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標籤在區議會選舉中的作用返回

李心怡、潘燿榮
(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成員)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所屬大學立場無關。

 

由於沒有重大事故,南區區議會田灣選區的補選,似乎在靜悄悄地進行。不過,我們一群對選舉研究興趣甚濃的學生,在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協助之下,由提名期開始,便對整個選舉過程進行了多角度的觀察、研究和分析。本文略述一下我們的發現,希望對香港政治文化的研究有所幫助。

 

首先簡單介紹這區的選舉情況。是次補選中,該區共有六名候選人角逐一個議席。由於篇幅所限,我們只集中討論其中得票較多的三位候選人,分別是3號前線的王學今(1,170票)、4號無黨無派陳富明(1,423票)和5號自由黨關萬有(1,165票),其餘三人的得票都只及兩位數字。空降南區的王學今是六名候選人中唯一的民主派候選人,主打政治牌;陳富明則有豐富的地區工作經驗,獲前任區議員苗華振(民建聯成員)支持;關萬有同屬地區人士,剛加入自由黨不久,在2003年區議會選舉中得1,659票,以520票之差落敗。選前觀察所得,關萬有在區內的支持度似乎相當穩定。

 

表面來看,是次選舉是三大陣型的對壘。然而,根據我們的實地觀察和分析,真正打著政黨旗號的只有前線的王學今。關萬有加入自由黨只有數個月,而票站調查也顯示,93%支持他的選民主要支持其本人,而不是其所屬政黨。至於當選的陳富明,雖然得到前區議員民建聯成員苗華振鼎力支持,但基於各種原因,其選舉工程中並沒有打出民建聯的旗號。票站調查顯示,陳富明的支持者中也只有 20%主要考慮其政治背景。從這角度分析,補選期間政黨之間的競爭不算激烈。

 

值得留意的是前線王學今的得票率。王學今的優勢在於他是區內唯一的民主派,票源集中。在9‧12 立法會選舉中,田灣區選民中有52%投票支持民主派(包括曾健成、楊森及余若薇等名單),可見能否吸納這些票源是其勝負的關鍵。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2003年區議會選舉和2004 年立法會選舉的票站調查顯示,選民的選擇主要是基於支持個別候選人多於個別政黨 、重視候選人過住政績多於其政黨背景,而該等因素在區議會選舉中更為明顯。這表示空降該區的王學今在吸納民主票源方面也有相當難度。選舉結果顯示,單憑政黨支持的他,得票率比另一位專注地區工作的關萬有還要高,可見民主派的標籤在田灣等「老區」也有一定市場價值。

 

不過,由於4號陳富明和5號關萬有都是爭取一些重視社區工作的選民。如果我們把兩人的所得票數加起來作為地區工作票,則地區票比政黨票的比例大概是2比1。簡單來說,政黨效應雖然是民主派最大的本錢,然而單靠政黨標籤,而沒有地區工作配合,再多的政治明星也幫不上忙。要重現何秀蘭憑七一之氣勢,高姿態空降力壓對手,雖非天荒夜譚,但亦非易事一樁。

 

事實上,現在議會之內民建聯開始談「民主」建港;民主派也多談了民生。縱使實質情況還有待觀察,但這至少說明了政治取向和民生經濟兩條腿走路將會是未來政黨要走的方向。區議會選舉更加不是例外,民主派是時候多做點地區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