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民意走上街頭?返回

李心怡、許潔瑜
(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成員)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所屬大學立場無關。

 

今年元旦本來有不少團體準備以遊行方式表達不同的訴求,其中以民主派發起的遊行引來最大迴響。但是繼南亞發生世紀海嘯災難後,各發起遊行的團體聯手發起賑災行動,大部份遊行也被取消或延期。雖然如此,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也本著研究精神,在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協助下,仍然冒著嚴寒為剩下的少數遊行點算遊行人數及觀察遊行者的行為,並分析各遊行背後的意義。

 

今年元旦只有四個遊行,學生研究隊選擇了「捍衛香港穩定大聯盟」發起的「反政客亂港大遊行」,以及職工盟發起的爭取勞工權益的遊行進行點算人數及研究。由於後者屬於小規模的遊行,研究隊只著重點算工作,未作詳細觀測。至於前者,研究隊員就花了不少時間實地觀測。本文集中討論我們的觀察和感想。

 

自從2003年7月1日五十萬香港市民走上街頭,對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及對董建華政府的管治表達強烈的不滿後,相繼有大型的集會及遊行,包括去年的六四集會、元旦遊行和第二次七一遊行,參加人數都非常龐大。從這連串的事件看來,集會遊行似乎已經在香港民間社會成為捍為一國兩制、爭取民主及對特區政府施政表達不滿的平台,這類遊行的組織者大多數是民主派人士,經過傳媒的廣泛報導後,也成為所謂的「主流民意」。

 

一部份人士不喜歡用激進的方法表達意見,不喜歡走上街頭,普遍以一些比較沉寂的方法表達他們的意願。由於這些人士沒有在社會上發起集體行動引起傳媒及民眾的注意,因此他們的聲音好像被「主流民意」蓋過。

 

這次證券界人士發起的遊行,參與者明顯屬於「非主流民意」人士。有人質疑,參與遊行的人士因為「領匯」擱置上市而影響他們的利益,所以參與遊行。可是經本隊的觀察所得,部份人士其實與「領匯」沒有利益關係,只是透過這次遊行表達尋求香港繁榮穩定的意願,「領匯」事件只是一條引起這沉默的一群走上街頭的導火線。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們選擇以「主流民意」開始慣用的遊行方式發表他們的聲音。

 

那麼「非主流民意」的勢力將來會否在街頭鞏固起來?我們認為機會不大。因為他們追求和平穩定,認為街頭抗爭是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亦不希望打著政黨的旗號走上街頭。不過,這些巿民會否放棄沉默,以較激進的手法去表達意見?我們希望透過這次元旦遊行的觀察作為思考的起步。

 

根據我們的分析,這批巿民今次選擇走上街頭,主要是有兩個元素互相配會,產生化學作用。第一,有影響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的事件發生。第二,群眾認為事件是民主派內某些人士引起。明顯地,「領匯」事件有著這兩個元素。首先,事件影響了整個證券界的利益,而促使這班人士有系統地發動遊行;其次,一般巿民覺得領匯擱置上市是整個民主派的立場。即使幾位民主派人士的行為並不代表整個派別,但就足以激發慣常沉默、持著「非主流民意」的人士,用「主流民意」人士最常用表達意見的方式走上街頭,也許代表他們對「主流民意」的反抗和諷刺。

 

不過,我們認為,要兩個元素同時聚集的機率比較小,持「非主流民意」人士在可見將來再次轉向街頭的機會應該不大,但會否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其意願則是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