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口政策看剩餘教師問題Back

陳素娟
(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

 

特區政府終於在上月底公佈期待已久的《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報告書裏大談推動知識型經濟發展所需的人口素質,再以財政策略呼應實行,期望促進經濟長遠發展。可惜,人口政策雖然可以略為推高政務司司長曾蔭權的民望,但政策間或是協調不足,或是前後矛盾,為不少學者詬病。就連人口與教育政策之間的關係也處理得不甚妥當。

 

報告書指出,香港的總和生育率在過去20年持續下跌,由1981年的1.93下跌至2001年的0.93,遠低於2.1的更替水平;生育率多年來一直處於低水平,導致本港的人口結構問題日趨嚴重,亦為教育制度響起了警號。根據教統局推斷,明年將有六百位剩餘小學教師。突然間,這個「學校無學生」的問題,好像比任何教育問題都來得迫切,且影響深遠。因為當小一收生不足,隨後的小二、小三,以至六年後的中一,十三年後的大學也受到影響,而且除了現任教師,還有準教師,以至師訓、大專講師,各興趣班導師等,都牽連其中,可謂教育界裏人人自危。況且近年來的教育政策,鼓勵辦學者開辦各式各樣的學校,以迎合不同家長的需要。一時間,新學校湧現,在激烈的競爭下,汰弱留強在所難免,使部分小學小一收生不足的情況更為嚴重。其實,因出生率下降而導致的學生不足情況,並非朝夕,教統局實應及早預計到,並作出安排、調配,以減少資源浪費。

 

今年的小一入學學生,主要在一九九七年出生,當年的活產嬰兒數目為59,250名,而二零零一年的活產嬰兒數目,比一九九七年的還要少11,000名(見附表)。可以預計,到了二零零七年,收生不足的情況,還會更加嚴重。然而,將來的出生率亦未許樂觀,除了因為經濟前景仍然未明朗外,近年女性受專上教育的機會,已趕上男性(見附表),這一群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女性,會較難找到合適婚姻對象,婚後亦較難兼顧事業與家庭,所以近年結婚和出生數字均顯著下降,而離婚數字卻穩步上升(見附表)。而單程証來港人士中,適婚年齡女性所佔百份比,近年驟升至四成(見附表),亦充份顯示人口結構問題的嚴重性。報告書提出了些鼓勵生育的建議,可惜力度不夠。此外,報告書亦建議推行鼓勵人口流動的政策,包括吸納內地專才及設立投資移民,除了可以提高人口質素,帶來經濟效益外,更希望舒緩這個性別與學歷錯配的情況,提高結婚及出生率,讓老師可以得學生而教之,社會可以得人才而用之。

 

報告書又提到,在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一年間,內地新移民佔本港人口增長約93%,當中約三成為適齡學童(見附表),報告書建議讓他們早日來港,以便及早適應香港的教育制度。據報告書論述的一項學術研究顯示,九歲前來港的內地兒童比較本地出生兒童,在入讀大學方面沒有明顯差別。可惜報告書又建議新移民必須在港住滿七年方可享用社會福利,無疑對他們早日來港設下障礙,不但未能舒緩中、小學收生不足的情況,長遠來說,還會製造更多教育制度下的失敗者。

 

近年大專界致力提升學術水平,希望能躋身國際學府之列,但如果缺乏優秀學生,其發展必然受到影響。報告書建議大專院校作出更靈活的安排,吸納更多內地和海外學者及學生。這樣,一來可以促進兩地學術交流,提升大學生水平,二來自費生可帶來外匯,減輕政府在教育經費上的負擔。政府把人數上限訂為公帑資助學額的4%,筆者認為根本無此必要,只要確保公帑資助學額不會因收取內地和海外生而減少,便應給予院校有較大的自主權。此外,筆者更提議政府開放中學學位,使國內或海外的學生,可以及早適應本地學制,為升讀本地大學作好準備。當然,政府需要為來自國內或海外的中學生,解決住宿問題,但對於來自國內的學生,由於他們較可能有親人在香港,相信對提供住宿的需求不會太大。

 

一代人口政策,除了影響當前的教育及人力資源政策外,就是房屋、醫療、社會服務,甚至社會的凝聚等,亦深受影響。過去政府在人口政策上相當被動,甚至後知後覺,白白錯過了很多改善的契機,現在是時候採取積極措施,在鼓勵生育和吸納專才等各方面多下點功夫。


附表:二十年間主要人口數據的轉變
  1986  1991  1996  2001 
 一、活產嬰兒數目 71,620  68,281  63,291  48,219 
 二、修讀學士學位生中女性所佔百分比 37.8  43.5  49.6  53.3 
 三、初次登記結婚數目 43,280  42,568  37,045  32,280 
 四、離婚數目 4,257  6,295  9,473  13,425 
 五、持單程証來港人士中25-44歲女性所佔百分比 28.4  30.7  29.7  41.9 
 六、持單程証來港人士適齡學童所佔百分比 30.5  28.3  41.2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