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政客遊行的深層意義返回

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

 

元旦日早上,由「香港自由經濟穩定關注組」及「證券及期貨職工會」組成的「捍衛香港穩定大聯盟」發起了以「反政客亂港」為主題的集會遊行,要不是南亞發生海嘯,肯定已經成為各大報章的頭條新聞。

 

不過,倘若不是因為海嘯,民主派取消了原先發起的「反對官商勾結、消除貧富懸殊、爭取07、08年普選」遊行,則傳媒的報導焦點,又可能變成遊行人數的比拚,甚至是兩派人士出現的衝突。兩種報導都可能抹殺了元旦遊行的深層意義。

 

筆者認為,不論遊行集會是由什麼人士發起,不論參與人士的訴求如何,大型的群眾活動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況且,遊行文化已經成為自由香港的一部份,因此,雖然元旦遊行的規模較小,筆者並沒有放棄進行研究的機會。

 

元旦早上,一支由港大學生自發組成的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在現場進行實地觀察和點算人數,並已撰文討論。當時,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工作人員亦在現場派發3,821份單張,邀請巿民到我們的網站填寫問卷。結果我們在5天內回收了325份有效問卷,回應率為8.5%。

 

網上調查與實地抽樣調查不同,代表性有限,結果只能作為粗略參考。不過,由於我們在不同集會遊行都有進行類似的網上調查,吸引一群比較積極發表意見的上網人士,因此,網上平台所收集的不同意見,總可作出一些定性比較。有關調查的統計數字和開放意見,已經在「民意網站」的「民意平台」中發表。

 

是項研究的重點之一,是探討遊行人士的訴求。根據網上調查得來的意見,我們發現,在325份有效網上問卷之中,142人明確表示他們的主要訴求是表達對政客的不滿,如果包括點名不滿個別議員及民主派的人士,意見就增加至227人。雖然主辦單位曾經向傳媒表示不會點名批評政客,以免引起法律訴訟,但現場所見和調查數據都明確顯示,遊行人士所不滿的「政客」,其實主要是指鄭經翰,而梁國雄和陳偉業則屬次要。可以肯定,絕大多數遊行人士都是衝著民主派而來的。遊行人士所指的「政客」,其實只是「民主派政客」的代名詞。遊行人士對特首和特區政府無甚不滿,亦間接顯示矛頭的指向。

 

雖然,部份人士亦指出遊行是為了不滿經濟受損、要求繁榮安定、和不滿民主法治被濫用,不過,這些似乎屬於小眾的要求。到網上發表意見者中,只有86人表達過這樣的訴求。

 

結合現場觀察,筆者認為,參與當天遊行的人士,其實夾雜了不同背景。當中有對民主派非常反感者、有因領匯事件利益受損者、有經政治組織動員者,但也有不少是自發參加遊行者、沒有認購領匯者、和屬於中產階級的巿民。透過與部份遊行人士傾談,和現場感受,筆者覺得,遊行人士中有激動的「維園亞伯」,也有比較溫和理性、平時較少表達自己意見的巿民。如果把當天遊行的人士全部歸類為涉及領匯利益和傾向暴力的群眾,是一種誤解。

 

不過,話得說回來,從遊行人士當天所持的標語、和台上台下的發言看,當日的集會遊行確實潛藏著不少語言暴力,不時出現「狗熊」、「漢奸」、「穢孽」、「食屎」等不雅詞彙,大有挑戰文明極限的氣勢。筆者本人和我們的研究工作人員,在現場亦偶然遇到不禮貌的對待,可謂殃及池魚。

 

這就帶到我們須要深思的兩個問題:元旦遊行是否以暴易暴?香港的遊行文化應該如何發展下去?

 

回歸前後,在政治層面廣為人知的語言暴力愈來愈多。「維園亞伯」出現、「龍門陣」啟播、電台「名嘴」陸續登場、以至文革式的評論在一些報章不斷湧現,再加上部份內地官員的政治腔調類似文革,香港巿民似乎開始習慣了各種語言暴力。久而久之,批判能力開始下降。高官不敢反撲「名嘴」的語言暴力,警方對「維園亞伯」視若無睹,民間社會只能以暴制暴。

 

從參與「反政客亂港」遊行人士的角度看,民主人士自從2003年七一遊行後,已經漸次把大型的遊行集會變成他們的意見平台。況且,經過傳媒廣泛報導後,遊行集會的人數和氣勢,儼然變成了民意強弱的指標。遊行組織者於是嘗試打破民主派的壟斷,發起另類街頭民意。

 

言談之間,不少策劃和參與遊行的人士,都異口同聲說他們沒有太多遊行的經驗,而網上意見調查亦印證這點。主辦單位的代表在集會上最後發言時說,希望這是當日參與人士的最後一次遊行,亦是全港遊行的最後一次。主辦單位大概是回應部份人士在事前批評他們以偏激手段爭取社會和諧,在理念上有矛盾。其次,主辦單位大概也感到政黨要求參與組織遊行的壓力,所以不希望要再次面對同樣的壓力。

 

不過,無論主辦單位的意願是什麼,筆者可以肯定,香港的遊行示威不會因此而冷卻下來。反之,不同派別會否因為要佔據言論空間而發起更多對抗性的集會遊行,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地方。

 

篇幅所限,筆者不會在此分析香港政治語言暴力的來由。況且,審慎的分析,必須起碼回到共產黨的農民革命、中國政權轉易、文化大革命的狼狠批鬥、香港六七暴動、不同政治派繫在本土的鬥爭、以至回歸前後各種勢力的角力等。筆者只希望提出一個呼籲:往者已往,國內採用過的文革語言,就由它們留在國內。部份內地官員如果改不掉他們的政治腔調,我們就以平常心體會他們說話的內涵,然後敬之以文明的香港言語,避免無謂的磨擦。

 

對於參與任何集會遊行的香港巿民,筆者呼籲大家除去語言暴力。閣下可能是專制主意下的犧牲者、可能是無能政府的受害者,可能是現有制度下被剝削者,亦可能是被無良政客欺負者,但以暴易暴,不論是誰先發起,都不是文明社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印度為聖雄甘地的故事能夠普世傳誦,是因為其主將非暴力抗爭。甘地深明基督教義的奧秘,在於以德報怨,用生命和寬恕感動眾生。那怕對方是猛虎暴君、持的是機槍火炮,只有堅持和平理性,才能贏取民心,才能達到最高境界。

 

慣於政治抗爭的人當然不會同意這些見解,長期受到語言暴力攻擊或文革式批鬥的人士亦不容易放開自己的懷抱。但試想想,如果一方叫著什麼人「食屎」、另一方又喊著什麼人與什麼人「勾結」,就算兩派沒有大打出手,整個香港的形象不是嚴重受損嗎?

 

集會遊行是我們的基本人權,受到法律保障。國內官員可能看不慣香港人的自由,又以為遊行示威必然動搖政府的統治,這是文化大革命的思維方式。其實,只要遊行集會能夠和平進行,口號能夠理性克制,目標在於贏取民意多於發洩情緒,遊行的作用會是正面居多。

 

香港是個多元化的國際都會,遊行集會不應是任何一個政治派別的專利。況且,在尚未實行全面民主之前,遊行集會將會繼續成為民怨民憤的安全氣口。各派勢力與其互相聲討,不如合力把遊行文化搞活,使它變成和平、理性、具有香港特色和創意的民間活動。

 

元旦遊行人士訴求分類(網上意見調查)

 
  不滿政客  142   54%   227人選取起碼一項   87% 
  不滿鄭經翰  87   33% 
  不滿梁國雄  35   13% 
  不滿陳偉業  20   8% 
  不滿陶君行  7   3% 
  不滿民主派  31   12% 
  不滿經濟受損  47   18%   86人選取起碼一項   33% 
  要求繁榮安定  44   17% 
  不滿民主、法律被濫用  14   5% 
  其他意見  9   3%   9   3% 
  與主題無關之意見  3   1%   3   1% 
  基數  261   *   261   * 

* 由於每人可以同時提出多項意見,因此總數可以超過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