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二三」遊行看未來發展Back

許仲琛
(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成員)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

 

一個因為南亞海嘯而遲來了的遊行,終於在上星期日圓滿結束。這個以「反對官商勾結、消除貧富懸殊、爭取07/08普選」為題的集會遊行中,十多個政黨、團體及單位,各有各的訴求,各有各的聲音。香港大學學生研究隊亦一如以往,本著學習和求真的精神,一面點算遊行人數,一面觀察集會遊行的過程,希望為社會人士提供一點參考資料。

 

由於遊行的人數較之前的兩次七一遊行和去年的元旦遊行少了很多,因此我們選擇了完整點算,即由隊員們以接力方式點算。我們選取了皇后大道中上的渣打大廈天橋作為工作點,並將六人分為兩組,分別以正面及背面數算,再作錄影點算。結果得出的結果是大約1,200人經過我們的點算點,而根據港大民意調查計劃早前在同類遊行的估計,大約3%至8%遊行人士可能由於遲入或早退而沒有經過我們的點算站。因此,遊行的總人數應該是介乎1,200與1,300之間。

 

這個數字,應該比主辦單位預計或期望的少了一截,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主題太多,不夠集中。是次遊行的主題共有三個,分別是「反對官商勾結」、「消除貧富懸殊」和「爭取07/08普選」,表面上是多了選擇,實際上是訴求分散。對某些人而言,多了主題可能反而令到他們卻步。

 

二﹒ 領匯事件扣減了市民對民主派的印象分。部份市民可能認為民主派議員在領匯事件中損害了香港整體的利益,故沒有響應民主派的號召。

 

三﹒ 施政報告沒有觸怒巿民。去年的元旦遊行在施政報告之前,不少團體及市民都希望在施政報告發表前,及早走上街頭提出他們的訴求,但今年遊行則在施政報告發表之後,而報告內容又沒有太大的爭議,市民參與遊行的意慾因而減弱。

 

四﹒ 香港社會踏入政治低潮。正如台灣去年總統選舉錄得紀錄性的高投票率之後,年底的立委選舉出現低潮。在連串議會選舉之後,香港市民對政治的熱衷可能開始冷卻。

 

「一二三」遊行的人數,比元旦日的「反政客亂港遊行」少,可能同樣反映了普羅市民期望減少爭拗,不希望香港社會只繼續流於口舌之爭,更不願見立法會再次因為陣營之間的角力而出現流會的情況。若然果真於是,政黨就應該重申定位,抓緊民意,在這段選舉真空期,多做點有利經濟民生的事,為之後的選舉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