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口數據看民主運動的群眾基礎Back

陳素娟
(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

 

民主的發展,建基於群眾對民主的訴求。七一遊行,已經明顯和清晰地表達了香港市民的民主訴求。

 

在行為和意見分析以外,怎樣從人口數據看香港的民主進程,是一個頗為有趣的題目。遊行人數可以作為這半年來所發生的大小事件,如愛國爭論、人大釋法、雙普選否決、以致封咪事件的民意探熱針。對九月立法會選舉,亦起著啟示作用。離關這些激發民意的事件,筆者欲從另一個角度-人口結構以窺探香港的民主發展。

 

去年七一遊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民主運動的參與者,以青、壯年為骨幹,他們多是學生和專業人士,教育程度一般較高。今年的七一遊行,根據筆者在現場的觀察,這個現象有過之而無不及。二零零一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在92萬年齡為15-24歲的青年當中,約18萬(19%)擁有專上教育程度,其中大多數為尚在求學階段的中學生,他們將成為九月立法會選舉的選民新血。至於247萬年齡在25-44歲的青、壯年中,亦有多達56萬(23%)受過專上教育,我們可以預計這些百份比將會持續上升,這群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精英,一般對民主、自由的理念較為認同,態度亦較為堅定,是民主運動的群眾基礎。而且他們的民主理念亦會薰陶他們的下代。

 

這群青、壯年精英的成長,亦緊扣著香港的歷史發展。說香港是個移民城市,相信沒有人反對,在二零零一年的人口普查中,有多達186萬(28%)名為在內地出生,並居港滿七年的人士。他們當中,有多少是在七十年代以前來港的早期移民呢?可惜筆者沒有這方面的數字,但可以肯定的,他們多為逃避戰火、饑荒或政治迫害而淒身香港,對共產政權不存好感,對為政者更是採取消極迴避的態度,這些思想或會延伸至他們的土生下代。但隨著教育的提高,以及政制的開放,部份土生的下代會更為積極地爭取在施政上參與的空間。

 

香港的民主發展,有著錯綜複雜的因素,但從宏觀的角度看,它有著一群堅厚的群眾基礎。根據兩位學者在今年七一遊行現場進行的抽樣意見調查顯示,接受訪問的15歲或以上遊行人士之中,81%曾經參加去年的七一遊行,73%在一個月前已經決定參加今年的遊行,顯示社會已經逐漸出現一批中堅份子,以行動表達他們的訴求。

 

香港市民藉著今年的七一遊行,再次表達平和理性的民主訴求,為政者焉能再以「聽到聲音」和「今日好夜」便算了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