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小班教學一個公道Back
陳素娟 (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 |
|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 |
|
小班教學,是近來在教改風下一個頗具爭議的題目,教育統籌局如何處理有關問題更加會影響局長的民望和教育改革的認受性。小班教學的核心問題離不開資源分配。相信沒有人會否定香港財政匱乏的實況,可是即使如此,董特首也承諾投資教育絕不手軟。 |
|
近年來,低出生率與人口老化的問題,已引起了廣泛注意,須知零三年的出生人數(4.7萬)約只及八三年的一半,怪不得曾司長日前鼓勵已婚家庭生三名子女,可惜在現今的經濟及工作環境下,這個指標實在難以達到。要彌補將來人力資源的短缺,最切實的辦法,莫過於致力提升小主人翁的質素,以提高他們的生產力。相對於八三年,筆者期望今天的小學生,能得到老師雙倍的關注,這是他們的權利。 |
|
小班教學是否教育良方?筆者只想從實況出發,在幾方面提出一些筆者,以及不少前線教育同工的意見。何漢權先生在一月十一日的明報論譠中說過,名牧高僧講道,人數愈多愈能散發感染力,可是今天課堂的情況,與名牧高僧的演講廳,可謂相差十萬八千里。無錯,失效的教師無論對多少學生都發揮不了教學效果,但關鍵在有效的老師,面對著三、四十位「問題」學生,在教改風下,既要教學互動,又要引導討論,並適切回應,在經濟效益彰顯的大班傳授式課堂中,發揮不了應有的教學效果。 |
|
近年來,學生在學習上也遇到不少障礙,關乎讀寫的、專注力的、情緒的,琳琳種種,而融合教育的推行,使如自閉症等有發展障礙的學生,也融合到一般課堂中,加上來自破碎家庭的學童,老師要處理的,不單是教學的問題,還有各式各樣的課堂行為問題,社工、教育心理學家也分擔不了前線教師們的教學工作。當然課堂的實況,隨著學校的質素,如傳統名校而有所差異,但這些差異正如貧富懸殊般日漸擴大。今天優質的學校已逐漸轉為直資或私校,遺留下來的,是一般的官津校,也是弱勢社群較多選擇的學校,政府若真意扶貧,就當在可改善階級流動的教育上多下點功夫。 |
|
侯傑泰教授在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明報論譠上,提及有研究顯示小班教學在初小及對弱勢社群學生的效果最大。小班教學較適合初小是無容置疑的,與其教學目標有關。 |
|
至於小班教學較適合弱勢社群,也不難理解,如果社群的弱勢反映在學生的成績上,則無疑進步的幅度在低成績群中一般會較顯著,而在高成績群中,三幾分的進步雖不大,卻可以是統計學上「有效」的差異,如果這些研究結果具參考價值,教署是否應考慮至少在小學階段切實推行小班教學呢?至於直資和私校,它們在財政上較為自主,質素又受到家長的監察,在小班教學的執行上可容許較多的彈性。 |
|
侯教授又指出,教育經濟學者發現,一般改革方法如教師培訓,提高工資等的效果平均較小班高一倍,而這些方法的經費遠低於小班。筆者無從亦不想評價這些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推論的適切性,只想從香港的實況出發,探討小班教學的效益。首先,香港的教師已接受著不同的進修培訓,在一片減薪風下,工資也難望調整。此外,又有教育專家提出專科專教、削減教節等方法,以提升教學質素,這些方法比小班教學更具實效嗎?專科專教無疑可驅使老師進修專科知識,但老師們一下子面對頻繁的,因著教改、基準試而來的進修要求,已疲於奔命,反而削弱了對學生的照顧。其實老師寶貴的教學經驗,比專科的學識,往往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情況尤以低年級為甚。外國有些學校,主張老師兼教一班的多科,以便更有效地掌握學生的潛能,因材施教。 |
|
筆者認為理想的教育,是全人教育,要達到樂於學習、善於溝通等教育目標,有籟新的、強調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如專題研習等的實施,而小班教學正為這些教學模式提供了理想的學習環境。 |
|
至於削減教節等措施,與小班教學一樣,旨在減輕老師的工作量,好讓他們騰出多些時間備課與進修。但小班教學有助老師解決一些課堂上的教學問題,學生直接得益,而削減教節能否有效地為老師減輕工作量?則有待配套措施的配合,其實小班教學亦然。 |
|
可惜,筆者看到的,是教育專家們,不但迴避對小班教學作為政策目標的表態,卻在實施的緩急次序如小班人數、實施級別、師資培訓、制度彈性等技術配套措施上肆意批評,其實這些問題,完全可以籍著討論解決,無須以偏激的言論,阻塞溝通的渠道。若要講求經濟效益,那些硬件設施的投資,如增建校舍、改善設備等,除了在數字上反映外,其提升教學的效能如何?專家們不質疑匆匆推行的三三四學制改革的教學成效,卻對小班教學斤斤計較,其標準的嚴苛與選擇性,使人感到理據辭窮。 |
|
小班教學的效能,未必可以簡單地以分數量度,但小學階段的目標,也不在建造知識寶塔,而是切實地打好學習基礎,筆者不願見到香港的教育制度,只在製造一群群「高智低能」的所謂精英,或是連基本做人目標也欠奉的教育制度失敗者。相信大多數前線教育同工們,均不會懷疑小班教學的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