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民研發放最新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結果返回

 
2012年12月27日 新聞公報

| 特別宣佈 | 公報簡要 | 最新數據 | 民意日誌 | 分析評論 | 未來發放(暫定) | 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參考資料 |
| 詳細結果 (巿民的身份認同感) |


特別宣佈

(1) POPCON用戶正確預測朴槿惠當選南韓總統

 

由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民研計劃)主理之「PopCon 普及民意平台」(http://popcon.hk)所舉辦的「南韓總統選舉2012競猜遊戲」,最後收到超過1,000個競猜記錄,當中53%正確預測朴槿惠勝出,與真正選舉結果可謂相差不遠。有關遊戲一共累積80,865額外獎分,得獎結果容後公佈。

 

(2) 「民研之友」現正招募會員

 

民研計劃現正組織「民研之友」團隊,讓民間力量得以發揮。「民研之友」將被邀請參與支援民研計劃所策劃的各項研究工作,包括民間全民投票 (PopVote 3.23動員約300人)、選舉票站調查 (立法會選舉研究動員約250人)、遊行人數統計 (七一遊行研究動員約50人)以及推動網上民意研究。首輪招募將於2012年12月31日截止,有意人士請到「PopCon普及民意平台」網站登記,網址為http://popcon.hk。首項活動將會是2013年1月1日進行的元旦大遊行研究。

 

(3) 年終回顧

 

民研計劃今日透過《香港大學民意網站》(http://hkupop.pori.hk) 公佈的調查數字,屬於2012年進行有關調查的最後一次。因此,傳媒可以使用網站內有關調查的半年總結數字,作為年終回顧之用。由於香港回歸是在7月1日舉行,因此,以半年為總結的民調數字來審視香港社會的宏觀發展,可能會比以一年為總結的數字更加合適和準確。此外,《民意網站》中之「民意日誌」專頁,已經詳細紀錄本地報章多年來的主要新聞,對年終回顧應有一定幫助。

 

是日關於「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的發放包涵大量參考資料,讀者適宜點擊《香港大學民意網站》(網址為http://hkupop.pori.hk)內之「最新內容」詳細審閱,以了解有關調查的背景和爭論。



公報簡要

民研計劃的最新調查顯示,若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二元對立比較,香港巿民中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高6至23個百分比。不過,以整體樣本計,巿民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卻大幅下跌至2010年中以來的新低,轉移至選擇『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的混合身分。以絕對評分計,巿民對所有六項身分的認同感都比六個月前大幅上升。當中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感就上升至調查自1997年開始以來新高。此外,若以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計算(指數愈高,正面感覺愈強),香港巿民對『香港人』的感覺最強,然後是『中華民族一份子』、『亞洲人』、『中國人』、『世界公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綜合各種測試顯示,香港巿民最認同『香港人』的身分,然後是一系列的文化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程度,就相對低於其他身分認同。在95%置信水平下,有關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則為+/-4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另計,調查的回應率為67%。

 

注意事項:
[1]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的網址為http://hkupop.pori.hk,傳媒可到網站參閱調查細節。

[2] 調查樣本為1,019個成功個案,並非1,019乘以回應率67.5%,過去有不少傳媒在報導上犯了上述錯誤。
[3] 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中的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為+/-4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另計。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有關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3,各認同指數之誤差不超過+/-2.2,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個百分比」。
[4] 因為調查存在抽樣誤差,數字不能過份精確,因此,傳媒在引用本調查的百分比數字時,應避免使用小數點,在引用評分數字時,則可以使用一個小數點。
[5] 調查數據並非透過音頻互動系統取得,倘若調查機構以「電腦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或類似文字來掩飾音頻互動調查,是不專業的做法。



最新數據

民研計劃今日如期在《民意網站》發放市民身分認同的最新調查結果。按照慣例,有關調查數字已經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12年中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加權」方法作出調整。現先列出最新調查的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總樣本數

回應比率

最高百分比誤差[6]

最高認同指數之誤差[6]

14-17/12/2012

1,019

67.5%

+/-3%

+/-2.2

[6] 有關誤差數字均以95%置信水平及整體樣本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個別題目如果只涉及調查內若干次樣本,百分比誤差會相應增加。評分誤差則會按照樣本評分的分佈情況另行推算。

有關市民各項身分認同感的獨立評分數字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17-22/6/11

12-20/12/11

13-20/6/12

14-17/12/12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10]

503-596

534-551

527-601

669-696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7]

--

「香港人」認同感

「香港人」 認同指數[9]

7.63[8]

74.7[8]

8.23[8]

79.1[8]

8.11

77.4

8.43+/-0.16

81.7
+/-1.5

+0.32[8]

+4.3[8]

「香港人」重要度[9]

7.50

7.78[8]

7.64

8.12+/-0.17

+0.48[8]

「中華民族一份子」認同感

「中華民族一份子」 認同指數[9]

7.29

70.8

7.46

72.5

7.26

69.5[8]

7.71+/-0.18

75.6
+/-1.8

+0.45[8]

+6.1[8]

「中華民族一份子」重要度[9]

7.06

7.18

6.82[8]

7.52+/-0.19

+0.70[8]

「亞洲人」認同感

「亞洲人」 認同指數[9]

7.63

71.2[8]

7.65

72.1

7.45

69.2[8]

7.74+/-0.19

72.7
+/-1.9

+0.29[8]

+3.5[8]

「亞洲人」重要度[9]

6.88

6.96

6.69[8]

7.01+/-0.21

+0.32[8]

「中國人」認同感

「中國人」 認同指數[9]

7.24

70.7

7.01

67.9[8]

6.99

67.0

7.47+/-0.20

72.4
+/-2.0

+0.48[8]

+5.4[8]

「中國人」重要度[9]

7.08

6.80[8]

6.66

7.20+/-0.20

+0.54[8]

「世界公民」認同感

「世界公民」認同指數[9]

6.88

67.0[8]

6.91

67.0

6.61[8]

63.6[8]

7.06+/-0.21

67.4
+/-1.9

+0.45[8]

+3.8[8]

「世界公民」重要度[9]

6.65

6.68

6.35

6.68+/-0.23

+0.33[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 指數[9]

6.41

62.3

6.28

61.1

6.12

59.0

6.39+/-0.23

62.4
+/-2.2

+0.27[8]

+3.4[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重要度[9]

6.31

6.12

5.85[8]

6.29+/-0.23

+0.44[8]

[7]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3,各認同指數之誤差不超過+/-2.2」;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8]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9] 為2008年12月之新增項目。「認同指數」計算自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的重要度評分,然後求取幾何平均數乘以10,得出「認同指數」。倘若某個別樣本欠缺認同感或重要度評分之數字,則由整體認同感平均分或重要度平均分所取代。
[10] 由2008年12月開始,本系列題目的次樣本控制在略多於500個。


以上數字全部來自獨立評分題目,完全沒有涉及「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對立的問題。最新數字顯示,被訪巿民對「香港人」、「亞洲人」及「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認同感分別為8.43、7.74及7.71分,而市民對「中國人」、「世界公民」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評分則分別為7.47、7.06及6.39分。重要程度方面,被訪巿民對「香港人」及「中華民族一份子」的重要度分別為8.12及7.52分,而市民對「中國人」、「亞洲人」、「世界公民」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重要度則分別為7.20、7.01、6.68及6.29分。

 

把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之重要度評分,求取幾何平均數後再乘以10,就得出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0分代表絕不投入,100分代表絕對投入,50分代表一半半。以認同指數計,香港巿民六種身分的得分依次序為「香港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亞洲人」、「中國人」、「世界公民」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分數為81.7、75.6、72.7、72.4、67.4及62.4分。

 

至於採自行之已久的「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對立提問方式的調查結果,則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21-22/6/11

12-20/12/11

13-20/6/12

14-17/12/12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14]

520[14]

541[14]

560[14]

687[14]

--

整體回應比率

65.7%

66.4%

68.0%

67.5%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11]

--

自稱為「香港人」之比率

44%[13]

38%[13]

46%[13]

27+/-3%

-19%[13]

自稱為「中國人」之比率

23%

17%[13]

18%

21+/-3%

+3%

自稱「香港人」和「中國人」
混合身分之比率[12]

32%[13]

43%[13]

34%[13]

49+/-4%

+15%[13]

自認為廣義「香港人」之比率

65%

63%

68%[13]

60+/-4%

-8%[13]

自認為廣義「中國人」之比率

34%

34%

30%

37+/-4%

+7%[13]

[11]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12] 即選擇「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的比率。
[13]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14] 2011年6 月開始,本題目只涉及次樣本,而是次調查的次樣本基數是687,加大誤差數字已經列明表內。


當被訪市民可在「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身分時,27%稱自己為「香港人」,21%自稱為「中國人」,33%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而16%則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換言之,60%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即回答「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37%則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即回答「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49%則選擇了「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混合身分(即回答「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

 

由於「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可能意識重疊,四擇其一未必能夠反映各項身分認同的強弱;因此,民研計劃一早就以0至10分同時測試市民對「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認同程度,同步研究身分認同感的不同層次。2007年6月開始,民研計劃已把香港巿民身分認同感的研究擴充,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分」、「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亞洲人身分」及「世界公民身分」4個單獨測試項目。及至2008年12月,有關研究再度擴充,加入巿民對不同身分的重視程度評分,再以幾何平均方式計算各種「身分認同指數」。民研計劃採用的綜合研究測試,雖非盡善盡美,但已相當全面。


民意日誌

民研計劃於2007年1月在《民意網站》開設「民意日誌」專頁,以按日形式紀錄每日大事及提供若干在當天錄得的民意調查數字。2007年7月,民研計劃與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合作,從7月24日起,「民意日誌」中的每日大事紀錄由慧科訊業按照民研計劃設計的分析方法,按日傳送至民研計劃,經民研計劃核實後隨即上載到「民意日誌」。

 

由於本新聞公報所涉及的部分調查項目,上次調查日期為13-20/6/12,而今次調查日期則為14-17/12/12,因此是次公報中的「民意日誌」項目便以上述日期為依歸,讓讀者作出比較。以涵蓋率不下25%本地報章每日頭條新聞和報社評論計,在上述期間發生的相關大事包括以下事件,讀者可以自行判斷有關事件有否影響各項民調數字,又或參閱「民意日誌」內所有大事紀錄後,再作判斷:

13/12/12

政府提議終審法院就居留權案件向北京人大常委會尋求釋法

15/11/12

中國共產黨交接權位給新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和他的班子

7/11/12

奧巴馬成功連任美國總統

11/10/12

莫言成為中國第一位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8/10/12

行政長官梁振英宣佈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學科的課程指引

4/10/12

香港今日開始一連三天為三十八名海難死難者哀悼

18/9/12

逾百城市人民示威紀念918事件

15/9/12

中國20多個城市舉行示威活動反對日本對釣魚島的要求

7/9/12

估計有上萬人在添馬艦政府總部門外集會反對國民教育課程

6/9/12

行政長官梁振英宣布只有香港永久居民可在兩幅位於啟德發展區的住宅用地買樓

25/8/12

內地金牌運動員在奧運金牌精英大匯演中表演

15/8/12

香港保釣船突破日本艦艇登陸釣魚島插國旗

7/8/12

劉翔在倫敦奧運110米跨欄的第一道欄摔倒

4/8/12

李慧詩在倫敦奧運為港奪首面銅牌

1/7/12

多份報章於翌日報導七一遊行



分析評論

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分析:「最新調查顯示,若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二元對立比較,香港巿民中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高6至23個百分比。不過,以整體樣本計,巿民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卻大幅下跌至2010年中以來的新低,轉移至選擇『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的混合身分。以絕對評分計,巿民對所有六項身分的認同感都比六個月前大幅上升。當中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感就上升至調查自1997年開始以來新高。此外,若以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計算(指數愈高,正面感覺愈強),香港巿民對『香港人』的感覺最強,然後是『中華民族一份子』、『亞洲人』、『中國人』、『世界公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綜合各種測試顯示,香港巿民最認同『香港人』的身分,然後是一系列的文化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程度,就相對低於其他身分認同。至於是什麼事情影響了各項數字的起跌,讀者可以根據『民意日誌』的詳細記錄自行判斷。」


未來發放(暫定)

  • 2012年12月31日(星期一)下午一時至二時:2012年回顧及2013年前瞻

  • 2013年1月2日(星期三)下午一時至二時:特首及特區政府民望



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參考資料


| 特別宣佈| 公報簡要 | 最新數據 | 民意日誌 | 分析評論 | 未來發放(暫定) |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參考資料 |
| 詳細結果 (巿民的身份認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