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庭耀對郝鐵川文章的回應Back

 
2012年1月27日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今日在《明報》發表「近來香港社會常被混淆的幾對概念」文章(簡稱「郝文」)。之後,大量傳媒要求民研計劃總監鍾庭耀就郝文作出回應。鍾庭耀特此向新聞界發表公告,簡單回應郝文。

  1. 郝鐵川部長去年底透過與部份傳媒茶聚的形式,閉門批評民研計劃關於香港人身份認同感的調查。郝部長今日則在報章撰文,公開討論學術自由和知識分子的問題。本人認為此舉是進步,希望有關討論能夠和平理性地繼續進行。

  2. 本人於去年12月29日曾經指出,有關民意研究設計的討論,應該留在學術層面進行,而不應涉及政治考慮。郝部長今天明示,其既為官員,因此「不會把自己所有的言行都歸結為學者角色所為」。部長此言既出,本人唯有希望郝部長在份內工作處理以下兩點:

    • 部長雖然不失風範,但緊隨部長的左翼評論人士,則完全沒有部長的風度,時而誣衊本人與外國勢力串通,時而詆毀本人及其他學者的人格。雖然謠言止於智者,但本人再次強調,文革式的批判和誣衊,不論是針對任何人士,均無助建立香港人或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當我們批評「維園亞哥」言行過激的時候,我們也要同時批評社會對「維園亞伯」的縱容以至慫恿。

    • 左翼評論人士多次指出,本人曾於去年11月底秘密會晤前布政司霍德,然後進行種種活動,暗示本人與外國勢力勾結。本人雖然已經公開澄清(見附錄),但有關謠言至今仍在左翼文章不斷出現。本人希望郝鐵川以部長身份,查明有關謠言的出處。倘若是出自國家情報機關,則懇請更正記錄。

  3. 郝文關於學術自由和知識分子的論述,本人深信將會引發一輪熱烈討論。本人呼籲所有參與有關討論的學者專家,不論左中右派,都要保持理性冷靜,以事論事,發揮公共知識分子的情操,不要淪為政治勢力的喉舌。

  4. 郝文論及關於「純粹學者」與「公共知識分子」的區分,似乎與現時各間院校全力推行的「知識交流」(Knowledge Exchange)和「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政策背道而馳。郝文對大學民調活動的認識,似乎亦與本地學者的認識有天淵之別。本人並不急於澄清,因為歷史會有公論。本人只想指出兩點:

    • 民研計劃早前發現香港巿民對「香港人」身份認同感上升至10年新高,及對「中國人」身份認同感跌至12年新低,完全是基於多個單項獨立評分題目的測試結果得出,而並非根據郝部長曾經批評的「香港人」對立「中國人」的調查題目得來。迄今為止,所有大學裏外的評論人士無一注意,實在可惜。郝部長或應負上一點責任。

    • 世界民意研究學會(World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將會在本年6月在香港舉行第65屆年會,是學會首次在歐美以外舉行年會。屆時將會有世界各地的民研學者專家,來港討論世界民意研究的發展,希望所有關心民意研究的人士,到時可以參加交流學習。

  5. 郝部長曾經說過,他是以中國人的身份在中國的土地上發表意見。本人完全體諒郝部長的心情,亦呼籲所有香港巿民極力維護所有中國公民在香港發表自己言論的自由。本人希望,所有中國人在每一片中國土地,都有發表自己言論的自由。

附錄:201215日關於「鍾庭耀會晤霍德」的傳言 公開聲明

近日不斷有評論文章,明指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曾於去年11月底秘密會晤前布政司霍德,然後推出「民間全民投票」計劃,暗示鍾庭耀與外國勢力勾結。鍾庭耀雖然在接獲相關查詢後屢次澄清,但有關謠言到今天為止仍然在評論文章不斷出現,兼且引起外國傳媒關注。鍾庭耀因此發表以下公開聲明,立此存照:

  1. 本人與霍德毫不相識,亦從未會面。霍德曾否訪港,本人毫不知情。霍德是否情報人員,本人沒有興趣知道。本人從來沒有直接或間接與霍德溝通。

  2. 查實電子化「民間全民投票」計劃,二十年前在香港大學八十週年校慶之中,已被列為多項前瞻測試項目之一,並不新奇,亦與外國勢力無關。

  3. 本人在2011年12月29日 已經公開指出,本人歡迎所有關於民意研究設計的認真討論,但有關討論應該留在學術層面,不應涉及政治考慮。

  4. 本人一向認為,文革式的批判和誣衊,不論是針對任何人士,均無助建立香港人或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