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的解讀返回

以下是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在2008年2月21日向《明報》提供的解讀:

由於藝人裸照事件涉及敏感的社會道德和個人性觀念問題,民意調查受到「社會期許效應」(social desirability effect)干擾在所難免。雖然我們在問卷設計上已經盡量照顧有關問題,例如採用「參照群體成員」(reference group)方法去探討社會期許偏誤,但各界在解讀是次調查結果時,仍須特別小心。

問:民調結果顯示,有37.7%的被訪者(18歲以上)有看過未經處理的藝人裸照。本報請問現時本港18歲以上人口有多少?以調查結果推論,本港大概有多少成年人(18歲以上)或曾看過未經處理的藝人照片?〔另以口頭補充提問:為什麼年青人看過有關裸照的比例最高?〕
答:本港18歲以上人口現時大約有575萬,37.7%就是217萬,但調查抽樣誤差可能有正負24萬,因此,以調查結果直接推論的話,大約有190至240萬成年人曾看過未經處理的藝人照片。此外,調查顯示,年紀愈輕,看過有關照片的人愈多,是合理結果。因為,年青人比較喜歡使用互聯網,和對性的好奇心較高。

問:藝人裸照風波已發展至全城熱門話題,對於調查顯示只有37.7%的成人被訪者看過照片,閣下有何評論或看法?您認為這比率算是高還是低呢?會否有可能有部分被訪者基於社會道德訛稱沒過看相片?
答:分析顯示,以被訪者答案為軸心的社會期許效應可能會超過10個百分比。換言之,真實看過有關照片的數字可能會接近五成。但不論是四成或是五成,都是不小的數字。不過,從另一角度看,曾經看過其他三級照片或電影的比率肯定更高,問題是態度是否正確。

問:今次調查是否顯示,電子途徑如互聯網及電郵已成為這類未經處理藝人不雅裸照(從未刊登在報章上)的主要散播途徑(有逾65%被訪者指曾透過上述在兩大途徑看到裸照)?請問閣下對於互聯網在散播這類不雅物品的角色的重要性,閣下有評論?
答:互聯網是散播任何消息和物品(包括不雅物品)的重要渠道,是雙刃刀。如何正確使用互聯網,是當今非常重要的課題。

問:雖然調查顯示有多達63.8%的被訪者對藝人裸照傳閱事件表示反感,28.5%表示「一半半」,但事實是近日刊登這類相片的報章雜誌銷量大升,顯示很多人都有興趣看這類照片(調查亦顯示37.7%被訪者看過未打格照片),閣下對於部分市民這種「一邊罵、一邊看」的心態有何評論或看法?
答:「邊罵邊看」,是反映本地讀者品味和傳媒商品化的問題。在自由社會之中,低俗品味的傳媒永遠會有存在的空間。問題只是社會有沒有條件發展高級品味的專業傳媒,帶領主流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