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世界,建設中華Back

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

 

根據由筆者負責設計的民意調查顯示,特首董建華在1月8日公佈其第六份施政報告後首晚,其評分從發表報告前的46.6分顯著上升至48.2分,對其偏低的民望起了短暫的穩定作用。可惜,曇花一現,董建華的民望在次日便跌回45.6分。數據顯示,不少初時在施政報告發表後持觀望態度的巿民,一日後便開始感到不滿,並對特首提出的政策失去信心。

 

面對這樣的境況,難怪資深報人林行止在1月9日的《信報》中這樣寫道:「時至今日,看了港府領導班子的「新思維」,港人應當及時省覺,只能自求多福,自力更生,政府是沒有能力帶我們走出困境的;特區政府若能在維持公共秩序、社會安定、公平競爭、維護公共權益及保護私有產權上不偏不倚,我們於願已足。」林行止的失望,是因為他估計特區政府在經過改組智囊組織,興革官場,引進高官問責等連串大動作後,董建華的第六份施政報告「也許會帶出一些新意」。他徹底失望了。

 

筆者非常同意林行止的立論。不過,筆者認為,在普羅巿民自求多福的同時,專業人士倒要有「立足世界,建設中華」的胸襟。專業人士,尤其是在學術界、新聞界、法律界、文化界、以至商業界的專業工作者,都應該對跨民族、無國界的價值觀念有所堅持和執著。這些超越狹隘個人及種族利益的專業精神,是香港成功之道,亦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出路。董建華不斷強調的「背靠內地」,充其量可視作香港短期經濟發展的策略。作為香港長期發展的定位,筆者認為流於膚淺,拿捏不到香港的民心和優勢。

 

就以筆者熟悉的民意調查為例,回歸以來,香港並沒有把握本來在兩岸四地領先的優勢,好好在學界及業界建立一套專業守則,反而自毀長城,箝制了良好的發展空間,觸發了民調事件。

 

民意調查是否學術活動?研究者應否作出評論?政策研究與民意調查是否關連?這些在進步社會一早解決了的問題,突然變成政治角力的借口。

 

「民意網站」如今增設「民意專欄」,就是要提供園地,集思廣益,討論任何與「民意」有關的課題,兼且好好地解決一些懸而未決的爭論。「民意專欄」在開始時將主要由本人執筆,但假以時日,「民意專欄」將會邀請不同學者和專家,把各地民意調查和民意機制的發展介紹給讀者。「民意專欄」當然亦會盡量發揮監察政府和提升業界水平的功能,除了會言簡意賅地指出一些研究方法和演繹數據上的謬誤外,亦會向各界人士提出建議,提升本地的研究水平,以求立竿見影。

 

回歸以來,不少專業人士已被迫為金錢折腰,向權力傾斜。這些短視的做法,只會慢慢地削弱香港的優勢,遠離國際社會,靠攏一個國家下另一邊的制度。

 

這種趨勢,在短期內或許會緩和中央與特區的關係。但長遠而言,內地社會需要的,是香港的國際經驗。台灣社會關注的,是民主民生融合的見證。不能立足世界,老是背靠內地,對明日的中國根本沒有好處。

 

香港的價值,在於促進中華民族步向世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