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一遊行看香港勞工勢力發展返回
何倩華 (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成員) |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 |
|
勞工團體每年皆會藉五一勞動節舉行大型遊行,爭取勞工權益。剛剛結束的勞動節,就有兩項遊行活動。當日上午的遊行由六名勞顧會成員及三名勞工界立法會議員發起,而下午的遊行為職工盟主辦。從筆者的觀察,這兩項勞工界的遊行,除了反映打工仔的訴求,亦暗示著香港工會的發展。 |
|
香港市民一向被認定為對政治冷感,甚少參與大型公民活動。雖然近兩年的七一遊行人數甚多,但香港市民對一般的遊行活動普遍不太熱衷。早上遊行的發起人勞工界立法會議員王國興及鄺志堅皆為工聯會的代表,理應有較高的動員能力。然而由該會議員發起的遊行卻只有九個團體,共千多人參加。對比工聯會旗下百多間屬會和贊助會,以及約三十多萬名會員,是次的遊行人數明顯只佔極少數。另一方面,下午由職工盟所舉辦的遊行中,外藉傭工就佔了總遊行人士約三份之一,即表示支持遊行的本地勞工少於一千人。由此可見,香港勞工不大支持依靠公民活動爭取勞工權益,因此香港的勞工勢力至今亦甚為薄弱。同時,相信亦因為工會對遊行的宣傳不足,導致支持人數偏少。 |
|
另外,今年勞工界分開兩派各自遊行,亦意味著勞工界的分化。早上的遊行有工聯會的代表作發起人,故此相信大部份的支持者皆為親中人士。相反,下午由職工盟所主辦的遊行除爭取一般勞工權益外,亦要求民主普選,故此支持者應多為民主派人士。兩項遊行的主要目的都是爭取勞工權益,但兩大勢力有政治上的分歧,令兩者未能合作。勞工勢力的分化,大大削弱了整個勞工界的力量,亦對工會的談判力量造成負面影響。如分化情況深化,便很可能導致「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局面,不但失去影響政策的能力,亦令勞工 疲於應付內部鬥爭,未能團結向僱主爭取權益。 |
|
然而,如兩大勢力合作,又能否擴大勞工勢力呢?筆者相信此舉可能性甚低,更會進一步削弱勞工界的團結性。兩大勢力的分歧在於兩個組織的根本理念,分別太極端,兩者達成共識的機會微乎其微。再者,兩大勢力的支持者亦抱有不同的政治理念,硬要把他們拉在一起,只會動搖他們對組織的信心,令他們退出工會。情況就如上年立法會選舉新界東選區的結果一樣,由多名政治明星所組成的「七一連線」最終因政治理念模糊,失去大量選票。 |
|
對比其他西方國家,香港政府對勞工權益不甚重視。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英國的工黨在國會有很大的勢力,故此能保障勞工權益。相比之下,香港立法會選舉採用比例代表制,妨礙了政黨的發展,削弱了勞工界政黨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香港政府一直奉行自由經濟,儘量避免干擾市場運作。因此,政府一直不太支持保障勞工權益的政策。如已爭議甚久的最低工資政策現在仍處於磋商階段,政府遲遲未有確實的行動。 |
|
縱合筆者的見解,香港的勞工勢力要有突破性的發展,必先解決市民大眾、工會及政府這三方面的問題。然而,「冰封三寸,非一日之寒」,以上提及的問題根深柢固,決非短時間內所能解決。要提高市民的公民意識,必須透過大眾傳媒,潛移默化。而避免工會過度分化和改變政府的態度,就要靠各工會的互相溝通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