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調查比較系列Back

爭取民主是七一的強音

 
陳韜文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李立峰
(香港城市大學英文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所屬大學立場無關。

 

今年七月一日人間民權陣線再次發起遊行,結果有大約二萬人參加。由於人數遠少於過去兩年,所以遊行並沒有在社會上產生很大的迴響。在香港經濟好轉、董建華下台、新特首民望高企等環境因素之下,遊行人數下降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反過來說,在那麼多「利好因素」之下,仍然有二萬人參與遊行,他們的聲音實在不容忽視。

 

究竟今年遊行人士的訴求包括甚麼?是否有如傳媒報道及評論所指般模糊不清?今次遊行對香港的民主運動有甚麼啟示?承接著過往兩年裏的遊行研究,我們於今年七一遊行再次進行現場調查,希望為以上的問題提供一些答案。在方法上,今年的遊行調查與過去兩年沒有太大的分別,調查共訪問了五百九十九名參與遊行的人士,回應率為百分之七十九,其他研究方法的資料可參閱香港大學民意網站上的「七一遊行專頁」。

 

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七一遊行的參與者在人口特徵上跟過往兩年是大同小異的(見表一)。約百分之七十的被訪者是男性,百分之五十二的被訪者擁有大專學位,專業及半專業人士佔遊行人士約三分之一,文員及服務人員則佔百分之二十五。在社會階層方面,中產階層人士佔遊行參與者的百分之五十七。換句話說,在一定程度上,今年七一遊行的參與者仍然以具高等教育的中產專業人士為主。不過,今年七一遊行參與者的平均年齡較過去兩次為高,基層參與者在比例上亦較過去兩年七一遊行為多。在強調中產階層參與的同時,基層對遊行的支持是不應被輕視的。

 

表一 遊行人士的人口特徵

  零三年七一遊行 零四年七一遊行 零五年七一遊行
  性別:
      男性  60%   65%   69% 
  教育:
      大專或以上  56%   58%   52% 
      中學  41%   38%   43% 
  年齡:
      15-29*  45%   35%   26% 
      30-49*  48%   49%   43% 
  職業:
      專業或半專業  40%   31%   34% 
      文員或服務人員  18%   30%   25% 
  階層:
      中產階級*  61%   66%   57% 
      基層階級*  37%   32%   41% 
  宗教:
      天主教  ----   10%   8% 
      基督教  ----   21%   16% 
      佛教  ----   4%   5% 
* 撇除「不知道」後比率
 

另外一點值得留意的是遊行參與者的宗教背景。民陣讓「同志組織」帶隊的決定,在遊行前被一些社會組織批評。亦有評論認為民陣的做法會影響一些有信仰人士的參與意欲,在策略上而言並不明智。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七一遊行參與者中有百分之十六是基督教徒,百分之八是天主教徒。而在零四年的調查中,則有百分之二十一為基督教徒,百分之十為天主教徒。換句話說,今年七一遊行具基督信仰的參與者比例的確是降低了,但也不是大幅下跌,仍佔遊行參與者的四分之一。這批人士當中可能有不少人並不接受同性戀,但他們的參與卻顯示他們並不介意在爭取民主這問題上和擁有不同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的人士攜手合作。這應當可以說明香港的民主運動的確具有包容的性質。

 

當然,以上的說法假定了今年的七一遊行是以爭取民主為中心的,是香港的民主運動的延續。在七一前後,一些媒體的報道及評論則指今年的遊行主題分散及不清晰。到底事實是怎樣?在調查中,一如以往,我們問及參與者對不同訴求的認同程度,從表二可見,所謂主題分散及不清晰的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民陣今年高舉的是爭取民主及反對官商勾結的旗幟,而調查結果顯示,高達百分之七十七的參與者指「爭取香港早日實現民主」對他們參與是次遊行「非常重要」,認為「爭取零七及零八普選」非常重要的參與者亦佔百分之六十六,認為「反對中央對香港的干預」非常重要的參與者則有百分之六十。另外,認為反對官商勾結非常重要的佔百分之五十五。

 

表二 遊行人士的訴求

  非常重要 幾重要
  下面的因素對你參與今天的遊行有多重要?
      為了爭取香港早日實現民主  77%   19% 
      為了爭取零七、零八普選  66%   23% 
      為了反對中央對香港的干預  60%   26% 
      為了反對官商勾結  55%   26% 
      為了表達對特區政府施政的不滿  43%   31% 
      為了爭取自己所屬團體的訴求  19%   14% 
      為了以上提及之外的其他訴求  27%   19% 
 

在以往的評論中,我們曾經提出爭取民主是近年大型遊行參與者的「最大公約數」的說法,意思是說縱使遊行參與者的確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訴求,但爭取民主是他們在其他訴求以外最大的共同訴求。但對於今年七一遊行而言,就算是「最大公約數」這觀點也可能低估了遊行人士訴求的單一性和集中性。從表二可見,認為「為了爭取自己所屬團體的訴求」對參與遊行非常重要的根本不超過五分之一,認為各種各樣的「其他訴求」非常重要的也僅超過四分之一。換句話說,雖然七一遊行有不同的團體為自己的訴求參與,而在傳媒加以報道之下,遊行訴求像是五花八門,缺乏重心,但若果我們將焦點放在遊行市民本身的想法上,我們會發現真正帶著「爭取民主」以外的訴求而參與今年七一遊行的市民其實是遊行隊伍中的小數,而廣義和原則性上爭取香港民主,以至狹義和具體地爭取零七、零八普選,都是遊行人士非常認同的訴求。

 

以新範式閱讀七一遊行

 

今年七一遊行可以說是香港近兩年以遊行為最主要表達方式的民主運動的延續,今年的參與者中有百分之八十四曾經參與零三年的七一遊行,曾參與零四年七一遊行的亦同樣佔百分之八十四,而三次七一遊行都有參加的就有百分之七十七。當被問及他們在甚麼時候決定參與今次七一遊行時,百分之五十三指是「自上年七一遊行舉行後」。調查結果亦顯示今年的七一遊行並沒有一個明顯的動員過程。今年有百分之四十二的參與者是獨自參與遊行的,遠遠的超過零三及零四年的比例(分別為百分之八及百分之十八)。事實上,在今年七一之前,傳媒對七一遊行亦不算有大篇幅的報道,一些社會組織的領袖亦沒有像以往一樣呼籲成員參加遊行。如果過去兩年較大規模的遊行是香港市民「自發動員」親朋戚友一起參與的結果,今年七一的二萬名遊行參與者則是屬於無須任何動員而「自動參與」。

 

同時,經歷過幾次大型遊之後,遊行參與者對遊行這種政治參與行為已確立了一種理解。從表三可見,百分之七十一的遊行參與者認同「遊行比投票更能令特區政府尊重民意」這一說法,百分之七十七的參與者認同「遊行比投票更能讓我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聲音」的說法。贊同「遊行是打破現行政治制度局限的有效方法」的有百分之七十九。

 

這些結果並不代表遊行參與者完全否定香港現存的選舉制度,事實上,認為選舉比遊行更容易受政客操控或受傳媒影響的被訪者都亦只及半數,而以十八歲以上的遊行參與者計,百分之九十一曾在過往的立法會選舉中投票,這顯示遊行參與者並沒有盲目地認為遊行在所有方面都比選舉投票優勝。總體而言,遊行參與者亦是投票的參與者,但他們也清楚地看到香港現時選舉制度的局限。

 

表三 遊行人士對遊行及投票的理解

  非常贊同/幾贊同 非常不贊同/幾不贊同
  遊行集會給人一種充滿集體力量的感覺  92%   2% 
  遊行是打破現行政治制度的有效方法  79%   6% 
  參加遊行集會的市民一般都有較高的社會道德意識  77%   7% 
  遊行比投票更能讓我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聲音  77%   10% 
  遊行比投票更能令特區政府尊重民意  71%   14% 
  選舉比遊行更容易受政客操控  50%   28% 
  市民遊行集會比投票更容易受傳媒的影響  36%   40% 
 

同時,遊行是集體的政治行為,可以給予參與者一種強而有力的感覺,在調查中,高達百分之九十二的參與者同意「遊行集會給人一種充滿集體力量的感覺」。遊行參與者甚至把遊行的參與跟較高的社會道德意識串連起來。由此可見,在香港的政治環境及體制之下,大型的為爭取民主而舉行的遊行已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意義。

 

由於今年香港政治及經濟狀況都有所好轉,遊行人數減少,表面上對爭取民主不利。但事實上,沒有經濟衰退和要打倒的特首,七一遊行的目的卻更為單一及突出。香港的民主運動總不可能建基於因經濟不景或政府無能而產生的怨氣之上。怎樣在社會狀況較為?定之後,市民的「其他訴求」減弱之時去繼續爭取民主,是香港的民主運動要面對的問題。雖然人數沒有二十萬或五十萬,今年七一遊行的二萬人卻可以說是香港民主運動的最堅決的支持者。要民主運動有力地繼續下去,民主派的政黨及社會組織便要鞏固這群人士的支持,並吸引更多人的參與。至於是否要透過現時的遊行模式進行,則另作別論。

 

在這方面,另一點值得指出的是今次七一遊行的參與者似乎沒有對政黨或社會組織及團體有太大的反感。當被問及一些民意代表或民意表達渠道能否真正代表民意時,我們發現遊行人士對「政黨」及「無政黨背景的議員」的評分是五點七五及五點七零,並不比傳媒低(報章及電視新聞的得分分別為五點六八及五點三三)。「社會組織及團體」則得到六點零九的分數。和過去兩年七一遊行相同的是,今年七一遊行的參與者大都不是社會或政治組織的成員。香港市民似乎不太願意正式參與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但如果有社會組織舉出值得支持的旗幟的話,仍然是會有不少市民響應的。

 

遊行對政府和民主派均是挑戰

 

從民意表達來說,遊行人數既可反映民意分佈的廣泛程度,也可以看作是民意的強程。人數越多,無論意見的廣泛性或者強烈程度也越高。不過,遊行人數只是一個大約表徵,不能過分依賴。現在,傳媒以至一般論者都有過分閱讀表面現象的傾向,只把眼光盯在遊行人數上。連國務委員唐家璇也在事後借題發揮,認?今年七一人數不比往年而把香港人的民主訴求淡化。

 

事實上,如果我們把數字放回香港的社會背景中去理解,兩萬多人因?要求民主而走上街頭絕對是不容易的事情。連續三年的七一遊行標誌著香港民眾的民主意識覺醒,可以說是政治文化發展的分水嶺。如果說第一次七一是?了爭取免於恐懼的自由,那之後的集會與遊行則已把焦點轉移到民主的爭取。目標是否明確,主要視乎集體行動的口號和民眾的意識。無論從民陣「還政於民」或是「爭取普選」的號召或是從我們歷次現場調查的結果看來,民主的要求是明確不過的。全港性調查也反應大多數巿民支持直選,所以參與遊行的兩萬人不能孤立觀之,當中如有差異,只是強度或有深淺之分而已。

 

特區政府如果在今年七一遊行之後因人數大減而沾沾自喜,那是沒有把人數放回香港背景去考量,同時也漠視了七一要求民主的訊息。上街遊行的人數是動態的,以前只有一二千人的"冷清"局面已變成今天兩萬人的"壯觀"場景。如果政府真的要建立長治久安的和諧社會,應該順應民意,加快民主步伐,切勿再次陷入"經濟發展可以掩蓋一切"的迷思。過去幾年眾多事例莫不說明,香港人不再只是經濟動物,代之而興的是要當家作主的民主精神。政府對此等變動不可掉以輕心,而應及早在政制改革中反映出來。

 

雖然歷次七一遊行都是由民陣發出一般號召,但基本上都是民眾自發動員和民眾自我組織的結果。有論者認?這是公民社會強大的表現,但是從社會運動角度看來,這種依靠"自我動員"的運動,能否在政府籠絡和分化並舉的政策下長期支撐下去,實在成疑。我們看到,在缺乏強力組織之下,民陣要求普選的口號也容易讓傳媒和其他人模糊化,由同志團體領頭的問題也輕易讓人"小題大作",衝擊遊行的主體。如果民主派有強力的組織,這些內耗和"公關"問題或許可以有效管理和避免。兩年來,香港數以萬計的市民上街遊行,這是民氣的展現,但是民主派似乎不敢於勝利,害怕組織,疏於推動形勢的發展,以至陷於今天被動的境地。七一的發生,對中央和特區政府無疑是挑戰,對民主派又何嘗不然?前者早已起動,民主派又有甚麼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