改的討論明顯存在矛盾的要求,而多項民意調查亦顯示,暫時沒有任何一個政改方案能夠得到三分之二巿民支持,社會上明顯地未有共識。要走出困境,文章建議政府把議案暫時擱置,然後列舉不同的可行方案,再尋求有三分之二民意支持的共識方案。本文在2005年12月21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音頻調查不能作準」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7/11/2005)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回應王家英博士最近在報章提出的觀點,認同音頻電話調查結果不能作準,同時強調在民意調查中,政治歸政治,科學歸科學的重要性。本文於2005年11月7日略加增刪後於《信報》同步刊登,題目為「音頻調查不能作準--回應『政改方案支持度急跌』的調查結果」。


「政改民調的局限」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21/10/2005)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旨在討論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五號報告中,所引述由中央政策組委託進行的調查的局限。文章指出,有關調查的局限主要在於沒有測試各個方案的支持臨界點,和沒有比較其他可行方案的支持程度。本文於2005年10月21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特首評分的波動」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0/10/2005)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回應就早前由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教授王家英在《新報》撰文探討中大亞太研究所與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特首民望評分出現差異的問題而作出補充和說明,並於發表新一輪施政辯論前,接力探討特首民望波動的問題。本文於2005年10月10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澳門居民的民主訴求」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3/9/2005)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根據作者於2005年9月10日在澳門舉行、由建設澳門聯盟主辦的《香港、澳門民主路該怎樣走?》研討會中的發言,略加增刪而成,主要探討澳門民主發展的路向。本文的文字部分於2005年9月13日在《信報》同步刊登。


「曾蔭權的民意蜜月期」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8/8/2005)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除了解釋「政治蜜月期」的概念外,還勸告政府不要輕視小小的民情訊號,否則受累的最後也是巿民大眾。本文於2005年8月8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七一調查比較系列」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李立(香港城市大學英文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16/7/2005) 陳韜文教授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李立博士簡歷

本文於2005年7月15及16日兩日在《明報》刊登,標題分別為「今年七一訴求缺乏重心?」及「七一遊行對政府和民主派均是挑戰」。文章主要透過遊行現場調查的結果,分析及比較三次七一遊行參與者的特徵、訴求及參與模式,同時寄語政府和民主派應抱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七一帶來的挑戰。


「「六四」及「七一」人數點算結果」潘燿榮、許仲琛(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核心成員)(12/7/2005) 潘燿榮先生簡歷  許仲琛先生簡歷

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早前派員實地觀察並點算「六四晚會」和「七一遊行」的參與人數。兩位核心成員透過本文簡單闡述兩次人數點算的方法、結果及限制,同時寄語各主辦機構和報數單位高透明度及科學化於過程當中至為重要。本文於2005年7月12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我們如何監察模擬公投」全民投票研究組 (1/7/2005) 全民投票研究組背景資料 (只提供英文版)

本文主要交代全民投票研究組在「七一模擬公投」中擔當的角色及負責的工作,當中包括於活動籌備階段提供意見、在模擬投票期間進行監察及記錄,及於活動後撰寫觀察報告。本文於2005年7月1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七一遊行意欲分析」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30/6/2005)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透過作者進行的民意調查,論述市民過往及今年參與七一遊行的意欲,並分析參加遊行人數的趨勢,同時略述七一遊行對本地政治文化發展的影響。本文於2005年6月30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曾蔭權政府是否尊重民意調查?」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28/6/2005)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旨在要求政府在引用政府的民意調查時,需要根據民意調查的國際標準,詳細交代有關調查的具體資料。特首曾蔭權既然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中引用中央政策組的民意調查,就應該公佈有關調查的問卷和細節。本文於2005年6月28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英國大選的滾動調查」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7/5/2005)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介紹英國國會大選六大民調機構進行的選前及票站調查,集中討論其抽樣及加權方法。文章亦論述滾動調查在是次大選的運作及普遍性。本文於2005年5月16日於《信報》刊登。


「從五一遊行看香港勞工勢力發展」何倩華(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成員) (5/5/2005) 何倩華小姐簡歷

本文主要透過說明五月一日舉行的兩項遊行活動的性質及參加人數,分析香港勞工勢力薄弱及分化的特性。文章亦論述本地兩大工會合作的可能性,並初步探討香港政府不甚重視勞工權益的原因。本文於2005年5月5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讓時間解開「二五之爭」」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4/3/2005)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旨在指出現時關於特首任期的爭拗,與當年居港權的爭拗頗為相似。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作者希望在此提出一個比較順應民意的解決方法,把目光放到檢討《基本法》的日程,讓時間來解決問題。本文於2005年3月14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還小班教學一個公道」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 (14/3/2005) 陳素娟博士簡歷

本文從實際情況出發,從幾方面探討小班教學的效益。作者認為,小班教學的效能,未必可以簡單地以分數量度,而教育的目標,也不在於製造一群群「高智低能」的所謂精英。本文於2005年3月12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優質電視節目再次巡禮」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8/3/2005) 鍾庭耀博士簡歷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繼兩年前接受香港電台的邀請,撰寫《優質電視節目巡禮》一文後,今年再撰文回顧過去五年(2000-2004年)於「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中,各類優質電視節目的發展。本文引用平均欣賞指數和季度得分次數,勾勒各類節目的主要結果及趨勢。本文之節錄版本於3月8日於《信報》同步刊登,而全文則於香港電台出版的《傳媒透視》刊載。


「香港有足夠條件推行全民投票」全民投票研究組 (23/2/2005) 全民投票研究組背景資料 (只提供英文版)

繼全民投票研究組早前發表《全民投票的環球經驗及對香港的啟示》報告書後,本文主要扼要說明於香港實行全民投票是「可行可取」的理據,並回應實行全民投票的各種憂慮。本文亦簡單介紹於香港落實全民投票的形式。本文於2005年2月23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全民投票的國際經驗」全民投票研究組 (19/2/2005) 全民投票研究組背景資料 (只提供英文版)

本文旨於扼要說明全民投票研究組早前發表的《全民投票的環球經驗及對香港的啟示》報告書中,有關全民投票在各地發展的經驗,總結全民投票的發展趨勢。本文亦簡單分析全民投票的類型,並介紹實行全民投票的方向。本文於2005年2月19日於《明報》同步刊登。


「從「一二三」遊行看未來發展」許仲琛 (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成員)(26/1/2005) 許仲琛先生簡歷

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對「一二三遊行」作出觀察及研究,並撰文以作記錄。本文簡單說明點算人數的方法及結果,並扼要論析市民對是次遊行反應冷淡的原因。本文於2005年1月26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民主文明之道在於制度監察」梁慕恩 (18/1/2005) 梁慕恩女士簡歷

本文主要闡述監察及制衡對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性。作者引用紅灣事件說明,只有透過各方利益團體的商談及制衡,政策才會得到支持,而社會方可得以穩定發展。


「全民投票研究計劃進度」全民投票研究組 (11/1/2005) 全民投票研究組背景資料 (只提供英文版)

作為「全民投票研究組」的中期研究報告,本文概述研究組的研究進度,並扼要分析「全民投票」的概念、發展及分類。此外,文章亦論述全民投票的利弊,為香港發展全民投票提供初步的建議。本文於2005年1月11日於《信報
》同步刊登。


「反政客遊行的深層意義」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8/1/2005)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透過闡述「2005年元旦遊行」的部分網上調查結果,分析遊行人士的訴求及背景。作者於本文亦扼要論述語言暴力的影響,並表達對遊行文化發展的期望。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5年1月8日在《信報》刊登。


「元旦遊行人數點算結果」詹鋌鏘、蕭柔芮(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成員)(5/1/2005) 詹鋌鏘先生簡歷  蕭柔芮小姐簡歷

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於上一篇文章分析元旦遊行參加者的動機後,再研究當日兩個遊行的參加人數。本文主要說明點算人數的方法及公佈有關結果,並總結點算工作的經驗。本文於2005年1月5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另類民意走上街頭?」李心怡、許潔瑜(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成員)(4/1/2005) 李心怡小姐簡歷  許潔瑜小姐簡歷

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對元旦舉行的「反政客亂港大遊行」作出觀察及研究,並撰文以作記錄。本文主要扼要論析是項遊行背後的啟示,並集中討論另類民意再次轉向街頭的可能性。文章亦略述參加者參與遊行的因素。本文於2005年1月4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台灣應該發展票站調查」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20/12/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於作者出席由台灣中央選舉委員會主辦的觀選團後所撰,認為票站調查是台灣邁向民主的重要指標。作者建議台灣民眾珍惜這個發展,聯手建立民調的公信力和專業性。本文原定於《信報》及《台灣聯合報》同時刊登,終於在2004年12月20日於《信報》刊登,及後再在本網站發表。


「讓台灣選舉民調穩健發展」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7/12/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i) 香港版本
 

本文於作者出席由台灣中央選舉委員會主辦的觀選團後所撰,主要闡述筆者不同意台灣當局進一步禁止選舉民調的觀點,並建議當局於立法前,應先注意立法可能引起的四個問題。本文於2004年12月17日於《信報》刊登。

 
  (ii) 台灣版本
 

本文陳述的觀點大致與香港版本相同,只略作修改。本文於2004年12月16日於《台灣聯合報》刊登,標題為「選前禁民調 民主倒退走」。


「全民投票研究計劃初擬」陳家洛(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29/11/2004) 陳家洛博士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近日社會各界對在香港進行全民投票的可能性,討論熾熱;本文作者於11月23日一個有關全民投票可行性的會議上,表明會籌組一個由本地學者義務參與、運作獨立透明的研究隊伍。本文主要闡述有關研究隊伍(暫名為「全民投票研究組」)的性質、研究目的及主題。本文於2004年11月29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政黨標籤在區議會選舉中的作用」李心怡、潘燿榮(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成員) (24/11/2004) 李心怡小姐簡歷  潘燿榮先生簡歷

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對南區區議會田灣選區補選作出觀察及研究,並撰文以作記錄。本文主要扼要論析黨性效應對選舉結果的影響,並略述主要候選人的票源。本文於2004年11月24日於《明報》同步刊登。


「全民投票概念初探」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8/11/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為作者在11月11日與民主派議員及代表討論全民投票可行性的會議討論文件,主要分享作者過往兩次民間模擬全民投票的經驗,同時闡述作者對香港發展全民投票的觀點及探討香港發展全民投票制度的可行性。本文於2004年11月18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美國大選:滾動民調以外」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2/11/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作者繼「美國總統選舉的滾動調查」一文介紹美國各大民調機構於大選期間的滾動運作後,再撰文分析佐格比及有線新聞網絡等機構調查選舉人票的方法,並略述有關統計誤差的問題。本文於2004年11月2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美國總統選舉的滾動調查」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11/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隨著美國總統選舉臨近,香港傳媒對當地選前調查的報道,越見頻仍。本文主要分析香港傳媒報道當地選前調查的情形,並詳細解釋路透社/佐格比、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絡及霍士新聞網絡等權威傳媒於滾動調查的運作。本文於2004年11月1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選舉過後:好讓民意闖出路」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0/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根據作者於立法會選舉期間進行的調查結果,扼要討論幾項重要的調查發現,當中包括民主派在港島區配票失敗、民建聯成功的選舉策略、田北俊、「長毛」梁國雄與鄭經翰等人的勝利。作者亦簡單討論投票者的共識,以及由本選舉引伸出來的問題。本文略經刪改後在2004年10月號的《明報月刊》發表。


「再論新界東區「鑽石名單」的策略」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5/10/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回應喬菁華先生於10月8日在明報專欄「菁英會」《請教鍾庭耀》一文,再論2004年立法會選舉新界東選區「鑽石名單」失敗的原因。透過重組「鑽石名單」,並根據票站調查結果分拆有關參選人的票源,本文總結,若民主派分拆名單參選,便極有機會能獲得更多議席。文章於2004年10月15日在《明報》同步刊登。


「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分析系列之七 - 票站調查:專業操守不可無」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6/10/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作為「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分析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本文除分析各進行票站調查機構的人力資源分佈外,亦強調於投票結束前將票站調查結果保密的重要性。本文於2004年10月6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分析系列之六 - 新界西票站調查結果」鍾庭耀、林武俊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 (5/10/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林武俊先生簡歷

作為「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分析系列」的第六篇文章,本文主要分析新界西選區各參選政黨的黨性強弱、個別參選名單支持者的背景、及各名單的票源流動。本文於2004年10月5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分析系列之五 - 新界東票站調查結果」鍾庭耀、周廣博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 (4/10/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周廣博先生簡歷

本文是「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分析系列」的第五篇文章,主要分析新界東的選情和結果,當中包括「長毛」梁國雄當選、「七一連線」策略失敗、及資深議員黃宏發無法連任的原因。本文於2004年10月4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分析系列之四 - 九龍西票站調查結果」鍾庭耀、蔡沛成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 (2/10/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蔡沛成先生簡歷

承接「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分析系列」首三篇文章,本文主要討論九龍西選區各參選名單的票源流動,並分析個別參選名單支持者的特質及背景。本文於2004年10月2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分析系列之三 - 九龍東票站調查結果」鍾庭耀、彭嘉麗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 (30/9/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彭嘉麗小姐簡歷

本文是「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分析系列」的第三篇文章,主要分析九龍東各參選名單的跨派及派內票源流動,同時探討個別參選名單的票源特質及檢視兩大陣營的配票策略。本文於2004年9月30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分析系列之二 - 港島區票站調查結果」鍾庭耀、陳嘉敏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成員) (28/9/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陳嘉敏小姐簡歷

本文是「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分析系列」的第二篇文章,主要探討港島區選民的配票行為,並分析個別參選名單的票源特質及四年來兩大陣營的票源流動。本文於2004年9月28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分析系列之一 - 票站調查:凝聚社會新共識」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27/9/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立法會選舉票站調查分析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主要透過作者於今年立法會選舉日所進行的票站調查,分析不同選民的訴求,尤其集中釋述民主派、親中派和自由黨支持者之間的特徵,從而找出求同存異的方法。本文於2004年9月27日於《信報》同步刊登。


「滾動調查小常識」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1/9/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針對一些對滾動調查的誤解,介紹一些關於統計調查的常識,和滾動調查的基本概念,作為大眾公民教育的一部份。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4年9月11日在《信報》同步刊載。


「六四七一調查系列續篇」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立(香港城市大學英文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18/8/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陳韜文教授簡歷
李立博士簡歷

本文於2004年8月17至18日分兩日在《明報》刊登,標題分別為「六四集會有待改善之處」及「民主訴求是七一遊行的最大公約數」。文章主要以定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市民對六四集會及七一遊行訴求的網上調查結果,並探討群眾運動的未來走勢。


「善用選舉民意調查 發展傳媒專業操守」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6/8/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扼要介紹定格調查、追蹤調查、滾動調查及票站調查等常見民意調查的實際操作,並建議香港傳媒報道民意調查的專業指引。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4年8月16日在《傳媒透視》略加縮短後刊登,節錄版本則在《信報》同步刊載。


「立法會選舉的提名調查」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9/8/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總結作者在選舉提名前進行的民意調查工作,並透過數據及舉例說明調查的提問方式、分析方法、應用價值及當中限制。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4年8月7日在《信報》刊登。


「七一遊行調查系列」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李立(香港城市大學英文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20/7/2004) 陳韜文教授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李立博士簡歷

本文於2004年7月7至9日分三日在《明報》刊登,標題分別為「徹底自發動員傳媒號召作用減弱」、「爭民主不盲目對抗中央」及「爭取溝通反對隨便妥協」。文章主要比較兩次七一遊行參與者的不同,並分析參與者今年的遊行信息、訴求及其對中央政府的態度。


「遊行集會人數點算系列」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6/7/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於2004年7月15至16日分兩日在《明報》刊登,標題分別為「03年七一50萬可信元旦遊行最多5萬」及「今年七一18至21萬人」。文章主要討論作者於去年七一遊行、今年元旦遊行、六四集會及七一遊行點算人數的方法及限制。


「點算人數方法系列」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 李亮坤(香港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助理教授) (16/7/2004) 陳素娟博士簡歷  李亮坤博士簡歷

本文於2004年7月15至16日分兩日在《信報》刊登,標題分別為「遊行集會的靜態點算方法」及「動態點算七一遊行人數」。文章主要透過六四集會及七一遊行的實際操作,探討各項靜態及動態點算方法的步驟及困難。


「七一遊行人數點算結果」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 李亮坤(香港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助理教授) (16/7/2004) 陳素娟博士簡歷  李亮坤博士簡歷

本文詳細釋述作者於今年七一遊行點算人數的方法、結果及限制,同時亦討論不同點算方法的局限。本文於2004年7月16日於《香港經濟日報》同步刊登。


「從人口數據看民主運動的群眾基礎」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 (5/7/2004) 陳素娟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透過200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結合今年七一遊行現場進行的抽樣調查結果,從人口結構角度分析香港的民主發展。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4年7月5日在《信報》刊登。


「七一遊行意欲的背後」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7/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探討七一遊行的深層意義,並透過研究組近月進行的多項調查數據,分析參與七一遊行市民的遊行意欲。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4年7月1日在《信報》刊登。


「燭光晚會調查系列」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李立(香港城市大學英文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30/6/2004) 陳韜文教授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李立博士簡歷

本文於2004年6月22至25日分四日在《明報》刊登,標題分別為「悼念六四新人輩出」、「六四晚會薪火相傳靠傳媒」、「傳媒被指對六四態度已改變」及「傳媒報道六四『客觀化』」。文章主要分析六四集會對參與者的意義、參與者的人口特徵及傳媒於保存及傳播有關六四信息的重要性。本文亦談論傳媒報導六四時態度的遞變。


「台灣民主制度配套不足」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25/5/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總結作者對台灣「3.20選舉」票站調查的觀察,並探討當今台灣媒體和民意調查機制的問題。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4年5月25日在《信報》刊登。


「政制討論要放眼遠方」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22/5/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是根據作者於2004年5月15日在澳門舉行的《港澳政制發展研討會》中的書面發言,略加增補而成,主要略述澳門政制發展的方向。研討會由建設澳門聯盟主辦,本文則於2004年5月22日在《信報》同時發表。


「讓數字說話 ─ 新移民哀歌」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17/5/2004) 陳素娟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2001年人口普查及有關新來港移民調查的數據,分析有關社群與香港整體人口的不同。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4年5月17日在《信報》刊登。


「從香港民情看政改條件的「實際情況」」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6/5/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i) 全文
 

本文是根據作者於2004年5月1日在《07/08政改原則研討會》中的發言,略加增補而成,主要分析政改條件「實際情況」的定義及其真正情形。研討會由香港電台主辦,而本文則於2004年5月6日在《信報》刊登。

 
  (ii) 研討提綱
 

本文為作者於2004年5月1日在《07/08政改原則研討會》中發言的初步提綱,一切以最後發言為準。


「大學排名不應是榮辱之爭」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4/5/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重申本研究組於「港人眼中的大專院校排名調查」的立場,並建議日後院校合作制定有關評核機制。文章經刪節後於2004年5月3日在《信報》刊登。


「統計遊行人數要客觀科學」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29/4/2004) 陳素娟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闡述統計遊行人數的各項實際困難,當中包括遊行參與者的定義、進出遊行隊伍人數的推算等。文章的中文版本已於2004年4月27日在《信報》刊登。


「遊行人數的科學與迷思」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29/4/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撰於「四一一遊行」後,主要申述進行及公佈統計調查的專業準則,並向政府建議日後進行同類型調查時,可採取的方法。文章的中文版本已於2004年4月26日在《信報》刊登。


「兩大遊行與民意」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李立(香港城市大學英文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29/4/2004) 陳韜文教授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李立博士簡歷

  (i) 全文
 

本文於2004年4月21至23日分三日在《信報》刊登,標題分別為「比較兩大遊行的動員形態」、「遊行核心及新生力量的異同」及「遊行人士的政治傳播行為」。文章主要比較「七一遊行」和「元旦遊行」參與者的背景,及分析「積極參與者」和「可能參與者」於背景及傳播行為兩方面的異同。

 
  (ii) 摘要
 

本摘要為方便讀者瞭解文章而設,一切以原文為準。


「民意彙集的政治:論兩次處理香港民意的缺失」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6/1/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i) 全文 (只供英文版)
 

本文為作者於2003年9月18日在世界民意研究學會週年研討會中發表的論文全文。文章主要分析港英及特區政府分別就八八直選及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諮詢過程中,處理民意的經過、缺失及影響。文章亦就政府將來進行大型公眾諮詢的處理手法提出多項建議。文章的撮要於2004年1月1月17日在香港大學與香港電台合辦,有線電視協辦的《2007政制研討會》中發表。

 
  (ii) 簡短版本
 

本文中錄自作者2003年9月18日在世界民意研究學會週年研討會中發表的論文,於2004年1月17日在香港大學與香港電台合辦,有線電視協辦的《2007政制研討會》中發表。


「背靠中央要適可而止」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5/1/2004)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引用調查數據,分析香港市民自1993年起,對一國兩制信心的走勢,並剖析特首董建華箇中扮演的角色。文章的中文版本於《信報》同步刊載。


  「區議會選舉票站調查的啟示」蘇鑰機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22/12/2003) 蘇鑰機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透過2003年區議會選舉的票站調查數據,探討新聞傳媒在該選舉的角色及選民投票的原因,同時亦分析民主派的主要票源。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12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區議會選舉結果推算」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22/11/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介紹作者對區議會選舉結果的預測,和討論有關推算的局限。文章觸及投票比率的預測,和不同陣營候選人在各選區中的勝算。


「區議會選舉票站調查操作解說」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8/11/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介紹香港大學三支票站調查隊於區議會選舉當日的角色,並解釋票站調查的實際操作,討論調查應該注意的事項。


「汲取教訓,三思而行」湯歷姬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8/11/2003) 湯歷姬女士簡歷

本文撰於王見秋辭去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後;主要評論平機會現行的委任制度及提供相關的建議。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11月8日在《信報》刊登。


「什麼東西不可買賣?」林灼淦 (1/9/2003) 林灼淦先生簡歷

本文應作者之要求於網站刊載,主要回應鍾庭耀於5月12日發表的《學者尊嚴不容買賣》一文。文章認為,社會各階層都應保留道德及尊嚴的底線;尋真理,辨是非亦不一定是知識份子的專利。本文的中文版本已於2003年5月15日在《信報》發表。


「從民調檢視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之認同」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29/8/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i) 全文

本文為作者於2003年8月16至17日出席台灣財團法人群策會在台北圓山大飯店所舉辦的「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國際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全文。文章主要透過民意調查數據,分析香港市民於回歸前後對一國兩制接受程度的變化。文章亦提出多項影響一國兩制認受性的因素,分析台灣民眾對香港實現一國兩制的心態,並討論兩岸三地關係的未來發展。文章經刪節後於2003年8月28及29日在《信報》刊登,標題分別改為「從民調檢視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之認同」及「沒有台灣問題,便沒有一國兩制」。

 
(ii) 簡短版本

本文節錄自作者於2003年8月16至17日出席台灣群策會在台北舉行的「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國際研討會所撰寫的同名論文,除了因為篇幅所限而刪除的數表、圖表和部分冗贅文字外,內容重點基本上沒有改變。本文經刪節後於2003年8月28及29日在《信報》刊登,標題分別改為「從民調檢視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之認同」及「沒有台灣問題,便沒有一國兩制」,論文的完整版本亦已於本網站刊載。


「市民審慎接受高官任命」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7/8/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透過民意調查數據,分析市民對特區政府新任官員的認受程度,及剖釋特區政府的最新管治局勢,為穩定當前政局提供建議。


「七一啟示:網上動員引發民主新動力」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25/7/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陳韜文教授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闡述「七一遊行」網上調查結果,剖釋網上動員的力量,並分析電腦網絡的政治效用。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7月24及25日分兩部分在《信報》刊登,標題分別改為「七一啟示:網上動員引發民主新動力」及「網上聊天取代街談巷議」。


「如何統計七一大遊行人數」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17/7/2003) 蘇鑰機博士簡歷  陳素娟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闡述參與「七一遊行」人數的統計方法、實際困難及有關推算結果。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7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誰能發動50萬人上街?兼談大遊行對香港政治傳播的衝擊」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6/7/2003) 陳韜文教授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闡述「七一遊行」當日的現場調查結果,剖釋發動市民參與遊行的各種動員,並分析香港政治傳播範式的改變。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7月15及16日分兩部分在《信報》刊登,標題分別改為「誰能發動五十萬人上街?」及「香港政治生態起了根本變化」。


「反23與反董是7.1遊行的共同目標」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5/7/2003) 陳韜文教授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闡述「七一遊行」當日的現場調查結果,剖釋參與遊行市民的各種訴求,並就其人口特徵作出分析。文章的中文版本經刪節後於2003年7月7日在《明報》刊登,標題改為「遊行者反23亦反董」。


「還民意一個公道」陳健民(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5/7/2003) 陳健民博士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探討政府就基本法第23條諮詢工作的各種問題,並就進行公眾諮詢提供多項建議。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6月11日在《信報》刊登。


「讓數字說話--重新分析公眾對23條諮詢文件意見」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15/7/2003) 陳素娟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重新分析基本法第23條意見書的內容,質疑政府就市民意見的歸類及處理方法。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6月6日在《信報》刊登。


「七一遊行確立了反對主流」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7/7/2003) 蘇鑰機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比較分析6月中及7月初,市民就基本法廿三條立法支持程度的改變,並透過民意調查的數據,分析反對如期立法者的人口特徵。文章亦闡述「七一遊行」為香港帶來的啟示。


「後沙士民情初探」蔡世增(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附屬學院講師)(27/6/2003) 蔡世增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民意數據,分析市民於非典型肺炎疫情退卻以後,對自己受感染及疫情再次爆發的擔心程度。文章亦剖釋香港市民對兩岸三地政府於處理疫情表現的評價。


「民意在原則及內容上都不支持廿三條立法」蘇鑰機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26/6/2003) 蘇鑰機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比較分析不同渠道就基本法廿三條立法所得的民意結果,並透過民意調查的數據,闡述支持及反對立法者的比率及其人口特徵。


「問責官員如何向民意問責?」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7/6/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介紹問責官員民望的量度方法,並剖析各問責官員當前的民望形勢。


「特首民望新解」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2/6/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闡述特首民望的不同量度方法,並比較它們的異同和優劣。


「六四意難平」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3/6/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描述作者在面對六四事件民意數據時的心情和感想。


「董建華民望綜論」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4/5/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由《南華早報》約稿及轉述,中文版本經刪節後在《信報》同步發表,文章主要透過民意數據分析不同類別市民對特首董建華的支持程度。


「學者尊嚴不容買賣」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2/5/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由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約稿,在《大學道》、《信報》及本網站同步發表。本文主要討論知識分子的責任和使命,及學者一旦論政或從政時必須堅持的底線。


「淺談巿民對非典型肺炎的憂慮」蔡世增(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附屬學院講師)(9/5/2003) 蔡世增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民意數據分析市民對自己及家人感染非典型肺炎之擔心程度。


「非典型肺炎與特區管治危機」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30/4/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由《明報月刊》約稿,在該刊及本網站同步發表。文章分析特首董建華民望於過去年半的走勢,並從縱橫兩軸闡釋「非典型肺炎事件」對特區政府帶來的管治危機。


「中央果斷,民心所向」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25/4/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分析香港市民在「非典型肺炎」及「中央免除高官職務」兩宗事件後,其對北京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的信任程度、對中港前途及「一國兩制」信心的變化,並強調政府官員果斷開放對維持香港優勢的重要性。


「非典型肺炎下的數字遊戲」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17/4/2003) 陳素娟博士簡歷

本文質疑部份論者對非典型肺炎死亡率的計算方法,並呼籲市民於非典型肺炎事件中保持理性及客觀,而政府則應「在擾民與危民間取得平衡」。


「從人口政策看剩餘教師問題」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20/3/2003) 陳素娟博士簡歷

文章指出,港府於上月底公佈的《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並不能有效舒緩本地的人口結構問題,而因出生率下跌而引發的多項教育問題,亦有待解決。此外,文章亦提出多項提升本地教學質素的建議。


「優質電視節目巡禮」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27/2/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接受香港電台的邀請,特別撰寫本文,為過去五年(1998-2002年)「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結果的主要趨勢作出簡單的總結。


「被忽略了的中產階級」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20/2/2003) 陳素娟博士簡歷

本文旨於描述中產階級在經濟低迷的環境下,生活的各種困窘。作者於文中批評政府不但沒有照顧中產階級的實質訴求,反而對其多加需索,部分政策更令他們無所適從。此外,文章亦呼籲,在經濟逆轉的情況下,政府應著手推行適合的文化政策,以提升市民的精神素質。


「傳媒須要小心報導民意調查」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13/2/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指出本地傳媒於報道民意調查時一些常犯的錯誤,並就處理有關統計數字的方法提出意見。


  「意見書彙編的疑點」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
蔡世增(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附屬學院講師)(29/1/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蔡世增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解構政府就有關基本法第23條意見書彙編的分析方法,提出五項疑點,並就意見書彙編的分析方法提出多項建議。文章一方面羅列出十項定量分析的準則,另一方面又建議深入分析內容比較充實、論據比較詳盡的意見書。


「立足世界,建設中華」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7/1/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闡述香港長期發展的定位,及簡略介紹「民意專欄」的未來發展。該篇文章是鍾庭耀自2000年7月民調事件後發表的第一篇評論文章,可以視作「民意網站」專欄文章系列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