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制度配套不足Back

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

 

隨著台灣在上星期舉行總統就職典禮,而驗票工作似乎又不會改變結果,台灣總統選舉的爭拗快將落幕。在過去兩個多月,筆者曾經在不同場合與不同人士分享過觀察3‧20選舉的經驗,在此總結一下。

 

由於健全而專業的民意調查機制,是任何民主社會的重要配套。因此,筆者多年來到台灣觀察選舉,著眼點主要是要瞭解台灣境內民意調查的發展。經過多年來的實地觀察和訪問,筆者得出一個結論:台灣的民主制度雖然表面上發展迅速,但內裏配套並不完善,與理想的華人民主社會尚有一段距離。

 

筆者首先告訴大家在3‧20選舉期間,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在選舉前五天,台灣無線衛星電視台(TVBS)宣佈會在選舉當日進行第一次台灣總統選舉的「出口民調」,亦即香港人熟悉的票站調查。台灣的投票時間是上午八時至下午四時,電視台的宣傳說:「320下午4點1分 TVBS『出口民調』告訴你,誰當選總統」。

 

電視台為了增加調查的公信力,特別邀請了美國的票站調查專家密多夫斯基(Warren Mitofsky)負責設計抽樣,及在選舉當日在美國離岸分析數據。此外,電視台又邀請了台灣六所大學八位政治統計學者為問卷設計提供意見,及合作招募約350名學生訪員,目標是要在150個票站外抽樣訪問16,500名經已投票的選民,瞭解他們的投票意向及原因。

 

由於沒有先例,無線衛星台在公佈計劃後,來自四方八面的壓力接踵而來,當中包括政府中央選舉委員會的勸喻。不過,由於調查的操作和發放沒有違法,電視台也不肯改變初衷。

 

有趣的是,其他電視台初時質疑無線衛星台,但未幾亦宣佈進行類似調查。當中包括東森電視台的「改良式出口民調」,和民視的「即時動態民調」。不過,由於其他電視台沒有時間作出準備,他們所指的其實都是投票日電話調查,根本不是票站調查,本文因此不再贅述。

 

選舉當日,筆者除了實地觀察票站調查的操作外,更在下午四時正在台北街頭靜候結果。終於,五時一刻過後,消息傳來,無線衛星台公佈兩大陣營的得票率預計為53比47,但沒有公佈領先者。而較早前,東森電視台亦以相當複雜的方法,公佈雙方陣營的預計得票會有三十至六十萬的差距,即三個百分點左右,但亦沒有公佈領先者。另外,就筆者所知,民視根本就沒有再提他們的「即時動態民調」了。

 

事後證明,電視台預測錯了。無線衛星台後來的報告稱,票站調查的誤差可能有三個原因:(1)訪員要在投票所30公尺外進行抽樣,影響抽樣的準確度及訪問品質。(2)拒訪率40%,「由於行政院公開在選前表態對出口民調的疑慮,另根據部分訪員在現場的判斷反映,很有可能支持陳水扁總統的選民拒訪的比例相對較高。」(3)廢票比例比往年高,可能會影響預測結果。筆者最近在美國與密多夫斯基談及這些問題,他認為票站調查的品質控制上可能出了一些問題。

 

台灣票站調查的發展,其實顯示了台灣媒體和民意調查機制的幾個問題。首先,台灣媒體在選舉時都會靠邊站,不夠中立。因此,台灣媒體的選舉報導,以至選舉民意調查,都會被視為政治造勢,欠缺公信力。無線衛星台的票站調查如果真的出現回應偏差,極可能也是基於這個因素。亦即是說,懷疑無線衛星台有政治立場的人,可能不願回答他們的民意調查。當然,其他媒體進行的選舉調查多數亦是這樣。

 

其次,台灣的學者們在選舉時亦往往靠邊站,未能為社會補充一股有公信力的中間力量。台灣學者一般都會學而優則仕,而擔任官職就要及早靠攏政黨,因此甚少發出要求或維護獨立言論的聲音。

 

更可惜的,是台灣缺乏政治中立、強而有力的文官體系。在行政及執法部門,政治考慮往往比捍衛言論自由更加重要。因此,當一些政黨攻擊票站調查會影響選情時,中央選舉委員會也要和應。台灣在總統選舉前10天開始禁止發放任何選舉民意調查,在云云民主社會之中,是非常落伍的做法。每當筆者與台灣的學者專家談及此事,他們都會搖頭嘆息,只能埋怨台灣的選舉民意調查沒有公信力。

 

台灣的主流媒體欠缺公信力,民意調查被視為造勢工具,學術界又不能豎立自己的獨立性,加上黨政不分,台灣社會其實嚴重缺乏獨立的中間力量,對台灣的民主發展並非好事。

 

由於台灣社會欠缺中間力量,台灣的選舉工程往往會訴諸群眾情緒和族群關係。台灣社會的法治觀念比較薄弱,因此,賄選、賭盤、黑金和獻金等問題便應運而生。對筆者而言,3‧20選舉的最大不幸,是挑起了台灣島內的族群矛盾,和把整個民主發展押注在統獨問題之上。舉例來說,全民投票本來是民主社會一個非常普遍和有用的機制。使用得宜的話,全民投票可以和平解決很多巨大的爭議,重新凝聚社會。可惜,台灣的3‧20公投基本上是一個選舉造勢,分化社會,浪費了一個很好的民主機制。

 

台灣社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香港市民當然沒有資格指指點點。不過,筆者一向認為,兩岸三地應該多些互動交流。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我們可能沒有台灣那麼民主,但我們擁有自由、法治、廉潔和仍然強勁的專業力量,台灣民眾也許要向我們借鏡。

 

台灣社會繼續步向本土化,這是無可避免,亦是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筆者一向認為,大一統與本土化並無必然矛盾。現今世界強調多元文化,多向溝通,只要中華民族繼續發揮其雄厚的文化力量,昂然面對新的地球文化和世界秩序,兩岸問題自有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