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過後:好讓民意闖出路Back

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所屬大學立場無關。

 

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各路專家的分析文章開始如雨後春筍。筆者向來比較重視民情民意,因此,本文將會從民意調查數據出發,嘗試尋找一條多方多贏的路線,推動香港公民社會的未來發展。

 

先要說明,所謂從民意數據出發,並不等如長篇和透澈的民意分析。因為就以立法會選舉截止提名起計,至選舉日投票結束為止,筆者主持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便進行了37日連續不斷的滾動調查,累積選民樣本16,785個,而在投票日舉行的票站調查,亦成功訪問了9,223名已投票選民,和另外998個部份完成個案,涉及樣本約二萬七千多人,實在無法在本文分析。筆者因此先點出幾個從調查中發現的現象,然後加上個人意見,向各方進言。

 

選舉過後,民主派在港島區配票失敗,導致李柱銘高票當選和何秀蘭高票落選,迅即變成大眾話題。筆者分析自已主持的滾動調查,最後一輪在9月7至9日錄得的數據顯示,余若薇名單有22%支持率,揚森名單有19%支持率,而馬力名單就有10%支持率。就算最後兩三天基於游離票源歸邊,或是因為范徐麗泰支持者配票,而使馬力名單的支持度急劇上升,李柱銘無論如何也沒有嚴重告急的必要。當然,民主黨如果是掌握了另類資料或黨內民調,比筆者全面公開的民調數字更加準確,那就另作別論。但事後證明,兩張民主派名單在選舉後期的支持率應該是十分平均的。

 

作為中立的民意研究者,筆者毋須任何黨派的選舉工程或競選策略,亦不會對任何選舉結果表示讚賞或婉惜。不過,筆者卻十分鼓勵所有政黨和候選人多做科學化的民意調查,把政策和競選策略建基於科學數據之上。

 

何秀蘭這次輸掉議席,但贏得派內派外的支持和同情,其實可以鳳凰重生,帶領一種新的民主情操。況且,何秀蘭是一炮而紅的觀龍區議員,為民主派開墾了一片新土地。何秀蘭在做好區議員的本份後,更加應該在區議會的層次引入新思維、新風格,建設基層民主,聯同其他地區議員進行社區民主改革,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第二個值得談論的現象,是田北俊高票當選。從筆者定期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田北俊的冒起,是因為他在最後關頭反對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避免了一個可能出現的亂局。田北俊和周梁淑怡雙雙當選,顯示工商政黨也可走進市民。此戒一破,自由黨的空間頓時增加。長遠而言,此舉可以減少勞工與商家的磨擦,而商界對民主的顧慮亦會減退。自由黨的中間定位,亦可拉近民主派與親中派的距離。自由黨應要好好利用這個得來不易的空間。

 

再看民建聯,選舉策略成功,無疑是打了一支強心針。七一過後,如何在市民與中央之間周旋,民建聯苦惱己久。今次選舉打出2012普選的訴求,似乎普遍受落。不單是民建聯本身的支持者,就連其他派別的支持者,似乎都沒有異議。選舉過後,如果民建聯能夠繼續淡化市民與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好好發揮橋樑作用,與極左勢力劃清界線,其民望肯定會節節上升。

 

那邊廂,「長毛」梁國雄與「大班」鄭經翰入局,算是異數。票站調查顯示,同區中,梁國雄和鄭經翰的支持者最不滿意特區政府,梁的支持者更是最多人參加七一遊行的組群。因此可以預期,選民會要求梁鄭二人在議會中發揮反對甚至抗爭角色。「一長一大」,相信很快便會成為傳媒焦點。從正面看,兩人能夠走入建制,總算顯示制度尚未封閉。行政雖然霸道,但市民仍有抗爭方法,建制並未完全封閉。

 

今次立法會選舉的大贏家,應該算是「基本法45條關注組」的多名成員。他們能夠入局,應該是受惠於他們的專業形象。類似他們形象的泛民主派或新民主派議員,應該可以彌補舊民主派出現的老化現象,為議會注入新血。由於中央政府對新民主派的過節較少,介懷不算太大,他們相對上有較大的周旋空間。作為政治團體,或類政治團體,「基本法45條關注組」的民望近半年來一直高踞民望調查的榜首,如果他們能夠好好善用自己的優勢,以理性創造新共識,必定有一番作為。

 

論到共識,筆者的9‧12票站調查顯示,在07、08沒有機會達到雙普選的前題下,全部選民中超過六成認為到2012年已經條件成熟普選行政長官。民主派支持者中70%如是說,自由黨支持者中有55%,親中派支持者中也有43%。普選立法會方面,全部選民中亦有超過六成認為到2012年時已經條件成熟,民主派支持者中68%如是說,自由黨支持者中有51%,親中派支持者中也有41%。換言之,約六成投票的選民支持2012雙普選,親中派支持者中亦超過40%,這個已經是社會新共識,可以是中央與特區各黨派溝通的新基礎。

 

不過,9‧12的選舉過程中,亦暴露了一些負面發展,需要各方急謀對策。首先,策略性的選舉工程結合機械化的配票,已經變成選舉勝負的關鍵,簡單的投票考慮和議題表態開始失去意義。其次,負面新聞開始愈用愈多,把選民的關注由政策議題轉移聚焦到候選人的個人性格。其三,部份報章已經變成醜聞打手,並且把打擊對像擴展到政策智囊、民調組織和學術機構。須知道,獨立的學術界、新聞界、智囊機構和民調組織,其實是開放社會的基礎建制。把這些機構抹黑和打壓,製造無妄之災,殃及池魚,只會對公民社會造成傷害。

 

最後一項發展值得嚴重關注的,是部份政黨開始頻密使用票站調查,作為選舉工程的一部份。本來,票站調查人人可做,但以研究為名,窺探選情為實,在票站外禁止拉票區內蒐集有關資料,而又不如實告訴選民,有欺騙選民及執法部門之嫌。

 

9‧12選舉擴闊了香港的政治光譜,為多元化社會奠定了新的基礎。不過,社會要健康地實行全面民主,各界人士仍須努力維護和建設民主社會的配套和基礎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