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民意網站》《香港家書》── 特首民望Back

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歡迎傳媒節錄或全文轉載。

收聽:
昊藍小女:

上次寫信給妳的時候,妳還是小學生。現在,妳已經升上中學,對事物的看法應該有所不同。上次,爸爸和妳談及票站調查的問題。今次,爸爸要和妳說說我們的特首。

藍藍,妳應該知道,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長官,是特區的最高官員。他代表了整個政府,而他的民望,已經不單是他自己的個人問題。當現任特首曾蔭權提到他視民望如浮雲的時候,爸爸其實非常欣賞他的胸襟,但亦有所擔心,就是他把民望得失完全看成是他個人的問題,而忽略了有關數字的深層意義。

在民主開放的社會,權力交替最終是由人民透過民主選舉決定。選舉與選舉之間,民意調查就提供一些類近投票表決的方法,量化人民對政府的支持,使當權者有所警惕,令在野人士有所準備。因此,民主社會中關於最高領袖民望的調查,提問方法通常都是「如果明天進行選舉,你會否支持某某?」

在香港,普羅巿民仍然未能以一人一票選舉特首,甚至是全面普選立法會,都仍然遙遙無期。因此,以「假設明天選舉」的方式來測試特首民望,可能有所不足。

好在,爸爸在17年前開始進行有關調查的時候,已經使用了香港巿民比較熟悉的0至100評分方法,去量度港督和特首的民望。在2002年董建華第一次任期結束時,爸爸又引入支持度評分和支持率評價的雙軌調查方法,鞏固研究基礎,令數字更加有用。

根據我們的記錄,前任特首董建華在上任後第四年,支持度評分就首次跌穿50分,第六年就跌穿45分,而現任特首曾蔭權就在上任第五年,評分首次跌穿50分。

其次,在董建華年代,巿民對特區政府的信任程度,竟然低於對北京中央政府的信任,是在2001年10月首次出現,然後延續三年半至2005年4月才再次逆轉。至於曾蔭權年代,同樣情況是在2008年8月首次出現,亦即是曾特首任期的第四年,情況好像會延續下去。

2003年初,當董建華評分首次跌穿45分時,爸爸便寫了幾篇文章討論評分數字和管治危機的問題。在其中一篇文章,爸爸是這樣寫的:

究竟怎樣的民望水平才會導致「管治危機」……1990年底,英國的戴卓爾夫人在「認許率」跌至25%後,退出保守黨領袖的競選,並辭去首相職務。1997年初,馬卓安又在「認許率」持續在30%的水平浮沉後輸掉首相職位,由貝理雅接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八年任期內的最低「認許率」亦有37%。

當時,爸爸亦寫過:

……部份官員已學會偷換概念,把40多分的支持度評分說成是獲得四成多的支持比率,還說這樣的民望可以媲美世界各國。這些言論,或許能淡化巿民的不滿,但是本身有違科學精神,對民意不公,對社會無益。

時至今日,我們累積的民調數字已經相當豐富。我們大概可以這樣說:

特首評分高企在60分時,其支持率應該也在60左右;特首評分跌至50的話,其支持率應該會在40左右;如果特首評分再跌至45分,其支持率很可能只得20,是相當低的比率。英國首相應該會辭職,美國總統應該無法連任。

當然,香港情況是否不同,是見人見智的問題,而董建華與曾蔭權的遭遇會否一樣的問題,大概沒有人會知道。

首先,董建華老成持重而曾蔭權腦筋靈活,已經不能類比。其次,董建華心繫祖國而曾蔭權官侍兩朝,又有所不同。再其次,董建華沒有前車可鑑而曾蔭權對數字瞭如指掌,應可避免重蹈覆轍。最重要的,是董建華原先任期十年,巿民可能實在等無可等,而曾蔭權透過補選上任,餘下任期只是兩年有多。除去下任特首的選舉和醞釀過程,實質工作可能已經所餘無幾。

因此,爸爸估計,以曾特首現時的健康情況,完成餘下任期應該綽綽有餘。如果曾特首明白自己的優勢,取長補短,在制定政策時,除了可以體恤民情民意外,更可以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包括自由、文明、法治,在經濟與民主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使世人明白,今日香港,明日中國。曾特首或許還有一番作為。

藍藍,妳已經是中學生,應該懂事。當我們評價世界領袖孰好孰壞的時候,爸爸希望贈妳一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爸爸
2009年11月7日

香港電台《香港家書》網頁: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1/hk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