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的提名調查Back

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

 

立法會選舉正式進入競選階段,各大陣營的名單協調工作已經告一段落。從獨立民意調查工作的角度看,提名期結束等於另一階段的選舉民意調查需要展開。筆者在此嘗試總結一下選舉前期的民意調查工作,為公民教育提供一點材料。

 

由於香港的政黨發展尚屬初階,大選期近,各方勢力都在明在暗地進行協調。在政黨政治比較發達的社會,一般參選名單都會依照黨內民主機制解決。由於香港沒有大黨,因此派系協調便成為名單整合的基礎。

 

香港近期出現了「泛民主派」的名詞,應該是取自台灣「泛藍」和「泛綠」的概念。台灣出現「泛藍」陣營,是因為國親兩黨未能整合,暫時算是平起平坐,所以便「泛」了起來。(台灣的「泛綠」和「泛紫」其實是回應「泛藍」概念的發展,多於自己的實際需要。)因此,「泛民主派」的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政黨不成熟的元素。

 

面對立法會選舉,親中陣營和泛民主派都公開承認進行過多次民意調查,作為組合名單的參考。這些屬於內部參考的調查,巿民大概沒有機會看到。作為民意研究工作者,筆者十分歡迎政黨多作調查,包括選舉調查,以便更好地掌握民意,和民調的技術。內參民調不作發表,這是政黨的權利。不過,倘若政黨公開引用有關調查的結果,向巿民證明自己的決定正確,那末,他們便應該根據國際間流行的一般專業守則,清楚交代調查方法和相關數據。

 

筆者估計,不同政黨可能採用不同的調查方法,然後再研判不同名單組合的勝算。筆者在此介紹一種比較簡單實用、又合乎經濟效益的提問方法,適合提名前使用。

 

首先,我們可以預設多名有機會在某選區參選的候選人,不論是敵是我,以漁翁撒網方式納入問卷之內,然後要求被訪巿民從中選取最合意者。接著,我們要求被訪者假設其最屬意的人選不參選,需要從餘下人選中另選一人。之後,我們再次要求被訪者假設其第一及第二選擇均不參選,需要從餘下人選中再次挑選。假設我們只作三次提問,則問卷方式大概如下:

 

(1)如果明天舉行立法會選舉,而你又有權投票,你會選擇以下那位候選人?
(2)如果上述人士不參選,你會改選那位候選人?
(3)如果上述人士又不參選,你會改選那位候選人?

 

這個方法,亦可簡化為要求被訪者從預設的候選人中,明確列出第一、第二、第三…等選擇,亦即把候選人順序排列。不過,以訪問的流程看,逐題訪問似乎比較方便和接近現實情況。這個方法的優點,是毋須預先設定不同名單的組合,否則,遇上某些預設人士不參選,整張問卷便會變成廢紙,除非不參選者只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人物。

 

根據上述提問的答案,我們可以綜合推算出在不同候選人數目和名單組合下,各張名單的實力和票源變化。舉例來說,筆者在5月24日進行的香港島選情調查中,就預設了10名有機會在該區出選的人士,包括李柱銘、楊森、曾鈺成、馬力、蔡素玉、范徐麗泰、余若薇、梁家傑、何秀蘭和曾健成(表一)。最後,曾鈺成和梁家傑均不在當區參選,但由於問卷記錄了被訪巿民的第二和第三選擇,曾鈺成和梁家傑的票源可以完整無缺地分配到餘下的8位人士之中。

 

此外,如果我們要推算某派別在某區採用分拆或合併名單的後果,我們只需要把不同預設候選人的支持率合計起來,再套用最高餘額法,便可以得出不同互動組合的推算結果。當然,更加嚴謹的做法是同時測試那些被訪者會因為其心儀候選人在名單內的排名次序而改變選擇。不過,調查顯示,這些人士只屬少數。

 

筆者希望引用九龍東和九龍西的情況舉例說明上述調查方法,原因有二:(1)九龍東及九龍西是議席最少的兩個選區,說明起來比較容易。(2)提名過後,兩個選區出現截然不同的發展,變成兩個極端。

 

先看九龍西,表二顯示,根據筆者在6月24至27日進行的調查顯示,當推算過程中去掉何秀蘭和周梁淑怡後,局勢其實相當明顯。由於派系壁壘分明,而曾鈺成的票源亦相當穩定,因此,無論泛民主派是合併或分拆名單,似乎都沒有可能攻下4席,合併名單反而有助建立團結形象。

 

再看九龍東,表三顯示,根據筆者在7月9至11日進行的調查顯示,以調查當日計,如果陳婉嫻、林文輝、陳鑑林等合組名單,45%的得票率只能穩得2席再餘5%。但陳婉嫻與林文輝合組名單,然後跟陳鑑林分拆參選,將可先得36%取兩席,再由陳鑑林的9%爭取第三席,勝算比餘額5%高出一倍。如果陳婉嫻夥拍陳鑑林參選,42%穩得2席,但林文輝的3%則肯定落選。因此,從民建聯和工聯會的角度看,陳婉嫻夥拍林文輝,而與陳鑑林分拆名單,是最明智的選擇。不過,始料不及者,是鄭經翰突然參選九龍東。如果他的票源與民建聯和工聯會的票源部份重疊,則上述的調查推算方法便會失效。

 

當然,就算上述的調查推算方法完全有效,亦只能反映調查期間的形勢。當參選名單既成事實,選舉工程正式展開之後,如何鞏固鐵票、開拓有利自己的票源、爭取游離選民、以至執行配票策略,都會直接影響選舉結果。筆者本文介紹的調查方法,其實只適用於提名前的參考,或可幫助政黨找出一個共同的方法,作為協調的基礎。

 

本文的例子說明,純粹從選舉策略看,組合及分拆名單各有千秋,要視乎形勢和對手的部署。不過,筆者始終認為,機械化的配票和分拆名單參選,並不符合民主制度的原意。當議席數目不斷增加,當選門檻不斷下降,最高餘額法其實會不斷助長機械化的配票策略,值得檢討。如果制度不改,則筆者會希望政黨重視地區工作,從而引入地區配票機制。退而求其次,某些政黨可以紮根於某些社會階層,同樣會達到配票效果。

 

無論如何,今年的選舉過後,立法會的直選歷史便過了13年。撇除回歸後12個月沒有立法會,則剛好是回歸前後6年的歷史,應該是時候檢討一下比例代表制和最高餘額法了。

 

表一:調查與實際名單對照

    調查範圍內而確實參選者   調查範圍內但沒有參選者   調查範圍外而確實參選者 
  香港島  馬力、蔡素玉、范徐麗泰、曾健成、余若薇、何秀蘭、楊森、李柱銘   曾鈺成、梁家傑   鍾樹根、楊位款、李元剛、張國鈞、鍾松輝、鄧徐中、黎志強、黃錦輝 
  九龍東  李華明、胡志偉、何偉途、梁家傑、陳婉嫻、林文輝、陶君行、陳鑑林   丁午壽、馬逢國   鄧家彪、鄭經翰、蔡鎮華、陳德明 
  九龍西  曾鈺成、鍾港武、馮檢基、廖成利、劉千石、涂謹申   周梁淑怡、何秀蘭、黃仲棋、黃以謙   李慧瓊、陳家偉、林浩揚、馬旗、余承志、柳玉成、梁雪芳、劉寶坤 
  新界東  黃宏發、鄭家富、劉慧卿、湯家驊、黃成智、蔡耀昌、劉江華、田北俊、梁國雄   朱幼麟、蔡根培、范國威   何淑萍、柯耀林、李國英、莫錦貴、陳國旗、蘇西智、黃碧嬌、陳克勤、曹宏威 
  新界西  李永達、何俊仁、張賢登、陳偉業、譚耀宗、張學明、周梁淑怡、李卓人、梁耀忠   鄧兆棠   陳琬琛、嚴天生、江鳳儀、戴賢招、官東榮、梁志祥、歐陽寶珍、徐帆、陳恆鑌、老廣成、伍景華、丁午壽、伍得良、查錫我、葉岳峰、呂孝端、蕭成財、陳財喜、尹兆堅、程樂蓀、鄒秉恬 
 

表二:九龍西形勢分析(議席=4;門檻=25%)

    得票率   基本議席   餘額   餘額議席   議席總數 
  涂謹申  33%   1   8%   0   1 
  劉千石  20%   0   20%   1   1 
  馮檢基  23%   0   23%   1   1 
  廖成利  2%   0   2%   0   0 
  曾鈺成  18%   0   18%   1   1 
  鍾港武  1%   0   1%   0   0 
* 調查日期:6月24至27日,撇除周梁淑怡及何秀蘭數據,而黃仲棋、黃以謙及「任何一張民主派名單」的得票率,亦因為影響不大而沒有列出
 

表三:九龍東形勢分析(議席=5;門檻=20%)

    得票率   基本議席   餘額   餘額議席   議席總數 
  陳婉嫻  33%   1   16%   0   1 
  林文輝  3%   0   1   1 
  陳鑑林  9%   0   9%   1   1 
  李華明  20%   1   5%   0   1 
  胡志偉  4%   0   0   0 
  何偉途  1%   0   0   0 
  梁家傑  18%   0   18%   1   1 
  陶君行  3%   0   3%   0   0 
  任何民主派  7%   -   -   -   - 
  任何親中派  2%   -   -   -   - 
* 調查日期:7月9至11日,撇除丁午壽及馬逢國數據,鄭經翰當時不在調查之列,而「任何一張民主派名單」及「任何一張親中派名單」的票源,最後如何分配,亦可能會影響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