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聚焦小組研究之結果(由香港中文大學呂大樂教授撰寫)返回
聚焦小組
關於聚焦小組:
聆聽家長心聲 在家長這個社群當中,子女教育肯定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熱門的話題。在不同社會背景的家長面前提起子女教育的問題--由選擇學校、教學語文、課程、學校管理、課外活動、以至升學途徑等--一定會引來熱烈的反應。 家長對本地教育有很多意見,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當中各方面的議題不可能通過一次這樣小型的研究便能夠全面整理及深入討論。作為一個開始,我們首先留心聆聽家長對於心目中所謂好的教育,其實應該以哪一方面至為重要的意見。這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在家長參與聚焦小組的討論的過程之中,瞭解他們對子女教育的理解及其背後的理念和價值。在六次聚焦小組的討論中,我們聽到一批家長的寶貴意見及他們的共同期望: 1.家長是一個眾數:首先,在報告家長的意見和期望之前,或者需要說明一下,在眾多家長之中,各有自己特別關心的課題,同時也會因個人的經驗,而偏向於以某個角度來看待問題,因此意見頗為多元,不易簡單地歸納為一種或兩種的意見或訴求。不過,話雖如此,這並不等於說我們不可能整理出一些共同期望和多數人分享的理念。在多次聚焦小組的討論當中,不同家長所提出的各種意見,表面上各有所指,但在深一層則是不少家長都會接受的基本信念。在討論家長對本地教育制度和學校的意見和期望時,我們需要發掘和深入瞭解的,是這些深層次的信念。 2.如何理解家長的意見:在很多人(包括學校及有關當局的行政及教學人員)眼中,家長講一套做一套,同時他們的意見經常自相矛盾,不易從中瞭解到他們真心所想。舉例:今次電話調查的結果當中只有8.2%的受訪家長認為實際成效(如考試成績、升學機會等)是好的教育的主要目標,或會令人懷疑受訪者會否只答出了他們心目中理想的答案,而非其現實中的想法。當然,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家長不重視成績或不考慮現實問題;但在聚焦小組的討論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參與討論的家長都明白--同時也期望學校能做到--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一些在學生身上培養出來,而且可以成為一種內化的個人特質的元素。有些家長會較重視學生品格培育,另一些則強調培養學習能力。沒有家長會否定實際成效的重要性,但必須注意的是,沒有任何一位參與聚焦小組的家長認為,只求成績而放棄教育的核心內容(即學生品格或學習能力的培育)的做法是可以接受的。只顧眼前而忽略了教育本身的價值和長遠的效果,肯定不是他們心目中好的教育。 3. 現存制度下的不確定性:一些家長對於子女曾遇上關心學生成長的老師,心存感激。他們都瞭解,負責而且關心學生的老師,春風化雨,對學生有所啟發。但問題是,在現實的校園環境裡,這完全視乎個人的運氣或緣分,而非個人主觀意志所可以控制的。問題的答案不盡在於提高教師的專業訓練,而是涉及不同方面的因素(包括學校作風、校長領導和方向、教師的工作量等)。雖然問題並無單一「解藥」,但很多家長均期望學校有可能發展出一些空間(例如減低師生人數比例、整理老師行政工作的比重),讓教師可有更多時間,關心學生成長與個人發展。 4. 現存制度下的限制:經過一輪改革,學校已改變了一些舊的、呆板的做法。不過,在現存安排下,彈性仍然十分有限。近年一些新的做法(例如「拔尖補底」)雖有其好處,奈何依然是以成績為出發點,只以「垂直的」方式為學生中優秀的和未能跟上的更多照顧,而未有更全面地考慮到在所謂大多數的中游份子之中,亦有不同形式的學習需要。現時大部分學校均以所謂的「主流模式」授課及安排學習活動,要求學生適應,多於回應個別學生的需要。可以這樣說,一般課堂上沒有「水平的」(橫向的)空間,讓處於中游位置的學生,有更靈活的可能性來進行學習。當個別學生因不同原因(例如比較活躍,或在某方面有障礙)出現適應困難時,他們及家長均感無所適從。 除以上幾個方面之外,家長還關心教育語言、學校管理等問題。他們心目中的好的教育,最終還是希望能以學生為本,培養成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