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民意網站》遊行集會人數不應各說各話Back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二零零九六四七一過後,集會遊行人數又起爭議。一九一九五四運動時,先賢倡議的科學與民主,好像變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六四燭光晚會,支聯會聲稱有十五萬人,警方數字是六萬二千八百,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是十萬八千至十三萬二千人。至於七一遊行,民陣聲稱有七萬六千,港大民研計劃的數字是二萬九至三萬三,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是二萬七至三萬,而警方就說高峰期有二萬八千人。

七一差異時大時細

七一遊行人數出現幾個版本,但基本模式不變:主辦機構公佈的數字最高,學者次之,警方最低。在今年四組數字之中,兩批學者及警方所得的結果相當接近。

比較歷年情況,發現港大民研的點算數字,自零三年起,除了零七以外,都與警方的數字相近;而在零三和零五,又同時與民陣的數字相近。推敲原因,可能是在這些年份,傳媒在七一遊行前已經預告會有學術界點算人數,兼且會即日公佈結果,令各方人士於是有所顧忌,點算或心算得比較嚴謹。

值得詳細說明的,是在二零零三年第一次七一遊行時,由於一群學者一早表示會點算人數,傳媒、警方和主辦機構似乎都在等待學者的點算結果,再公佈自己的數字。可惜有關學者(包括我們兩個)當時經驗尚淺,未能如期在當晚公佈點算結果。有關人士在查詢不果後,終於公佈自己的數字。及後證明,主辦機構和警方當年公佈的數字,與學者的點算結果相當吻合。

二零零四年元旦,主辦機構受到七一人民力量的鼓舞,再次號召大型遊行。結果人數只及半年前七一遊行的十分之一,不足五萬。但主辦機構似乎基於心理因素,最後公佈人數十萬,水份超過一半。

再到零四七一,心理因素似乎繼續發酵,主辦機構公佈的數字大得難以置信,總數超過零三七一,水份超過六成。後來發現出了「植樹問題」,即犯了頭尾重複計算的錯誤。雖然主辦機構最後都沒有更改數字,但就在及後的零五七一遊行時,非常謹慎地處理遊行人數,而所公佈的數字亦與警方和學者的統計非常接近,屬於異數。可惜,零五之後,水份又逐漸增加。

六四差異比較穩定

六四集會始於二十年前,遠早過七一。時至今日,主辦機構對人數的估計似乎已有既定習慣。二十年來,警方有六年沒有公佈數字,年份集中在九七回歸和及後數年,政治因素呼之欲出。在其他年份,主辦機構公佈的數字,通常都是警方數字的二至三倍,平均倍數與七一差不多,但參差程度就明顯較低。

我們兩個有份進行人數點算的年份,就只有零四、零五和今年零九。結果顯示,警方零四年公佈的數字,與我們相當接近,但其他兩年都是在我們的五至六成之間。至於主辦機構,公佈數字就比我們高出兩成半至六成,亦即水份可能有兩成至四成。

比較七一與六四各方的點算數字,我們得出一個有趣的觀察:雖然主辦機構公佈的數字,以每次差別的倍數計,平均都是警方的二點四倍,但對比港大民研的數字,七一遊行主辦機構的數字,平均是港大民研的兩倍,而警方數字就平均比港大民研低兩成。至於六四晚會的主辦機構,數字平均比港大民研高四成,而警方數字就平均比港大民研低三成。

換言之,六四主辦機構對人數的處理,似乎比七一主辦機構來得謹慎。但警方在處理六四人數時,似乎又比處理七一人數更加保守。這些差異,可能與支聯會和民陣的作風有關,可能與政治因素有關,亦可能與點算方法有關。

主觀感覺極不可靠

根據多年來的觀察,我們發現一般人在估計大量人群的時候,主觀感覺非常之不可靠。如果人數過千,大家的估計便容易失準,往往誇大實際數字,屬於心理水份。主辦機構也好、警方也好,如果只憑印象,或只是建基於不夠精確的觀察和計算,所得數字自然會相差很遠。由於主辦機構和警方都沒有清楚說明方法和交出數據,我們實在無法估計他們的有效和準確程度。

例如參加今年七一遊行的雷曼人士,他們經過軍器廠街行人天橋歷時只約八分鐘,每分鐘流量二百至四百人不等。我們實際點算到的人數是一千九百多,再推算中途插隊及離隊人數,得出總人數是二千三至二千七。但主辦機構竟然聲稱有二萬人參加,是我們的十倍,警方也說有四千人,超過我們六成,明顯是受到組織經驗,加上政治和心理因素影響。

又例如在二零零五年元旦,由親建制人士發起的「反政客亂港遊行」,主辦機構聲稱有五萬人參加,是警方的五倍。港大學生點算的數字是九千五,略低於警方,顯示人數水份可能與主辦機構的組織經驗有關,政治立場屬於次要,亦再次說明主觀感覺極不可靠。

旁觀者觀察遊行時,站在行人天橋上遠望人群,眾多身影在遠處交疊起來,感覺上整條馬路都充滿了人,密度極高。但如果是站在天橋上向路面一直下望,就會清楚看到人流的密度較之前的感覺為低,人與人之間原來還有頗多空間。因此,人們觀察遊行隊伍所處的地點和角度,會對主觀感覺影響很大。由此可見,我們實在需要使用科學方法,客觀和系統地進行點算。科學方法是講求實證和重覆檢驗,不論是流量和密度,任何人士都可以自己小心觀測求證。

科學方法講求正確態度

我們認為,遊行人數的點算方法,最好是以流量乘以時間,而集會人數的點算,最好是密度乘以面積。要增加點算遊行人數的準確程度,可以增加量度流量的次數,甚或動用更多人手在不同地點全部點算,並在現場或事後進行調查,找出中途離隊和插隊的人數。如果要增加點算集會人數的準確程度,則可以增加樣本統計不同地區密度,和更加精確地量度集會人士佔用的面積。

只要方法正確,態度認真。就算沒有很多人手,一樣可以對人數有個粗略估計。今年七一,我們做了個試驗,以一人之力去估計遊行人數。一名研究員紀錄了遊行隊伍龍頭和龍尾經過某一地點的具體時間,期間抽樣計算人流的平均密度,再補加某個比例推算中途插隊和離隊人數,便可有個粗略估計。在我們的一人實驗中,研究員粗略估計遊行時間為兩小時,平均人流大約每分鐘二百人,假設有兩成人士中途插隊或離隊,得出 (120 x 200 x 1.25) 三萬人的數字,與我們全隊統計的結果差不多。

在零四和零九的六四集會,我們也做過一人試驗,結果與我們全隊統計的結果也相去不遠。方法十分簡單,研究員首先粗略計算身旁人群的密度,得出每平方公尺約二點七人,然後推算每個維園足球場坐滿時可容納約九千人,減去大會舞檯面積可容二千人,就得出一個大約數字。再進一步,如果集會人士剛好坐滿四個足球場,而場邊通道又有三數千人,則可與舞台佔用的面積抵消,人數大約會是 (4 x 9000) 三萬六千。

如何理解不同數字

統計遊行集會人數,總無法百分百準確。更加重要的,是如何解讀這些數字,以及箇中的差異。所有主辦機構,基於某些政治和心理因素,都有誇大人數的傾向。政府機構的數字,雖然很多時候比較接近學者的統計,但都傾向低估人數。就算差不多一樣,都總會加上「某段時間出發」、「某個時候在某個地點」等條件,壓縮傳媒報導的數字,避免公佈全體人數。這種做法,相信也是基於政治考慮。由於主辦和政府機構都沒有公佈詳細數據,有關數字很難作準。

在某些年份,可能由於雙方都預計會有學者獨立點算人數,數字的差距會相應縮小。由此可見,雖然科學歸科學、政治歸政治,科學精神有時的確牽制了一些政治行為。屬好屬壞,可能見仁見智。

從主辦機構、甚至是普羅巿民的角度,充滿水份的遊行集會人數,可能已經見怪不怪,變成常理。如果突然變得科學,某次公佈的人數突然減少,可能破壞了多年來以集非勝是建立起來的感覺,一下子矮化了參加者的訴求。相反,政府機構習慣低估人數,一下子科學起來,是不是無端端增加了參加者的銳氣?於是,雙方繼續各說各話。甚至有人說,把雙方數字加起除二,就是真理。我們的紀錄顯示,除二的結果有時會超標幾倍,平均也會多出六成。這個民間智慧,與現實不符。

千萬人的信念和執著,不一定代表真理;少數人的堅持,他日也可能成為主流意見。我們希望主辦機構和參與巿民,以至政府機關,都能超越人數的爭議,解開點算的迷思,好讓政治歸政治、科學歸科學。

主辦機構其實沒有必要宣佈參與人數,甚或確認前人公佈的數字,就讓傳媒自己估計好了。如果主辦機構真的須要統計人數,何不交給獨立人士點算,就如核數師核實帳目一樣。

不少遊行集會的主辦機構,都是民主運動的倡議者。科學與民主之間,真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若是,則五四精神註定失敗。若否,則中西文化可以開花結果。

數表:遊行人數點算差異

日期

項目

大會數字
(倍數)

港大民研數字*
(倍數=1)

政府數字
(倍數)

1/7/2003

2003七一遊行

1.07

42.9萬至50.2萬

0.75

1/1/2004

2004元旦遊行

2.25

3.9萬至5.0萬

0.83

1/7/2004

2004七一遊行

2.74

18.0萬至20.7萬

1.03

1/1/2005

反政客亂港

5.29

9,200至9,700

1.06

23/1/2005

2005一二三遊行

1.60

1,200至1,300

1.60

1/7/2005

2005七一遊行

0.95

2.0萬至2.4萬

0.77

4/12/2005

爭取普選

3.21

7.2萬至8.4萬

0.81

1/7/2006

2006七一遊行

1.61

3.3萬至3.9萬

0.78

12/11/2006

愛護維港

1.18

390至460

0.85

18/3/2007

爭取普選改善民生

1.15

4,000至4,700

0.41

1/7/2007

2007七一遊行

2.13

3.0萬至3.4萬

0.63

13/1/2008

爭取2012雙普選

2.00

1.0萬至1.2萬

0.62

1/7/2008

2008七一遊行

2.69

1.6萬至1.9萬

0.89

1/7/2009

雷曼苦主遊行

10.00

2,300至2,700

1.60

1/7/2009

2009七一遊行

2.45

2.9萬至3.3萬

0.84

* 註:港大民研計劃每年的參與有所不同,有時是協助學者或學生研究隊,有時是直接參與。數表中各項倍數以民研計劃中間數作基準,詳情請參閱港大民意網站,網址為http://hkupop.pori.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