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的滾動調查返回
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所屬大學立場無關。 |
|||||||||||||||||||||||||||||
美國總統選舉在即,民意調查成行成市,美國人和香港人都見怪不怪。隔岸觀火,香港傳媒和市民似乎頗為樂在其中。 |
|||||||||||||||||||||||||||||
在選舉倒數的日子,香港的主要電子和文字傳媒都不停地引用美國傳媒的民意調查結果,窺探選情發展。筆者粗略點算,本地傳媒最常引用的,是路透社、佐格比、有線新聞網絡、霍士新聞網絡和華盛頓郵報的民意調查。 |
|||||||||||||||||||||||||||||
就以選舉前三天的報導為例,無線電視、亞洲電視和有線電視當日的新聞報導,都用圖表顯示了路透社與佐格比合辦的民意調查結果,即喬治布殊與克裡以47%對47%打成平手;無線和亞視兼以圖表顯示霍士新聞網絡的調查結果,即布殊以50%對45%領先克裡;亞視和有線則兼以圖表報導華盛頓郵報的調查結果,即布殊以50%對47%領先克裡。換言之,無線電視的報導中有路透社/佐格比和霍士的民調,亞洲電視則有路透社/佐格比、華盛頓郵報和霍士的民調,而有線電視則報導了路透社/佐格比和華盛頓郵報的民調。此外,三家電視台都報導了美國有線新聞網絡的綜合分析,顯示若過當日舉行選舉,布殊可以奪得227張選舉人票,而克裡則只有207張。 |
|||||||||||||||||||||||||||||
再看當天電台的報導,香港電台、商業電台和新城電台的新聞報導,都是引用路透社和佐格比的調查結果。因此,可以肯定,路透社與佐格比合辦的大選民調最受本地傳媒重視。這個觀察亦可以從本地報章的報導中得到佐證。 |
|||||||||||||||||||||||||||||
可惜,本地傳媒在報導以上各項調查時,一般都沒有交代有關調查的基本資料。原因之一,可能是負責轉載的新聞工作者對有關調查認識不足;原因之二,是由於本地傳媒缺乏一套報導民意調查的守則,導致有關報導流於粗糙。結果,美國大選的民調好像與本地選舉民調格格不入。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筆者希望透過本文詳細解釋一下美國傳媒的滾動調查。 |
|||||||||||||||||||||||||||||
由於有線新聞網絡的綜合民意數據分析,屬於另類框架的分析,稱為「調查的調查」(poll of polls),篇幅所限,在此從略。筆者希望集中討論路透社/佐格比、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絡等權威傳媒進行的選前調查。其實,它們都是屬於滾動調查。根據美國傳媒的專業守則,有關調查的滾動方法、目標樣本、抽樣誤差、和提問方法等重要資料,在網上都有詳細交代,在報導原文中亦有提及。香港傳媒在引用時適宜小心處理。 |
|||||||||||||||||||||||||||||
先看看路透社和佐格比的聯合調查。資料顯示,本地傳媒引述布殊與克裡以47%對47%打成平手的路透社/佐格比聯合調查,其實是由佐格比負責實際執行的全國電話抽樣調查,訪問日期為10月26至28日,電話由佐格比公司在紐約的總部打出,發表日期為美國10月29日。樣本數目為1,203名傾向投票人士,抽樣誤差為+/-2.9個百分比。 |
|||||||||||||||||||||||||||||
佐格比的網站清楚說明,樣本根據投票人口的地域、黨性、年齡、種族、信仰和性別加權處理,次樣本的抽樣誤差比總樣本者高。此外,佐格比亦說明,路透社獨家贊助佐格比的大選滾動調查,所有數字、分析和評論由佐格比提供。 |
|||||||||||||||||||||||||||||
更加重要者,是路透社和佐格比的發佈都清楚說明,有關調查屬於三天滾動調查,目標是三天內滾存1,200個傾向投票人士。有關滾動調查是從10月1日開始,至11月1日選舉前夕結束。按照推算,調查每天向前增加樣本400個,向後刪除最早的樣本400個。這種滾動方法,香港市民應該相當熟悉。奇怪的是,本地傳媒在報導有關調查時,好像不知道它是滾動調查。究其原因,可能是轉載者根本沒有留意原文的調查方法部份,亦可能是被原文使用的「每日追蹤調查」(daily tracking poll)分散注意,以至忽略了內文關於「滾動樣本」(rolling sample)的說明。在美國,「滾動調查」(rolling survey)和「追蹤調查」(tracking survey)有時是指同一東西。 |
|||||||||||||||||||||||||||||
現在看看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絡的聯合調查。資料顯示,它們也是滾動調查,也是從10月1日開始啟動。兩家機構的網站解釋,調查是由一家賓夕法尼亞州的調查公司進行,每日透過電話隨機抽樣訪問若干自稱登記選民及傾向投票選民,而每日的樣本數目則控制在大概350名傾向投票人士。10月23日及之前,兩家機構公佈的是三天滾動樣本的結果;10月24日開始,它們改為公佈四天滾動樣本的結果。 |
|||||||||||||||||||||||||||||
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絡雖然共享數據,但就各自發展其分析方法,尤其是對「傾向投票選民」的定義,和一系列的過濾和加權方法。因此,兩大機構同日公佈的數字亦往往有所不同。前述亞洲電視和有線電視的報導,謂華盛頓郵報的調查顯示布殊以50%對47%領先克裡,是基於郵報在10月25至28日進行的滾動調查結果,發表日期為10月29日,樣本中有美國國民2,820人,當中包括2,488名自稱登記選民,其中又有2,047人自稱傾向投票,50%對47%的基數就是2,047人,抽樣誤差據稱是+/-3個百分比。 |
|||||||||||||||||||||||||||||
本地傳媒報導中,路透社跟華盛頓郵報的調查結果不同,其中原因,是因為兩者的調查日期不同、滾動日數不同、對「傾向投票選民」的定義也不同。 |
|||||||||||||||||||||||||||||
最後略述一下霍士新聞網絡的調查。資料顯示,前述無線電視和亞洲電視報導,顯示布殊以50%對45%領先克裡的霍士調查,其實是在10月27至28日進行的隨機電話訪問,發表日期為10月29日,樣本有1,400名登記選民,當中包括1,200名傾向投票選民,抽樣誤差據稱是+/-3個百分比。明顯地,霍士調查的日期又跟路透社和華盛頓郵報的不同,不能直接比較。 |
|||||||||||||||||||||||||||||
由於霍士上次發表同類調查是十天之前,所以明顯地不是採用滾動調查的設計。不過,選舉臨近,不少美國傳媒都加快調查的節奏,和改變調查的策略。霍士會否在最後關頭加入滾動調查的行列,仍然有待觀察。 |
|||||||||||||||||||||||||||||
本文集中討論香港傳媒廣泛報導的美國大選滾動調查,目的是希望本地的新聞工作者,在未來兩天處理有關調查時,能夠更加準確地掌握和報導有關數據,令市民更加明白民意數據的意義和局限。此外,曾經批評本地立法會選舉滾動調查,屬於「翻炒冷飯」的評論家和政策研究主管,希望也能放眼世界和放開成見,蒐集更多資料,以便更加全面討論各種民意調查的利弊。 |
|||||||||||||||||||||||||||||
美國大選主要民意調查機構一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