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遊行與民意(摘要)Back

陳韜文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李立峰
(香港城市大學英文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所屬大學立場無關。

 

本文分析和比較七一及元旦遊行當日在維園和遊行路上收集到的隨機抽樣調查數據,探討參與的群眾如何生成,其中的慣常「積極參與者」和新生的「可能參與者」各有何特性,以及遊行人仕的政治傳播行為。研究發現,元旦遊行比去年七一遊行的參與者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更自發參與遊行。另外,元旦遊行的「醞釀過程」比七一遊行「兩極化」,當中「積極參與者」的比例亦較高。拿元旦遊行中的「積極參與者」和「可能參與者」比較,前者在年齡、學歷及階層上都較後者高,對跟遊行有關的政治或社會議題意見更強烈,並在更大程度上認為香港市民可以掌握香港的命運。不過,兩類參與者都傾向認為零七年直選特首及零八年立法會全面直選的機會不大,卻均對中國國家領導人有頗高評價。他們給特首的評分是一樣的低,卻大都沒有參與社會或政治組織。另外,研究亦發現經濟狀況對香港市民的政治參與的解釋力很有限。就遊行人仕的政治傳播行為而言,研究發現元旦遊行的「積極參與者」在自己的社交圈子中扮演著「意見領袖」或甚至是「行動領袖」的角色。他們比「可能參與者」讀報及看電視新聞的頻密程度高,亦更常通過互聯網跟別人分享有關時事的資訊及意見,以及分享有關遊行的訊息。「積極參與者」不單更自發參與遊行,同時更早決定參加。最後,兩者同樣地認為自己會受到傳媒影響,但這想法背後的原因卻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