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與now新聞台合作進行之「NOW民情指數調查」第二次調查結果返回
2011年4月4日 新聞公報 | ||||||||||||||||||||||||||||||||||||||||||||||||||||||||||||||||||||||||||||||||||||||||||||||||||||||||||||||||||||||||||||||||||||||||||||
背景資料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自1991年成立至今,一直進行各種類型民意研究,並為不同機構提供研究服務,條件是民研計劃可以獨立設計及進行研究,同時亦可以把研究結果向外公佈。2011年1月,民研計劃與now新聞台達成協議,進行「NOW民情指數調查」,主要目標在於以當下香港民情的討論為核心,示範獨立研究機構和專業新聞傳媒如何探討、分析、報導和評論民意,當中包括解釋和推介民意研究的專業操守。有關調查包括進行定期性巿民意見抽樣調查,以及其他民意研究項目。所得數字由now新聞台在節目內首先發表,民研計劃則以新聞公報配合,供各界使用。now新聞台又同意民研計劃把有關節目上載到「香港大學民意網站」,作為公眾教育材料,而民研計劃亦同意now新聞台把合作計劃所取得的所有數據,用於沒有民研計劃參與的其他製作。今天的公佈是調查系列的第二次公報,上次公報日期為3月3日,各界引述有關數字時,懇請註明出處。 | ||||||||||||||||||||||||||||||||||||||||||||||||||||||||||||||||||||||||||||||||||||||||||||||||||||||||||||||||||||||||||||||||||||||||||||
最新數據 民研計劃今日透過 now新聞台發放的最新調查結果,已經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10年底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加權」方法作出調整。現先列出有關調查的樣本資料:
有關調查題目的最新結果如下: |
||||||||||||||||||||||||||||||||||||||||||||||||||||||||||||||||||||||||||||||||||||||||||||||||||||||||||||||||||||||||||||||||||||||||||||
一. 整體社會狀況評分、憤怒比率及評分
[3] 數字採自五等量尺,平均量值是把所有答案按照正面程度,以1分最低5分最高量化成為1、2、3、4、5分,再求取樣本平均數值。 [4] 本系列題目的調查頻率各有不同,同步變化應以同步週期的數字比較。 [5]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三月下旬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整體社會狀況滿意度的最新得分為53.5分,至於受訪者會否用「憤怒」形容他們對香港社會的狀況?三月下旬的調查結果則顯示,有17%表示會,有81%表示不會。而「憤怒」程度平均得45.0分。調查亦發現,「憤怒到要上街抗議」的程度評分為74.8分。而認為香港社會現時與民怨爆發臨界點距離遠的佔21%,認為近的佔40%,有38%表示一半半,而平均量值為3.2,即接近「一半半」。 | ||||||||||||||||||||||||||||||||||||||||||||||||||||||||||||||||||||||||||||||||||||||||||||||||||||||||||||||||||||||||||||||||||||||||||||
二. 令市民憤怒的具體事件
[7]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8] 題目只問自稱「憤怒」的被訪者,所有百分比則以整體樣本為基數。 以最近三個月計,香港社會有甚麼事情曾經令市民憤怒?結果顯示,以總樣本計,10%表示與「財政預算案」有關,當中有5%沒有註明具體內容,5%表示不滿「後來修訂方案的建議,包括每人派6000元,退稅等」,3%主要針對財政預算案中「原先的建議,包括強積金注入6000元,不退稅」,其他答案包括「香港樓價高企/沒有復建居屋」(4%)、「百物騰貴/通脹」(2%)、「特區政府的施政」(2%)、「遊行示威/暴力行為」(2%)等。另外,總樣本中有43%表示會用「憤怒」形容反對財政預算案活動中示威者的表現,54%則表示不會。至於警察的表現,有12%受訪者表示「憤怒」,表示「不憤怒」的佔85%。 | ||||||||||||||||||||||||||||||||||||||||||||||||||||||||||||||||||||||||||||||||||||||||||||||||||||||||||||||||||||||||||||||||||||||||||||
深入分析 以下是調查中,市民「憤怒」與否,與他們的「憤怒評分」和「上街臨界點評分」的深入分析:
按照被訪者個別的「憤怒程度評分」和「上街臨界點評分」深入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傾向上街抗議比率:
從以上分析可見,自稱「憤怒」的市民的整體「憤怒評分」平均分為68.0分,距離他們「憤怒到要上街抗議」的78.1分尚差10分。不過,分項分析顯示,11% 市民的「憤怒評分」高出他們自己的「上街臨界點評分」,亦即隨時準備參加集會、遊行、示威等抗議活動。 | ||||||||||||||||||||||||||||||||||||||||||||||||||||||||||||||||||||||||||||||||||||||||||||||||||||||||||||||||||||||||||||||||||||||||||||
分析評論 註:以下分析評論部分內容取自民研計劃總監鍾庭耀,於2011年4月4日在 now 新聞台《時事全方位》節目中,在「NOW民情指數調查」環節中訪問的內容,部分提問及答案則由民研計劃自己提供: 問:香港的最新民怨水平如何? 答:追蹤調查顯示,對比二月底財政預算案剛公佈數天後,市民的怨憤感覺似乎有所消減。「整體社會狀況滿意度評分」由52.9分略升至53.5分,表示對香港社會狀況「憤怒」的比率則下跌9個百分比至17%,整體「憤怒」程度評分明顯下跌5.1分至45.0分。至於具體原因,相信可能與財政預算案大幅修訂有關。 問:調查如何推論「民怨臨界點」的水平? 答:「民情指數」調查的其中一項目標,是以客觀科學的標準,測試市民究竟憤怒到什麼程度才上街抗議。調查的其中一條題目為「以0至100分憤怒程度計,你『憤怒』程度達到幾多分,才會上街抗議?」最新調查發現,巿民「憤怒到要上街抗議」程度的平均分為74.8分,與現時「憤怒」程度評分的45.0分相差接近30分。換句話說,市民距離憤怒到要上街抗議的「臨界點」,尚差很遠。分析顯示,只有11% 市民的「憤怒評分」高出他們自己的「上街臨界點評分」,即憤怒程度已達到或超越臨界點,而68%明顯未達臨界點,20%屬於不確定。 問:還有什麼相關方法測量「民怨臨界點」? 答:調查中另一題目為「你認為香港社會現時與民怨爆發臨界點既距離有幾遠?」,目的在詢問市民自己對臨界點距離最直接的感覺。結果發現,表示民怨距離爆發臨界點「好遠」或「幾遠」的百分比為10%和12%,回答「一半半」者佔38%,表示距離「幾近」和「好近」的分別為26%和14%,平均量值為3.2,即中間偏近。換句話說,超過一成市民認為香港社會現時接近民怨爆發臨界點,與憤怒程度超越個人臨界點的比率相當接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