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23與反董是7.1遊行的共同目標返回

陳韜文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所屬大學立場無關。

 

七一遊行之前,政府大大低估民憤的熾熱程度,以為最多只有幾萬人上街。遊行前夕,保安局長葉劉淑儀見勢色不對,連忙強調市民上街不一定是為了反對23條,可能只是假日的消閒活動而已。

 

回歸日有五十萬人上街,在黑壓壓的人群面前,誰也不敢否認人數眾多。但是,民建聯的議員和部份親中人士隨即解說市民是受人"誤導"才上街,還說示威者的訴求紛雜,反對23條只是其中一項云云。

 

無論是遊行前的"消閒說",或是事後的"誤導論"和"訴求混雜論",其目的只是想減少遊行的代表性和政治衝擊力。究竟這些說法可否有事實根據?

 

我們試圖在這裡提供一個實證的答案。

 

遊行當天,我們一支二十多人的研究隊伍,在維園及遊行路線沿途在不同時間及地點抽查了部份遊行人士。問卷以自填方式或訪員輔助方式進行,由被訪者決定。我們的訪員全日共接觸了1,323名15歲以上的遊行人士,當中1,154人屬於成功個案,62人個屬於未能完成個案,107人拒絕訪問,回應率為87.2%。此外,我們還進行了另外一項相關的網上調查,收回問卷超過二萬份。不過,本文報導的是現場調查的部份結果。

 

巿民為甚麼參加遊行?表一顯示,九成參與者明言是為了反對23條立法。同時,超過九成參與者認同遊行是因為對政府的總體表現感到"失望"和"忍無可忍"。董建華是特首,施政失誤的主要責任自然由他承擔。所以,遊行巿民的訴求相當明確:一是反對23條,二是反對董建華。凡是尊重事實的人,恐怕很難同意群眾訴求混雜的結論。如果政府是從這個角度解讀民意,對應措施只會變得藥石亂投,危機只會不減反加。

 

巿民對政府及董建華是不滿已是無可置疑,但是有否不滿到要求董建華下台的地步?答案也是非常清楚的,數據顯示,有八成多示威者認同"董建華應該下台"。香港人一向守法,不熱衷政治,但當被問及是否應該用"人民力量"的方式促使董建華下台時,同意的竟然也有八成以上,即起碼四十萬上街人士,足以顯示出民意的寬度和強度,值得各方留意。

 

究竟遊行人士代表甚麼人?他們受到誤導的可能有多大?

 

要回應這樣的問題,我們可看看示威者的教育、職業和所屬階層。表二顯示,接近六成被訪者有大專以上的教育水平,與此相呼應的是,有四成屬於專業及半專業人仕,家庭背景自評為中產階級的也差不多有六成。年齡方面,超過八成的被訪者介乎二十歲和五十歲。無論從那一個角度看,這些人都是香港的支柱,也是穩定的力量,更是香港意見領袖最大的來源。如果他們是被誤導,何以教育水平較低的市民反而沒有受到誤導呢?如果他們的聲音都不值得用心聆聽,那麼,"想市民所想"是甚麼意思呢?

 

綜合來說,特區政府的施政失誤和23條立法壓制性是導致香港人上街的主要原因。遊行是市民對特首董建華投下的不信任票。擺在香港眼前的政治議題再清楚不過:如何立一個好法,好讓市民放心?這是當前急務。董建華及其班子如何重組?這是緊隨的問題。香港政制如何民主化則是再下一階段的重大問題。如果政府不對症下藥,恐怕管治危機將會日益深重。



表一:遊行的原因和對倒董的意見 (百份比)

 是否贊成下面的說法?(N=回應者人數) 非常不贊成  不贊成  一般  贊成  非常贊成  
 我遊行是為了反對23條立法(N=1,148) 4.4  2.2  3.2  9.5  80.3  
 我遊行是因為政府的總體表現使人忍無可忍 (N=1,152) 3.7  .9  2.8  10.2  81.3  
 我遊行是因為政府的總體表現使人失望 (N=1,149) 3.7  .6  2.5  9.2  82.7  
 董建華應該下台 (N=1,147) 3.8  2.1  9.2  14.4  68.2  
 香港人應該用"人民力量"的方式促使董建華下台(N=1,143) 3.9  2.7  8.0  17.1  66.4 

樣本數:1,154 由於"不知道/無答案"未列出,故各行之總和少於100%


表二:遊行者的身份 (百份比)

 教育程度(N=1,127) 小學或以下  中學  大專或以上  
  2.8  41.3  56.0  
 
 家庭所屬階層(N=1,115) 上層  中層  基層  
  1.6  58.5  35.2  
 
 職業(N=1,127) 專業/半專業  文員/服務人員  學生  工人  主婦  其他職業  失業/退休  
  40.1  17.5  20.9  4.3  3.3  9.1  4.6  

樣本數:1,154 由於"不知道/無答案"未列出,故各行之總和少於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