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返回

「七一啟示:網上動員引發民主新動力」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25/7/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陳韜文教授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闡述「七一遊行」網上調查結果,剖釋網上動員的力量,並分析電腦網絡的政治效用。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7月24及25日分兩部分在《信報》刊登,標題分別改為「七一啟示:網上動員引發民主新動力」及「網上聊天取代街談巷議」。


「如何統計七一大遊行人數」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17/7/2003) 蘇鑰機博士簡歷  陳素娟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闡述參與「七一遊行」人數的統計方法、實際困難及有關推算結果。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7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誰能發動50萬人上街?兼談大遊行對香港政治傳播的衝擊」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6/7/2003) 陳韜文教授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闡述「七一遊行」當日的現場調查結果,剖釋發動市民參與遊行的各種動員,並分析香港政治傳播範式的改變。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7月15及16日分兩部分在《信報》刊登,標題分別改為「誰能發動五十萬人上街?」及「香港政治生態起了根本變化」。


「反23與反董是7.1遊行的共同目標」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5/7/2003) 陳韜文教授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闡述「七一遊行」當日的現場調查結果,剖釋參與遊行市民的各種訴求,並就其人口特徵作出分析。文章的中文版本經刪節後於2003年7月7日在《明報》刊登,標題改為「遊行者反23亦反董」。


「還民意一個公道」陳健民(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5/7/2003) 陳健民博士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探討政府就基本法第23條諮詢工作的各種問題,並就進行公眾諮詢提供多項建議。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6月11日在《信報》刊登。


「讓數字說話--重新分析公眾對23條諮詢文件意見」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15/7/2003) 陳素娟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重新分析基本法第23條意見書的內容,質疑政府就市民意見的歸類及處理方法。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6月6日在《信報》刊登。


「七一遊行確立了反對主流」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7/7/2003) 蘇鑰機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比較分析6月中及7月初,市民就基本法廿三條立法支持程度的改變,並透過民意調查的數據,分析反對如期立法者的人口特徵。文章亦闡述「七一遊行」為香港帶來的啟示。


「民意在原則及內容上都不支持廿三條立法」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26/6/2003) 蘇鑰機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比較分析不同渠道就基本法廿三條立法所得的民意結果,並透過民意調查的數據,闡述支持及反對立法者的比率及其人口特徵。


  「意見書彙編的疑點」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
蔡世增(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附屬學院講師)(29/1/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蔡世增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解構政府就有關基本法第23條意見書彙編的分析方法,提出五項疑點,並就意見書彙編的分析方法提出多項建議。文章一方面羅列出十項定量分析的準則,另一方面又建議深入分析內容比較充實、論據比較詳盡的意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