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設計Back


電話調查

本部分以電話訪問形式進行,所有資料均由研究組的訪問員以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簡稱CATI)收集,系統能即時處理資料並作出合併。為確保資料的質量,訪問期間除有督導員現場監督外,研究組亦會進行電話錄音、畫面擷取及即時視象監察,以確保訪問員的表現及質素。

為使抽樣誤差減至最低,調查首先以隨機方法從研究組的住宅電話號碼資料庫中,抽取部分住宅電話號碼作「種籽」號碼,再用「加一減一;加二減二」的方法產生另一組號碼混合使用,以減低因忽略非登記住戶而出現的誤差。在過濾重覆號碼後,所有電話號碼再以隨機排列方式混合成為最後樣本。

調查的訪問對像為年齡介乎30至60歲,並於灣仔居住、工作或返學的人士(只限操粵語人士)。訪問員在成功接觸目標住戶後,再從戶中抽取一位符合條件的成員接受訪問。

調查於2010年1月23日至2月26日進行,透過電話成功訪問了503名符合資格的灣仔市民。整體有效回應比率為59.8%(表二),標準誤差則少於2.2%,亦即在95%置信水平下,各個百分比的抽樣誤差為少於正負4.5個百分比。

為增加調查結果的代表性,整體樣本的原始數字已經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06年中灣仔區居住及工作人口(35-64歲)的分佈統計數字,以「加權」方法作出調整。報告內的整體樣本數據皆以「加權」樣本為準,其他結果則為原始數據。

輔助面訪調查

與電話調查一樣,輔助面訪調查的目標對象亦為年齡介乎30至60歲,並於灣仔居住、工作或返學的人士(只限操粵語人士)。調查以面訪形式進行,並以紙筆記錄問卷的答案。抽樣地點由灣仔區議會代表及研究組共同決定,並由浸信會愛社會服務處的工作人員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理臣山分校)的導師,領導學生義工隊在指定的地點進行抽樣訪問。

就揀選抽樣地點方面,研究組首先邀請10位灣仔區議會代表根據他們對灣仔區的認識,各自在地圖上劃出10個他們認為最適合進行抽樣訪問的街道範圍(考慮因素包括人流、代表性及安全程度等),然後交由研究組負責整合,最後按照不同地點被揀選的次數而依次選出29個抽樣點。詳見報告的附錄六。

訪員方面,浸信會愛是透過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理臣山分校)邀請其學生參與是次調查的前線訪問工作,作為學生公民教育及社會參與活動之一。經校方內部面試後,50多位入選的學生於2009年11月27日參加了由民研計劃所主持的調查簡介會,主要內容為解釋調查的背景、問卷的內容、訪問員需要注意的地方及一般訪問技巧。

面訪時,義工訪問員以兩人為一組,並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導師帶領,到指定的抽樣點進行面訪,時間多為上下班的繁忙時間。不過,由於人手不足,有3個抽樣點沒有訪問員進行抽樣調查。換句話說,最終抽樣地點有26個。此外,為了減低抽樣偏差,訪問員須依照「30秒內須要逢三抽一」的方法進行抽樣。

輔助面訪調查實際上於2009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進行,一共收回554份問卷,經核實後有534份確定為有效樣本,有效回應率為28.2%,標準誤差則少於2.0%,亦即在95%置信水平下,各個百分比的抽樣誤差為少於正負3.8個百分比。

有效樣本(A)

無效樣本(B)

拒絕受訪/篩選題前中斷訪問(C)

回應率*

抽樣誤差

534

20

1,337

28.2%

+/-3.8%

* 回應率的計算方法為:A/A、B及C的總和

須要說明,輔助面訪調查主要給予學生機會接觸社會,及增加對社區調查的認識,作為公民教育的重要環節。不過,由於抽樣地點有限,亦非純粹隨機抽樣,回應率亦屬偏低,因此,輔助面訪調查的結果只屬參考性質,詳細結果可參閱本報告之附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