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返回

是次調查主要在於瞭解本港在職人士在金融海嘯前後出現頭痛的情況、頭痛對其影響、他們的處理方法及對止痛藥的意見等。調查結果簡述如下,詳細數據請參閱頻數表(附錄二)。

首先,問卷詢問所有被訪者有否出現頭痛的情況。在571個成功樣本中,近九成表示「有」頭痛的經驗(88%),而表示從來「沒有」的,則佔一成多(12%;表三)。

其後的問卷題目只集中詢問有頭痛經驗的被訪者 (共505人),並從不同角度探討他們在金融海嘯前後6個月的頭痛情況,當中包括1) 頭痛的次數、2) 痛楚程度、及 3) 痛楚持續的時間。結果發現,在頭痛的次數方面,一成一表示在2008年3月至8月期間只出現「1次」頭痛(11%),三成一有「2-3次」經驗(31%),近兩成指次數達「4-6次」(19%),2%回答「7-9次」。而表示頭痛次數達「10次或以上」的則有17%。與此同時,亦有一成半的被訪在職人士表示在該段期間沒有試過頭痛(15%)。總括而言,477位給予肯定答案的人士在金融海嘯前6個月內平均出現6.6次頭痛(誤差:0.73次;表四)。

自金融海嘯發生後,撇除在金融海嘯前後都沒有頭痛的被訪者(共78人),一成二表示頭痛的次數「有」增加(12%),表示「沒有」的則佔大多數,為八成七(87%;表五)。

綜合數據顯示,假設頭痛的次數沒有增加的被訪者,情況保持穩定,則在金融海嘯之後,在職人士出現頭痛的次數整體上輕微上升,475位給予肯定答案的被訪者平均出現6.9次頭痛(誤差:0.82次)。當中,表示頭痛次數為「1次」的,約佔一成(9%),三成出現「2-3次」(30%),近兩成則回答「4-6次」(18%),3%有「7-9次」,而超過一成半透露曾出現頭痛多達「10次或以上」(17%)。而表示金融海嘯之後沒有頭痛的,則約佔兩成(18%;表七)。

在頭痛的劇烈程度方面,問卷要求金融海嘯前有頭痛的被訪者(共427人),以1至10分評價一下金融海嘯前6個月其頭痛的痛楚程度,1分代表最輕度,5分代表一半半,10分則代表最強烈。結果顯示,各有四分一的被訪者給予「1-2分」或「3-4分」(各佔25%),而給予「5分」的,為數最多,約佔三分一(32%)。另外,一成三則給予「6-7分」(13%),不足一成給予「8-10分」(5%)。總括而言,418位評分者平均給予4.0分(誤差:0.10分;表八)。

撇除金融海嘯前後都沒有頭痛的被訪者,一成表示其頭痛的劇烈程度自去年9月後變得嚴重(10%),其餘九成則沒有明顯變化 (90%;表九)。

假設頭痛程度沒有增加的被訪者情況保持穩定,則在金融海嘯後有頭痛的被訪者中(共414人),近五成認為其頭痛痛楚程度屬於輕微(47%),當中,分別有近兩成半人士給予「1-2分」(23%)或「3-4分」(24%);與此同時,近三成表示其痛楚程度達「5分」(29%),即中等程度。另有近四分一人的痛楚程度屬強烈(24%),當中16%給予「6-7分」,8%給予「8-10分」。總括而言,409位金融海嘯後有頭痛者的頭痛劇烈程度平均評分為4.3分(誤差:0.11分),較金融海嘯前的整體數字有明顯的升幅(表十一)。

在頭痛持續的時間方面,各有逾兩成金融海嘯前有頭痛的被訪者表示,每次痛楚通常會持續「15分鐘或以下」(23%)或「15分鐘以上至1小時」(21%),三成透露每次頭痛會歷時「1小時以上至4小時」(30%)。而表示頭痛時間長達「4小時以上」的則佔樣本的四分一(25%)。撇除未能給予肯定答案的被訪者,417位金融海嘯前有頭痛的人士,其頭痛每次平均會持續154分鐘(誤差:8.3分鐘),即2小時34分(表十二)。

結果亦發現,少於一成在金融海嘯前後曾出現過頭痛的被訪者表示,自2008年9月後每次頭痛持續的時間較以前為長(6%),其餘九成二則指頭痛時間未有增加(92%;表十三)。

假設頭痛時間沒有增加的被訪者情況保持穩定,則在金融海嘯後有出現頭痛的被訪者中,透露頭痛會持續「15分鐘或以下」(23%)或「15分鐘以上至1小時」(20%)的,分別有兩成三及兩成;另有三成一選擇「1小時以上至4小時」 (31%),而超過四分一人則聲稱每次頭痛會持續「4小時以上」(26%)。總括而言,409位金海嘯後有頭痛的被訪者每次頭痛平均持續161分鐘(誤差:8.6分鐘),即2小時41分,較金融海嘯前的數字略高(表十五)。

綜合數表一 – 金融海嘯前後6個月的頭痛情況

 

海嘯前

海嘯後

頭痛次數 (包括所有被訪者;海嘯前/後沒有頭痛者 =0次 )

6.6次

6.9次

頭痛痛楚程度 (只包括有頭痛者)

4.0分

4.3分

頭痛持續時間 (只包括有頭痛者)

154分鐘

161分鐘


其後,調查嘗試瞭解所有經歷頭痛在職人士在過去6個月所憂慮的事情。結果顯示,最多被訪者憂慮的是「健康變差」(42%),緊隨其後的是「工作量增加」(32%)及「失業」(30%),而「家人/伴侶關係不融洽」(27%)則再次之。另外,兩成二表示擔心「投資失利」(22%)、一成八及一成七則指「與同事或上司發生衝突」(18%)及「減薪」(17%)為其憂慮的源頭。另有4%的被訪者態度積極,表示完全「沒有任何憂慮」(表十六及十七)。

至於頭痛時所帶來的影響方面,五成半被訪在職人士表示因為頭痛而導致「失眠或睡眠質素下降」(55%)、接近五成「脾氣變差」(49%)或「無法專心工作,減低工作效率」(47%),四成一則透露因為頭痛而出現「情緒低落」的情況(41%)。至於表示「思路紊亂,引致工作上容易出錯」(34%)、「減少與同事/朋友/家人溝通或社交生活」(28%)、「性慾下降」(20%)及「與伴侶關係變差」(17%)的被訪者,比率分別有一成七至三成四不等。另近一成的被訪者表示其生活、工作、或心理沒有因為頭痛而出現任何影響(9%;表十八及十九)。

至於被訪者如何即時處理頭痛?調查發現,超過半數人士會「自行服食止痛藥」(58%),遠遠拋離第二位的「休息/睡覺」(38%) 20個百分比。相對而言,只有少數被訪者會採用其他方法,如「看醫生」(9%)、「自己按摩」(7%)、「飲食」(3%)及「使用香薰」(少於1%)等。不過,亦有一成被訪者表示在出現頭痛時會「完全不加理會」(10%;表二十及二十一)。

隨後,問卷集中探討被訪者使用止痛藥的習慣,並分別瞭解他們在出現頭痛之後多久,以及頭痛痛楚程度有多強烈始服食止痛藥。首先,在「持續時間」方面,被訪者的答案分佈得頗為平均,表示「立即服食止痛藥」(10%)、「三十分鐘內」(12%)、「三十分鐘以上至一小時」(12%)、「一小時以上至兩小時」(11%)或「兩小時以上至三小時」(10%)的,同樣約佔一成。另有近兩成透露若頭痛持續「三小時以上」才會使用藥物(19%)。不過,近四分一直言不管頭痛出現多久也不會服食止痛藥(24%)。整體而言,撇除表示「完全不會服用止痛藥」及「不知道/很難說」的人士,370位給予肯定答案的被訪者平均在頭痛出現129分鐘(誤差:6.76分鐘)後才會服食止痛藥(表二十二)。

問卷遂要求被訪者以1-10分評價一下,其頭痛痛楚程度達至哪個級別才會服食止痛藥,1代表最輕度,5分為一半半,10分為最強烈。結果顯示,各有不足一成的被訪者給予「1-2分」(4%)或「3-4分」(8%),而給予「5分」(25%)或「6-7分」(24%)的,為數最多,約佔樣本的四分一。另外,分別有一成七及一成二的被訪者給予「8-9分」或「10分」。總括而言,457位給予評分者平圴給予6.4分(誤差:0.10分)。然而,亦有近一成(8%)人士堅持不論痛楚有多劇烈也不會服用止痛藥(表二十三)。需要注意的是,頭痛人士在決定是否服食止痛藥時,應該會同時考慮頭痛持續的時間及其痛楚程度,甚至其他狀況,因此難以就單一因素而下定論。

最後,問卷要求所有被訪者以0-10分評價一下當他們選擇止痛藥時,以下4方面的重要性,即1) 安全性、2) 治療效果、3) 方便性、及4) 價錢,0分代表完全不重要,5分為一半半,10分代表非常重要。首先在「安全性」方面,少於一成(6%)認為此因素不重要(即給予「4分或以下」),一成六態度中立,給予「5分」(16%),而認為重要的(即給予「6分或以上」),則佔樣本的四分三(75%),當中給予滿分(10分)的,更高達四成二(42%)。總括而言,在選擇止痛藥時,483位評分者認為「安全性」的重要性平均達至7.9分(誤差:0.11分;表二十四)。

至於「治療效果」的重要性,認為重要性只有「4分或以下」的被訪者,佔樣本不足一成(6%),另有一成四則指重要程度中等,給予「5分」(14%),而認為重要性達至「6分或以上」的,佔七成六(76%)。綜合485位評分者而言,「治療效果」的評分為7.8分(誤差:0.11分;表二十五)。

與此同時,「方便性」的平均得分為6.3分(誤差:0.13分;基數為482位評分者)。當中,給予「4分或以下」的被訪者,佔樣本的一成六 (16%),兩成八給予「5分」(28%),逾半數人則給予「6分或上」(52%;表二十六)。

最後,就「價錢」的重要性方面,被訪者的意見頗為分歧,各有約三成半給予「4分或以下」或「5分」(各有35%),其餘的兩成七則給予「6-10分」(27%)。總括而言,482位評分者平均給予4.5分(誤差:0.13分),此因素的重要性明顯較前三者為低(表二十七)。

綜合表二 – 不同因素對被訪者選擇止痛藥的重要性

 

平均數

中位數

誤差

基數

安全性

7.9

8.0

0.11

483

治療效果

7.8

8.0

0.11

485

方便性

6.3

6.0

0.13

482

價錢

4.5

5.0

0.13

482


結語

調查顯示,頭痛屬香港在職人士常見問題,在年齡介乎30至49歲的在職人士之中,接近九成有頭痛的經驗,當中女性患頭痛的情況較男性嚴重。在金融海嘯前6個月內,有頭痛經驗的在職人士,平均出現6至7次頭痛,每次平均持續約2小時半,而以10分代表最強烈痛楚的話,平均痛楚程度就有4分。

金融海嘯發生後,有關人士中大約一成表示頭痛的次數和劇烈程度有所增加,大約半成的每次頭痛時間有所延長,而出現任何一種惡化跡象的被訪者,佔整體樣本約七分一左右。換言之,經歷頭痛經驗的在職人士之中,約七分一在金融海嘯期間頭痛惡化。

深入分析顯示,有關人士在金融海嘯期間的頭痛次數增加約三成,每次痛楚時間增加約四成,痛楚程度則增加大約五成。該等人士主要從事三種行業,即「保險、金融、投資、財經、房地產、商用服務」、「批發、零售、飲食業、旅遊業」和「進出口貿易」。

在金融海嘯影晌下,不少在職人士認為工作層面的憂慮會引致頭痛,包括工作量增加、失業、與同事關係和減薪等。不過,一般在職人士寧願忍痛也不會即時尋求方法治理頭痛。調查顯示,有關人士可以忍痛超過兩小時,和痛楚程度接近 6.5 分,才服食止痛藥。

經歷頭痛經驗的在職人士普遍認為,頭痛會導致睡眠質素下降、脾氣暴躁和影響工作表現。換言之,在金融海嘯期間,工作層面的憂慮可能引致頭痛,而頭痛又會影響工作表現,成為惡性循環。一方面影響巿民的生活質素,另一方面又影響社會整體人力資源,值得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