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票站調查操作解說返回

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

 

自九一年立法局直選開始,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每次大型地區選舉中都有進行票站調查,探討選民的意見和投票行為,今年的區選也不例外。

 

根據選舉管理委員會發出的選舉活動指引第十四章,有意進行票站調查的機構,須要在七天前向選舉事務處呈交所有負責人及訪問員的個人資料及所選票站。至於有關機構及負責人的名字是否屬於公開資料,筆者並不清楚。

 

港大三支研究隊各具特色

 

由筆者負責主持及協調的選舉研究工作,在區選當日將會派出三支票站調查工作隊,合共160多人,在各區進行調查工作,略述如下:

 

(一)

第一支研究隊屬於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僱用的專業訪員,共52人,將會進駐28個票站,全日按照指定時段及抽樣方法進行調查工作。

 

(二)

第二支研究隊屬於港大同學自發組成的義務研究隊,為數76人,在45個票站學習執行票站調查和選舉觀察,兼且會在禁止拉票區外向巿民派發單張,邀請巿民到指定網站發表意見。

 

(三)

第三支研究隊屬於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的學生,為數23人,在8個票站進行與課程有關的選舉研究和票站調查。

 

三支港大研究隊全部政治中立,問卷設計也是獨立進行,沒有與任何政治組織聯繫,調查數據亦不會交給任何政治人物或組織。第二及第三支研究隊所收集的數據,當日將不會向外公佈。

 

第一支研究隊由民意研究計劃直接管轄,得到傳媒贊助,所得統計資料將與傳媒共享,並由有關傳媒向大眾發放,安排大致如下:

 

初段發放:早上投票開始後,票站調查會隨即展開。及至訪問個案達到合適數目,傳媒便會開始公佈投票人士的投票原因、考慮過程、民主訴求……等。

 

中段發放:接近午間時份,傳媒會開始公佈一些個別候選人支持者的統計,如學歷背景、年齡分佈、投票原因、民主訴求……等。

 

最後階段發放:投票結束後,傳媒會根據研究計劃的統計和預測,公佈部份勝算較高的候選人名單。不過,由於選區細少,調查樣本不多,因此,可以肯定結果的選區將為數不多。

 

票站調查的作用

 

世界各地的傳媒贊助票站調查,主要原因是票站調查除了可以詳細分析政黨及候選人的票源分佈外,還可以及早預測投票結果。不過,隨著香港實施分站點票,縮短點票時間,這項功能將會變成次要。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1991年開展票站調查時,便確定票站調查的主要價值在於分析投票行為。因此,研究計劃歷年使用的問卷都是比較複雜和偏長的。在爭取樣本數目和資料深度之間,我們選擇了後者。今年的票站調查,我們長短問卷並用。我們希望在預測結果之餘,票站調查的數據可以用作長期研究選舉行為之用。這個取向,與很多實際進行票站調查的人士或團體有所不同。

 

十二年來,筆者看到不少票站外的調查,其實是由某些政治團體操控。這些團體,不分左中右,其實是想籍著票站調查的初步統計,掌握形勢,以便即時調動人手及資源,策略性地催谷某些人士投票,增加勝算。近年來,一些候選人更會在下午時段開始,喊出「票站調查顯示我方緊緊落後,請你出來投票」等類似口號。

 

筆者在此鄭重聲明,民意研究計劃從來不會在投票結束前公佈候選人的得票估計,亦不會把有關結果正式或非正式通傳給參選人士。就算是贊助票站調查的傳媒機構,亦只會在黃昏較後時間才開始得悉有關數字的初步統計,而且承諾不會在選舉結束前公佈結果。香港傳媒在這方面的自律,值得讚賞。

 

須要說明,資訊自由是公民社會的一種權利。選管會在選舉指引中呼籲傳媒及調查機構在投票結束後才公佈候選人勝負的預測,否則會公開譴責,這點可以接受。在沒有嚴苛的法律約束下,選管會、傳媒和研究機構在十二年來達致的共識,得來不易。

 

票站調查不可欺騙選民

 

不過,如果個別候選人或政黨私下進行票站調查,又把調查數據應用到當日的選舉工程,則上述共識便變得沒有必要。因為有關行為,對選舉結果的影響,可能尤甚於傳媒全日公佈選舉預測。

 

筆者不是反對政治團體進行旨在協助選舉工程的票站調查,因為所有人士都有研究自由。不過,筆者要?責一些假借學校習作之名,以窺探選情為實的票站調查。政黨如果要做票站調查,就應該堂堂皇皇去做。如果被訪選民查詢調查背景,就應如實解說。

 

政黨調查也好,學術研究也好,票站調查都應該根據科學方法進行抽樣,不適宜短時間內「大包圍」訪問所有選民。可以想像,如果所有選民踏出票站時有十多名訪員「攔途截劫」,而且每人都是想你再投票一次,這樣不是十分擾民和沒有意義嗎?

 

如果真是為了學術研究的,或是瞭解選民訴求,我們大可互相協調,資源與數據共享,甚至把研究數據在選舉後全面公開,這不是更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