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返回

是次調查問卷的主體部分共有十一條題目,而被訪者的個人背景資料則置於問卷最後部分。以下是各個題目的結果簡述,所有數表已詳列於附錄二。

調查首先詢問所有受訪者哪一項生活範疇目前對他們最重要?由訪問員讀出「事業/學業/理想」、「金錢/物質生活」、「身體健康」、「家庭」、「愛情」及「朋友」六項選擇,次序由電腦隨機排列,然後由被訪者自由選擇其中一項。結果顯示,近半數受訪者(49%)表示「身體健康」最重要;其次為「家庭」,佔35%;接著是「事業/學業/理想」和「金錢/物質生活」,分別佔10%和4%。其他各項範疇則各佔不足1% (表三)。

對於那些沒有選擇「身體健康」為最重要生活範疇的被訪者,問卷續問他們為甚麼其所選的生活範疇比身體健康重要。結果發現,249位有關人士中,半數(50%)表示是因為「家人需要我(照顧和支持)」,比率大幅拋離第二及第三的「身體健康沒問題」(17%)和「需要賺錢維持生計/維持生活水平」(11%)。至於其他原因還包括「現在是建立事業的好機會」(5%)、「年紀尚輕」(5%)、「伴侶需要我(照顧和支持)」(2%)等等,另有14%表示「不知道/難說」(表四)。

一般人需要怎樣做才可以符合以「身體為先」這個生活原則?在六個答案選項中,最多人選擇的依次為「定期運動」、「飲食均衡/每餐定時定量」及「有充足睡眠」,分別佔總樣本的84%、82%和80%。至於另外三項較多被訪者選擇的答案,即「當身體出現不適時及早治理/盡快求診」、「不吸煙」及「不酗酒」的比率,則分別佔70%、68%和63% (表五)。

接著,問卷要求所有受訪者以0至10分評價在日常生活中有幾經常實踐到「身體為先」的生活原則,0分代表完全不能實踐,10分代表經常能實踐,5分為一半半。調查發現,14%受訪者給予0至4分,25%給5分,而60%給予6至10分。綜合平均得分為6分 (誤差:+/-0.16),即整體上接近一半半 (表六)。

就被訪者於過去十二個月出現肩痛、手腳肌肉痛/關節痛、頸痛、腰痛、背痛、頭痛或其他痛症的情況,結果顯示,高達九成人表示曾出現過至少一項痛症,當中以「手腳肌肉痛/關節痛」和「頭痛」為最普遍,分別佔總樣本69%和68%。隨後四項痛症依次為「肩痛」(61%)、「腰痛」(55%)、「頸痛」(54%)和「背痛」(48%)。在表示有痛症的受訪者中,30%曾有多達6個不同痛症,整體平均數字為4項痛症 (誤差:+/-0.17)。最後,有一成人(10%)表示過去一年完全沒有出現過任何痛症,但如果痛症真的出現,20%表示「會」食止痛藥處理,70%堅持「不會」,10%則表示「不知道」(表七、八及十五)。

針對個別痛症而言,14%受訪者表示「經常」出現「肩痛」,31%表示「間中」出現,16%表示「甚少」出現,而39%表示「從不」出現。「手腳肌肉痛/關節痛」方面,14%表示「經常」出現,「間中」出現的佔30%,「甚少」出現的佔26%,「從不」出現的佔31%。「頸痛」方面,12%表示「經常」出現,25%表示「間中」出現,17%表示「甚少」出現,另有高達46%表示「從不」出現。最後,不足一成受訪者表示「經常」出現「腰痛」(9%)、「背痛」(7%)及「頭痛」(6%)。各項痛症的詳細數字請參閱表九。

問卷接著詢問自稱有多於一種痛症的受訪者,那一種痛症對他們的影響最大?結果顯示,在394位有關人士中,31%表示「頭痛」對他們的影響最大,接著是「腰痛」和「手腳肌肉痛/關節痛」,分別佔18%和17%;而表示「肩痛」和「頸痛」影響最大的,則有14%和12%,認為是「背痛」的佔4%,另有3%受訪者回答「不知道/難說」(表十)。

至於痛症對被訪市民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響?結果顯示,在六個選項之中,45%的痛症患者表示曾試過「無法專心工作,令工作效率降低」; 44%則表示曾經「失眠/睡眠質素下降」;接著是「情緒低落/脾氣轉差」(33%)、「思路紊亂,引致工作上容易出錯」(20%)和「減少與人溝通/社交生活」(19%)。有趣的是,沒有人選擇「與伴侶關係變差」。此外,18%表示痛症對他們「無影響」,9%則回答「不知道/難說」(表十一)。

當痛症出現時,被訪者一般會等多久才會食止痛藥處理?以過去12個月計,在447位有關人士中,8%表示會在「1小時內」食止痛藥,6%表示「1至3小時內」,4%回答「3至5小時內」,5%「3至7小時內」,4%「7至24小時內」。與此同時,13%有關被訪者選擇「1至2日內」,5%「3至4日內」,10%甚至等「5日或以上」才會食止痛藥處理。另外,13%表示「不予理會/待它自然康復」,30%「無論如何都不會食藥」,而6%對此題問表示「不知道/難說」(表十二)。

問卷繼續追問表示有至少一項痛症的受訪者,若以1至10分來表示,他們的痛楚去到那個級別才會食止痛藥,1分為最輕微,5分一半半,10分為最強烈。數據顯示,最多人給予7分,佔有關樣本27%;其次有21%給予8分。整體來說,平均痛楚級別為7.2分 (誤差:+/-0.18,表十三)。

當被問及為何不會在痛症出現「一小時內」食止痛藥處理時,於407位有關被訪者中,55%表示是因為「痛楚可以接受」,緊隨其後的原因為「擔心造成倚賴」(47%),覺得痛症「會自然康復」(46%),以及「擔心藥物有副作用/殘留身體內」(45%)。同時亦有33%表示「不肯定食藥是否正確的處理方法」,9%表示是「無時間/太忙」,而表示「沒有特別原因,總之抗拒食藥」的則佔6% (表十四)。

最後,訪問員讀出五個選擇止痛藥的考慮因素,次序由電腦隨機排列,然後要求所有受訪者以0至10分逐一評價他們的重要程度,0分代表完全不重要,5分代表一半半,10分代表非常重要。結果顯示,按平均分排名,首兩個最重要因素為「安全性」及「治療效果」,分別得8.6及8.3分。其次為「品牌」、「方便性」及「價錢」,分別有6.8、6.3和5.3分。上述各項的評分皆高於5分,即屬於重要的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有46%受訪者給予「安全性」此項因素10分滿分,亦有34%給予「治療效果」10分,反映此兩項考慮因素在被訪者心目中相當重要(表十六)。

結語

調查顯示,大部分年齡介乎20至49歲的香港人都認為「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生活範疇。八成以上認為「定期運動」、「飲食均衡/每餐定時定量」及「有充足睡眠」是以「身體為先」的生活模式;大約七成認為「當身體出現不適時及早治理/盡快求診」和「不吸煙」是體現有關生活模式。在實踐「身體為先」的生活原則方面,有關人仕平均給予自己 6.0分。

調查又顯示,該等人仕中高達九成自稱曾經出現過至少一項痛症,當中以「手腳肌肉痛/關節痛」和「頭痛」最為普遍,分別佔總樣本 69% 和 68%。另外,大約有五至六成曾經出現肩痛、腰痛、頸痛和背痛,可見痛症情況相當普遍。

當痛症出現時,只有不足一成受訪者(8%)會在一小時內服用止痛藥處理痛症,不即時服用的原因包括「痛楚可以接受」(55%)、「擔心造成倚賴」(47%)、「會自然康復」(46%),和「擔心藥物有副作用/殘留身體內」(45%)等。

在選擇止痛藥的考慮方面,「安全性」的重要程度得分最高,平均分為 8.6分,46% 給予滿分10分;其次是「治療效果」,平均有 8.3 分,34% 給予10分,明確顯示「安全性」和「治療效果」為用者最重要的考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