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與now新聞台合作進行之「NOW民情指數調查」第五次公佈返回

 
2011年7月11日 新聞公報

| 背景資料 | 最新數據 | 深入分析 | 分析評論 |


背景資料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自1991年成立至今,一直進行各種類型民意研究,並為不同機構提供研究服務,條件是民研計劃可以獨立設計及進行研究,同時亦可以把研究結果向外公佈。2011年1月,民研計劃與now新聞台達成協議,進行「NOW民情指數調查」,主要目標在於以當下香港民情的討論為核心,示範獨立研究機構和專業新聞傳媒如何探討、分析、報導和評論民意,當中包括解釋和推介民意研究的專業操守。有關調查包括進行定期性巿民意見抽樣調查,以及其他民意研究項目。所得數字由now新聞台在節目內首先發表,民研計劃則以新聞公報配合,供各界使用。now新聞台又同意民研計劃把有關節目上載到「香港大學民意網站」,作為公眾教育材料,而民研計劃亦同意now新聞台把合作計劃所取得的所有數據,用於沒有民研計劃參與的其他製作。今天的公佈是調查系列的第五次公報,上次公報日期為6月13日,各界引述有關數字時,懇請註明出處。


最新數據

民研計劃今日透過 now新聞台發放的最新調查結果,已經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10年底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加權」方法作出調整。現先列出有關調查的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總樣本數

回應比率

百分比誤差[1]

27/6-5/7/2011

1,011

65.7%

+/-3%

[1] 有關誤差數字均以95%置信水平及整體樣本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

有關調查題目的最新結果如下:

一. 整體社會狀況評分、憤怒比率及評分

調查日期

21-30/3/11

26/4-2/5/11

30/5-3/6/11

27/6-5/7/11

最新變化[3]

樣本基數

1,018

1,032

1,007

1,011

--

整體回應比率

62.8%

68.3%

67.2%

65.7%

--

最新結果

結果及誤差[2]

結果及誤差[2]

結果及誤差[2]

結果及誤差[2]

--

整體社會狀況滿意度評分(0-100)

53.5+/-1.1

52.1+/-1.1

50.8+/-1.2

51.6+/-1.1

+0.8

會否用「憤怒」形容你對香港社會狀況的感覺?

17[4]+/-2%

24+/-3%

27+/-3%

31+/-3%

+4%[4]

不會

81[4]+/-2%

75+/-3%

71+/-3%

68+/-3%

-3%

「憤怒」程度評分(0-100)

45.0[4]+/-1.5

47.3+/-1.4

49.7+/-1.5

52.2+/-1.6

+2.5[4]

「憤怒到要上街抗議」的程度評分(0-100) [3]

74.8+/-1.4

73.5+/-1.4

--

76.0+/-1.5

+2.5[4]

[2]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
[3] 本系列題目的調查頻率相同,同步變化可以直接比較。
[4]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整體社會狀況滿意度的最新得分為51.6分,至於受訪者會否用「憤怒」形容他們對香港社會的狀況?結果則顯示有31%表示會,是調查系列開始以來新高,68%則表示不會。而「憤怒」程度平均得52.2分。調查亦發現,「憤怒到要上街抗議」的程度評分為76.0分。另請參閱以下圖表。

圖表:市民的「憤怒比率」 及「憤怒評分」走勢



民憤數字深入分析

分析1: 七一遊行前後比較

7月1日前[5]

你會唔會參加來緊(今年)既七一遊行呢?

會參加 (基數=69)

不會參加 (基數=400)

整體樣本

自稱「憤怒」比率

62%

24%

31%

自稱「不憤怒」比率

38%

76%

69%

「憤怒」程度評分

69.8

45.9分

51.1

7月1日後[6]

請問你有冇參加今年既七一遊行?


(基數=32)

沒有:但認同遊行目的和訴求 (基數=290)

沒有:不認同遊行目的和訴求 (基數=99)

整體樣本

自稱「憤怒」比率

54%

34%

24%

32%

自稱「不憤怒」比率

46%

66%

76%

68%

「憤怒」程度評分

64.6

55.5分

47.7分

53.5

[5] 調查日期為6月27至28日,樣本為538個。
[6] 調查日期為7月4至5日,樣本為473個。

分析2: 七一遊行當日現場調查[7]

自稱「憤怒」比率

79%

自稱「不憤怒」比率

18%

「憤怒」程度評分(0-100分)

78.2

[7] 調查於7月1日下午2時至4時在維園內進行,共訪問230個遊行參加者。數字應作定質分析參考。

分析3: 市民「憤怒」與否,與他們的「憤怒評分」和「上街臨界點評分」的深入分析:

 

調查日期

會否用「憤怒」形容對香港社會狀況的感覺?

整體樣本

不會

「憤怒程度」評分

21-30/3/11

68.0+/-2.9
(171)

39.9+/-1.5
(806)

45.0+/-1.5
(990)

26/4-2/5/11

68.4+/-2.2
(242)

40.5+/-1.5
(750)

47.3+/-1.4
(1,008)

27/6-5/7/11

74.4+/-2.0
(310)

41.8+/-1.6
(665)

52.2+/-1.6
(989)

「上街臨界點」評分

21-30/3/11

78.1+/-3.2
(144)

74.2+/-1.5
(699)

74.8+/-1.4
(823)

26/4-2/5/11

77.9+/-2.8
(207)

72.0+/-1.7
(593)

73.5+/-1.4
(813)

27/6-5/7/11

78.6+/-2.6
(263)

74.8+/-1.8
(548)

76.0+/-1.5
(817)


分析4: 按照被訪者個別的「憤怒程度評分」和「上街臨界點評分」深入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傾向上街抗議比率

 

調查日期

達到或超越臨界點

未達臨界點

不確定

整體樣本

比較「憤怒程度評分」
與「上街臨界點評分」

21-30/3/11

11+/-2%
(117)

68+/-3%
(696)

20+/-3%
(206)

100%
(1,018)

26/4-2/5/11

12+/-2%
(125)

66+/-3%
(683)

22+/-3%
(224)

100%
(1,032)

27/6-5/7/11

16+/-2%
(163)

80+/-3%
(812)

4+/-1%
(36)

100%
(1,011)

從以上分析可見,自稱「憤怒」的市民的整體「憤怒評分」平均分為74.4分,距離他們「憤怒到要上街抗議」的78.6分只差4分。此外,分項分析顯示,16% 市民的「憤怒評分」高出他們自己的「上街臨界點評分」,亦即隨時準備參加集會、遊行、示威等抗議活動。


二. 其他題目

以最近三個月計,香港社會有什麼事情曾經令你憤怒?(只問自稱「憤怒」的被訪者,不讀答案,可選多項)[9]

調查日期

30/5-3/6/11

27/6-5/7/11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

1,007

1,011

--

整體回應比率

67.2%

65.7%

--

最新結果

結果及誤差[8]

結果及誤差[8]

--

香港樓價高企/住屋問題

9+/-2%

12+/-2%

+3%[10]

立法會議員出缺替補機制

1+/-1%

11+/-2%

+10%[10]

財政預算案 (包括派6000元的安排)

4+/-1%

6+/-1%

+2%[10]

百物騰貴/通脹

3+/-1%

5+/-1%

+2%[10]

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問題

2+/-1%

5+/-1%

+3%[10]

住所僭建問題

9+/-2%

4+/-1%

-5%[10]

政府官員表現

4+/-1%

3+/-1%

-1%

國民教育

--

2+/-1%

+2%[10]

遊行示威/暴力行為

2+/-1%

2+/-1%

--

醫療問題

1+/-1%

1+/-1%

--

最低工資的爭議

2+/-1%

1+/-1%

-1%

公共交通加價

1+/-1%

1+/-1%

--

其他 (議員表現、教育政策等)

5+/-1%

5+/-1%

--

不知道

2+/-1%

3+/-1%

+1%

[8]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
[9] 題目只問自稱「憤怒」的被訪者,所有百分比則以整體樣本為基數。
[10]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以最近三個月計,香港社會有甚麼事情曾經令市民憤怒?結果顯示,以總樣本計,分別有12%和11%表示與「香港樓價高企/住屋問題」及「立法會議員出缺替補機制」有關,其他答案包括「財政預算案」(6%)、「百物騰貴/通脹」(5%)、「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問題」(5%)及「住所僭建」(4%)等。

對社會狀況滿意程度:

調查日期

18-22/6/10

25-31/1/11

27/6-5/7/11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

1,009

1,035

1,011

--

整體回應比率

66.7%

65.9%

65.7%

--

最新結果

結果及誤差[11]

結果及誤差[11]

結果及誤差[11]

--

經濟狀況

滿意率[12]

41+/-3%

27+/-3%

30+/-3%

+3%

不滿率[12]

35+/-3%

43+/-3%

40+/-3%

-3%

平均量值[12]

3.0+/-0.1
(基數=994)

2.8+/-0.1
(基數=1,024)

2.8+/-0.1
(基數=995)

--

民生狀況

滿意率[12]

28+/-3%

20+/-2%

16+/-2%

-4%[13]

不滿率[12]

49+/-3%

49+/-3%

58+/-3%

+9%[13]

平均量值[12]

2.7+/-0.1
(基數=995)

2.6+/-0.1
(基數=1,022)

2.4+/-0.1
(基數=1,003)

-0.2[13]

政治狀況

滿意率[12]

26+/-3%

19+/-2%

14+/-2%

-5%[13]

不滿率[12]

49+/-3%

44+/-3%

53+/-3%

+9%[13]

平均量值[12]

2.6+/-0.1
(基數=959)

2.6+/-0.1
(基數=1,001)

2.4+/-0.1
(基數=962)

+0.2[13]

[11]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
[12] 數字採自五等量尺,平均量值是把所有答案按照正面程度,以1分最低5分最高量化成為1、2、3、4、5分,再求取樣本平均數值。
[13]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在三個不同範疇之中,30%表示滿意經濟狀況,不滿的佔40%;在民生狀況方面,有16%表示滿意,表示不滿的佔58%;另外有14%表示滿意政治狀況,表示不滿的佔53%。在經濟、民生及政治狀況方面的平均量值分別為2.8分,2.4分及2.4分。


分析評論

註:以下分析評論部分內容取自民研計劃總監鍾庭耀,於2011年7月11日在 now 新聞台《時事全方位》節目中,在「NOW民情指數調查」環節中訪問的內容,部分提問及答案則由民研計劃自己提供:

問:最新民怨水平如何?

答:最新調查顯示,民怨正處高峰期,當中市民現時的「憤怒比率」(31%)、「憤怒程度評分」(52.2分)及「超越上街臨界點比率」(16%)等,皆為有關調查系列之新高,值得注意。


問:如何解讀現時民怨沸騰的狀況?

答:「立法會議員出缺替補機制」的爭議固然是今次調查的民怨焦點,憤怒比率在短短一個月間大幅上升10個百分比;與此同時,民生議題如「樓價高企/住屋問題」、「財政預算案」及「通脹」等問題仍然是民怨民憤的聚焦點。


問:有沒有其他深入分析?

答:從學術和技術層面看,回顧調查系列開始以來,民怨走勢呈「之」形走勢,即整體憤怒指標由二月底財政預算案剛公佈後的高位,回落到三月底的低位,及後再穩步上升至現時六月底七月初的高峰。若果再仔細分析是次七一前後結果,則可以發現整體民憤評分 (以整體樣本計) 由七一前的51.1分,上升至七一後的53.5分。若以七一遊行參加者計,則七一前打算參加遊行的市民,民憤評分有69.8分,七一當日遊行人士的民憤評分可能接近80分,而遊行市民在七一後的民憤評分就回落至64.6分,顯示參加遊行有抒發民憤的作用。

| 背景資料 | 最新數據 | 深入分析 | 分析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