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鑰機﹕新聞自由指數的啟示返回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於明報刊登 
 

最近香港記者協會公布了首個香港新聞自由指數,筆者和一些學術界朋友也有幫忙制訂這個指數,本文的目的在於介紹這項調查的結果和其意義,及主要影響新聞自由的因素是什麽,至於有關的詳細報告可見於記者協會及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網站。

記協的調查發現,市民所給的新聞自由平均分是49.4(由0至100),而新聞工作者的評分是42。前者僅低於中間數的50,後者就明顯偏低。以0至10分計,市民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滿意度是6.3,而記者的評分只有4.8,可見新聞界的滿意度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的兩個調查在去年12月及今年1月進行,當時仍未發生《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遇襲、商台 李慧玲被炒等事件。相信如果調查在3月才進行,得出的評分應會更低。

 

細看受訪市民的人口特徵和新聞自由評分的關係,原來男性、50歲或以上人士、家庭收入較高者的評分偏高,而30歲以下的人和一般文職人員的評分較低。市民的教育程度和社會階層對評分沒有影響。

 

新聞工作者方面,他們的性別、工作經驗和職級對評分都沒有影響,但年齡則有。50歲或以上者的評分較高,30歲以下者在中間,而評分最低的反而是30至49歲的記者。不知是否因為這群中年從業員在機構內未算很高層,但已經歷過很多事情,日常還要應付從上、下而來的各種壓力 ,因而可能對新聞自由感到更悲觀。

 

不同種類的傳媒機構對新聞自由評分也有分別。受僱於親中報紙和部分大眾化報紙的記者給予較高評分,電子傳媒和精英報紙員工的評分在中游位置,最不滿意新聞自由情况的是一些立場較激進的報刊及新聞網站員工。

 

3個主要影響因素

 

影響新聞自由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記者的工作情况、政府、財團、傳媒老闆、法律保障、傳媒結構等。記協的調查分別詢問市民及記者哪些是評價香港新聞自由程度時最主要的考慮因素。

 

公眾調查發現,前3個因素是特區政府(42%)、中央政府(39%)、法律保障(38%)。記者調查的結果則略有不同:特區政府(65%)、傳媒老闆(62%)、中央政府(44%)、記者工作環境(38%)。

 

市民和記者的看法有共同點: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是影響新聞自由的主要因素。當然雙方也有不同看法,如市民較看重法律保障,但記者認為傳媒老闆和管理層的角色更重要,而且他們日常所處的工作環境(如人身安全、獲取資訊的困難)也是主要考慮。

 

記者如何評價特區政府在資訊發布的表現?他們對特區政府這方面的評分是3.7(10分代表最佳),港府問責官員在回應傳媒查詢時的態度評分更只得 3.1。被問及如果香港出現新聞自由受打壓時,特區政府會否挺身維護,回答「一定會」或「多數會」的記者只佔不足一成(7%),回答「間中會」的記者佔兩 成,而回答「多數不會」或「一定不會」的佔了七成一。看來香港新聞工作者對特區政府在這方面的評價甚低。

 

自我 審查是新聞界很關心的現象。以0至10分(代表極為普遍)作評價,記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表示自己曾感到壓力而自我審查的評分是3,似乎情况偶然出現但不算普遍。

 

記者的上司或管理層曾否因為擔心得罪大財團,而刪改記者的文章或否決採訪建議?在這方面記者所給的平均評分是3.4。至於擔心得罪中央政府而出現上 述情况的評分是2.9,而擔心得罪特區政府的評分則是2.7。這3個評分都不算高,可說是偶然才有。值得注意的是,3者當中以大財團的影響較大,而特區政 府最小。原來財經力量較政治影響稍大,而政治因素中香港政府又較中央政府的影響來得略輕。

 

指數引伸的思考

 

總括上面的調查結果:香港新聞自由指數的評分不高,市民和記者的看法有些差異。記者的評價更低,可能是他們每天身處新聞運作之中,對情况有更切身和 深入的了解。主要影響新聞自由的因素包括政府、財團和傳媒老闆。特區政府的資訊發放表現欠佳,新聞界的自我審查情况未算很嚴重但值得關注。

 

記協的新聞自由指數調查有下列一些特點:它參考了外國同類調查的做法,希望以科學化的方法全面和準確地量度新聞自由理念。在設計中也因應了香港本身 的特殊情况,對各項因素作出加權處理,而且針對市民及記者分別進行調查。記協表示,這個調查將每年做一次,以便縱向追蹤指數的變化。這個指數希望能引起大 家對新聞自由的關注,讓它來持續監察新聞界的情况。

 

香港新聞自由評分不高,大家對其原因可能各有解讀。有人歸咎來自外間的不同壓力如政府、財團和實際工作環境,也有人指出新聞業內部的各種因素如老闆 和自我審查行為,甚至有論者認為是一些記者沒有做好本分,少數新聞機構濫用自由,令傳媒公信力下降。這些原因的比重,仍有待大家進一步探討。

 

維護新聞自由,可說是人人有責。記者編輯要堅持專業運作,努力爭取空間。寄望傳媒老闆為私也要為公,能回應市場並關心市民福祉。政府要了解接受新聞界的監察角色,雙方才可以有正面互動。期望公眾支持新聞界的努力,同時監察其表現。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