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人身份認同」民調設計返回

 
2011年12月29日

鑑於今日下午不斷有電子及文字傳媒向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查詢,要求民研計劃總監鍾庭耀就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批評民研計劃「香港人身份認同」民調一事作出回應,民研計劃總監鍾庭耀特此向新聞界發表下列文稿,統一說明有關調查的設計(有關說明已於較早前,以即問即答方式,以電郵傳送至曾經查詢的傳媒機構,因此並不存在「沒有回應」的問題):

  1. 民研計劃歡迎所有關於民意研究設計的認真討論,集思廣益。不過,學術討論最好是保留在學術討論的層面,而不涉及政治考慮。嚴謹的學術討論,應可全面展示有關調查的優劣和利弊。

  2. 關於「香港人身份認同」民調中,部份題目以「香港人」跟「中國人」身份對立的研究方法,民研計劃在多年來的新聞公報中已經詳細說明箇中利弊。多年前,民研計劃已在調查中加入六個單獨評分測試項目,解決問題。近年來,民研計劃更加建立「身份認同指數」,多角度說明香港巿民的「身份認同」情況。以下是昨天新聞公報的部份內容:

    • 由於「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可能意識重疊,四擇其一未必能夠反映各項身份認同的強弱;因此,民研計劃一早就以0至10分同時測試市民對「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認同程度。2007年6月開始,民研計劃把香港巿民身份認同感的研究擴充,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份」、「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亞洲人身份」及「世界公民身份」4個單獨測試項目……

    • 把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之重要度評分,求取幾何平均數後再乘以10,就得出0至100分的「身份認同指數」,0分代表絕不投入,100分代表絕對投入,50分代表一半半。以認同指數計,香港巿民六種身份的得分依次序為「香港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亞洲人」、「中國人」、「世界公民」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分數為79.1、72.5、72.1、67.9、67.0及61.1分。

  3. 以「香港人」跟「中國人」身份對立的研究方法,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廣為本地社會學家採用,並非出自民研計劃,各界人士可以輕易驗證。民研計劃在1991年成立後,已經把研究方法大幅改良,包括加入單獨評分和重要程度評分,以及建立等「身份認同指數」等,與時並進。

  4. 由於單獨評分測試方式不會互相干擾,民研計劃非常歡迎其他研究機構加入「英國人」或其他身份進行測試,互相比較。

民研計劃總監鍾庭耀重申,學術討論應該是保留在學術討論的層面,不應涉及政治目的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