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民望新解返回

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最新調查發現,特首董建華的評分為45.7分,剛剛脫離45分的危機線。筆者曾經撰文指出,50分可以視為民望的危險界線,而45分則可視作信任危機的界線。至於信任危機與管治危機的關係,筆者日後會詳細論述。筆者今日集中討論0至100評分的意義,及其與一般民望指標的關係。

 

筆者在12年前引入0至100的評分標準,是經過一番考究和深思。該等基準,在民主社會時有用之,但不算普遍。西方社會慣用百分率顯示政治領袖的「認許率」或「支持率」,提問方法大抵可以分成兩大類:

 

(1)

你是否認許某某處理其崗位(如總統、首相等)的工作?

 

(2)

如果明天進行選舉,你會否投票支持某某?

 

一般而論,答案只分正反兩面,再加「不知道」。所謂「正反兩面」,可能是採用二分或四等法。二分法的答案可以是「認許」、「不認許」;「滿意」、「不滿意」;「是」、「否」;「會」、「不會」等;而四等法的答案可以有「很滿意」、「頗滿意」、「頗不滿」、「很不滿」;「肯定會」、「可能會」;「可能不會」、「肯定不會」等。

 

西方社會涉及0至100評分調查的對象,大多數不是選舉出來的政治人物,或者只是醞釀參選的人物。提問者通常會要求被訪者想像一個攝氏溫度計,0度表示冰冷,100度表示沸騰,50度表示不冷不熱,然後要求被訪者打分形容其對某人的感覺。顯而易見,這種方法毋須被訪者想像任何選舉處境,或與其他人物比較。

 

不過,這種提問方式得出來的數字,往往不能直接轉化成為選民基礎的強弱,對預測選舉結果的作用不大。民主社會習慣以選票較高下,選舉期間如是,民意角力也如是。因此,西方社會的民意指標主要採用二分法來量度領導人的「假想得票率」,或「工作表現認可率」,類溫度計的數字則屬次要。西方社會稱民意調查為「opinion poll」,就蘊藏了民意公決的概念。

 

香港的民主進程只屬初階,除了從地區直選出來的立法議員外,用「假設得票」的問題來量度民望,對被訪者而言,似乎沒有太大意義。因此,筆者在12年前便採納了0至100分的標準,作為主流測試方法。不過,時至今日,「問責」觀念高唱入雲,巿民的民主訴求逐漸熾熱,民望指標亦要相應調整。更何況,部份官員已學會偷換概念,把40多分的支持度評分說成是獲得四成多的支持比率,還說這樣的民望可以媲美世界各國。這些言論,或許能淡化巿民的不滿,但是本身有違科學精神,對民意不公,對社會無益。

 

作為民意研究者,筆者其實已經長期測試多項適合本地民情的民意指標,一則探求各種指標的相互關係,二則希望配合民情發展的需要。就以特首的民望調查而論,除了0至100分的支持度評分外,筆者還採用了下列三項提問:

 

(1)

整體而言,你對董建華既施政方針滿唔滿意?(五等量尺)

 

(2)

你認為董建華做特首工作做得好唔好?(五等量尺)

 

(3)

假設明天選舉特首,而你又有權投票,你會唔會選董建華做特首?(二份量尺)

 

提問(2)其實是「認許率」的本地版,但我們棄用二分或四等量尺,採用了包括「一半半」的五等分法,避免把巿民的意見人為極化。在這方面,我們曾經測試過不同的量尺、提問和追問方法,包括「你認許定唔認許董建華處理特首工作的方法」。最後,我們審定上述提問方法最為可取,但就不能夠把本地數字與外國的「認許率」直接比較。

 

倘若需要直接比較,提問(3)就是一道橋樑。縱使巿民沒有選舉特首的權利,亦未必明白作出該等「抉擇」時需要注意的事項,但該等提問方法能與世界接軌,相信日後亦會變成主流方法之一。因此,我們決定不斷重疊及交替使用不同指標,增加數據的分析能力。

 

綜合我們的研究結果,0至100分的支持度評分,雖然平均值的波幅不大,一般都在45至65分之間;但由於數值的偏差較小,數字的分佈正常,又可應用多種統計運算,只要應用得宜,效用仍是最好。

 

至於本地版的「施政方針滿意率」和「工作表現認許率」,統計數字顯淺易明,用五等量尺得出的比率通常會低於西方通用的數字,雖然比較中肯,但容易「矮化」政府或領袖的民望。

 

要使用國際通行的數字,最好還是引用「假想投票」的「得票率」。重疊測試顯示,55分的支持度大約等於45%的「得票率」,50分的支持度則可化成大約30%的「得票率」,45分大概會轉化為20%,而40分大概會化成10%至15%左右(參閱附圖及附表)。由筆者主持的《港大民意網站》,即日已把2002年起適用於特首董建華的有關數據全部列出,方便各界人士參考及驗證。

 

究竟怎樣的民望水平才會導致「管治危機」,筆者日後會詳細討論。1990年底,英國的戴卓爾夫人在「認許率」跌至25%後,退出保守黨領袖的競選,並辭去自1979年起出任的首相職務。1997年初,馬卓安又在「認許率」持續在30%的水平浮沉後輸掉首相職位,由貝理雅接任。至於前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八年任期內的最低「認許率」亦有37%。

 

筆者羅列這些數字,是希望香港社會在危機過後能夠與時並進。至少,傳媒及政府官員在引用民意數字的時候,能夠更加客觀公正,是其是,非其非。



數表:四項特首民望指標的比較
調查月份 0至100支持度評分  假想投票得票率  工作表現認許率  施政方針滿意率 
  2/2002 55.2   45%   27%   23%   
  7/2002 51.0   30%   21%   14%   
  9/2002 48.1   26%   -   13%   
  6/2003 45.7   21%   16%   -   
  2/2003 45.5   -   14%   12%   
  3/2003 43.6   19%   -   8%   
  4/2003 40.4   -   12%   8%   


圖表:四項特首民望指標在年半以來的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