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民意網站》今日發放市民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最新調查結果返回

 
2009年12月15日新聞公報

| 公報簡要 | 最新數據 | 民意日誌 | 分析評論 | 未來發放(暫定) | 詳細結果 (巿民的身份認同感) |


公報簡要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12月8至11日,透過真實訪員以隨機抽樣方式,成功以電話訪問1,007名香港巿民,發現可能由於香港主辦東亞運動會的關係,當市民需要在「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種身份任擇其一時,接近四成選擇「香港人」,比半年前增加13個百分比,是2000年4月以來的新高。此消彼長,選擇「中國人」身份者就下跌5個百分比至不足兩成半,是2000年9月以來的新低。不過,民研計劃總監鍾庭耀解釋,有關測試的缺憾,在於把「香港人」與「中國人」的身份互相對立,雖然在學理上有其意義,但在生活上並不貼切。因此,民研計劃一早便在對立性身份類別認同比率以外,加入個別性身份認同程度評分,同步測試巿民的身份認同感。在最新調查之中,有關設計優越之處顯而易見。數字顯示,對比半年前,香港巿民對「香港人」、「中國人」、「中華民族一份子」和「亞洲人」的認同感全部上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和「世界公民」的認同感就有所下降。當中又以「香港人」身份認同感的升幅最大,導致認同「中國人」身份的比率,在對立性測試中備受壓縮。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巿民雖然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最高,但論重視程度,則以「中國人」身份最高。結合兩個因素後,就以「香港人」的身份投入感最強,然後是「中國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亞洲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和「世界公民」。民研計劃過去不斷擴充身份認同的研究領域,是希望豐富巿民身份認同感的討論,超越「香港人」對比「中國人」的簡單二元比較。在95%置信水平下,有關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為+/-2至+/-3個百分比之間,評分誤差另計,調查的回應率為69%。

注意事項:
*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的網址為http://hkupop.pori.hk,傳媒可到網站參閱調查細節。
* 調查樣本為1,007個成功個案,並非1,007乘以回應率69.2%,過去有不少傳媒在報導上犯了上述錯誤。
* 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中的百分比抽樣誤差為+/-2至+/-3個百分比之間,評分誤差則另計。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有關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3個百分比,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3」。
* 因為調查存在抽樣誤差,數字不能過份精確,因此,傳媒在引用本調查的百分比數字時,應避免使用小數點。
* 調查數據並非透過音頻互動系統取得,倘若調查機構以「電腦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或類似文字來掩飾音頻互動調查,是不專業的做法。

 

最新數據

民研計劃今日如期在《民意網站》公佈市民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最新調查結果。按照慣例,有關調查數字已經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09年中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加權」方法作出調整。現先列出最新調查的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總樣本數

回應比率

百分比誤差*

認同指數之誤差*

8-11/12/2009

1,007

69.2%

+/-3%

+/-2.3

* 有關誤差數字均以95%置信水平及整體樣本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個別題目如果只涉及調查內若干次樣本,百分比誤差會相應增加。評分誤差則會按照樣本評分的分佈情況另行推算。

有關市民對自我身份認同的各項數字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11-13/6/08

9-12/12/08

8-13/6/09

8-11/12/09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

1,012

1,016

1,002

1,007

--

整體回應比率

67.4%

69.3%

67.7%

69.2%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

--

自稱為「香港人」之比率

18%

22%#

25%

38% +/-3%

+13%#

自稱為「中國人」之比率

39%

34%#

29%#

24% +/-3%

-5%#

自稱「香港人」和「中國人」 混合身份之比率**

42%

43%

45%

37% +/-3%

-8%#

自認為廣義「香港人」之比率

47%

51%#

57%#

61% +/-3%

+4%#

自認為廣義「中國人」之比率

52%

47%#

43%#

37% +/-3%

-6%#

* 有關誤差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3%」;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 即選擇「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的比率。
#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當被訪市民可在「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身份時,38%稱自己為「香港人」,24%自稱為「中國人」,24%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而13%則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換言之,61%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即回答「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37%則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即回答「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37%則選擇了「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混合身份(即回答「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

由於「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可能意識重疊,四擇其一未必能夠反映各項身份認同的強弱;因此,民研計劃一早就以0至10分同時測試市民對「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認同程度。2007年6月開始,民研計劃把香港巿民身份認同感的研究擴充,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份」、「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亞洲人身份」及「世界公民身份」4個單獨測試項目。及至2008年12月,有關研究再度擴充,加入巿民對不同身份的重視程度評分,再以幾何平均方式計算各種「身份認同指數」,最新結果如下:

調查日期

11-13/6/08

9-12/12/08

8-13/6/09

8-11/12/09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

1,012

547-633**

523-565**

525-563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

--

「香港人」認同感

「香港人」 認同指數^

7.80

7.99#

75.3

7.83

74.9

8.14
+/-0.18

76.7
+/-1.8

+0.31#

+1.8

「香港人」重要度^

--

7.32

7.38

7.44
+/-0.20

+0.06

「中國人」認同感

「中國人」 認同指數^

8.02

7.79#

76.1

7.72

75.9

7.79
+/-0.19

76.1
+/-2.0

+0.07

+0.2

「中國人」重要度^

--

7.56

7.57

7.59
+/-0.21

+0.02

「中華民族一份子」認同感

「中華民族一份子」 認同指數^

8.25

7.84#

75.9

7.73

74.8

7.78
+/-0.20

75.2
+/-2.0

+0.05

+0.4

「中華民族一份子」重要度^

--

7.50

7.39

7.40
+/-0.21

+0.01

「亞洲人」認同感

「亞洲人」 認同指數^

8.56

7.68#

72.0

7.79

72.0

7.80
+/-0.19

72.9
+/-2.0

+0.01

+0.9

「亞洲人」重要度^

--

6.98

6.95

7.03
+/-0.21

+0.0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 指數^

6.84

6.88

67.4

6.99

68.2

6.92
+/-0.23

66.9
+/-2.3

-0.07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重要度^

--

6.78

6.83

6.71
+/-0.23

-0.12

「世界公民」認同感

「世界公民」認同指數^

7.25

6.75#

64.7

6.74

64.7

6.73
+/-0.22

64.5
+/-2.2

-0.01

-0.2

「世界公民」重要度^

--

6.44

6.45

6.39
+/-0.23

-0.06

* 有關誤差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3,各認同指數之誤差不超過+/-2.3」;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 由2008年12月開始,本部分每條題目的次樣本控制在略多於500個。
#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 為2008年12月之新增項目。「認同指數」計算自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的重要度評分,然後求取幾何平均數乘以10,得出「認同指數」。倘若某個別樣本欠缺認同感或重要度評分之數字,則由整體認同感平均分或重要度平均分所取代。

最新數字顯示,被訪巿民對「香港人」、「亞洲人」、「中國人」及「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認同感分別為8.14、7.80、7.79及7.78分,而市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及「世界公民」的評分則分別為6.92及6.73分。重要程度方面,被訪巿民對「中國人」、「香港人」及「中華民族一份子」的重要度分別為7.59、7.44及7.40分,而市民對「亞洲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及「世界公民」的重要度則分別為7.03、6.71及6.39分。

把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之重要度評分,求取幾何平均數後再乘以10,就得出0至100分的『身份認同指數』,0分代表絕不投入,100分代表絕對投入,50分代表一半半。以認同指數計,香港巿民六種身份的得分依次序為「香港人」、「中國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亞洲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及「世界公民」,分數為76.7、76.1、75.2、72.9、66.9及64.5分。

 

民意日誌

民研計劃於2007年1月在《民意網站》開設「民意日誌」專頁,以按日形式紀錄每日大事及提供若干在當天錄得的民意調查數字。2007年7月,民研計劃與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合作,從7月24日起,「民意日誌」中的每日大事紀錄由慧科訊業按照民研計劃設計的分析方法,按日傳送至民研計劃,經民研計劃核實後隨即上載到「民意日誌」。

由於本新聞公報所涉及的調查項目,上次調查日期為8-13/6/09,而今次調查日期則為 8-11/12/09,因此是次公報中的「民意日誌」項目便以上述日期為依歸,讓讀者作出比較。以涵蓋率不下25%本地報章每日頭條新聞和報社評論計,在上述期間發生的相關大事包括以下事件,讀者可以自行判斷有關事件有否影響各項民調數字,又或參閱「民意日誌」內所有大事紀錄後,再作判斷:

5/12/09

香港東亞運動會於維多利亞港舉行一場盛大的開幕儀式

4/12/09

多份報章續報道及探討2009東亞運動會

24/11/09

社會廣泛探討泛民五區總辭

18/11/09

政府發表《二零一二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諮詢文件》

17/11/09

中美簽署《聯合聲明》深化戰略夥伴關係

15/11/09

美國總統奧巴馬抵達上海並展開其首次訪華行程

14/11/09

國家主席胡錦濤表示支持特首曾蔭權施政報告的政策方向

4/11/09

上海市政府宣佈,落實興建迪士尼主題公園

26/10/09

單車選手黃金寶奪得全運第一金

6/10/09

高錕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香港科學家

1/10/09

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成立60週年

28/9/09

中央在香港發行六十億元人民幣國債

9/9/09

多份報章於翌日報道及探討三名香港記者於新疆被毆打事件

8/9/09

中央政府將在港發行60億元人民幣債券

19/8/09

 第十二次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在香港舉行

9/7/09

受新疆騷亂所影響,逾萬維漢民眾爭相離開烏魯木齊

8/7/09

國家主席胡錦濤提早結束八國峰會行程返京應付新疆騷亂

6/7/09

新疆暴亂156死逾800傷

1/7/09

數萬人上街遊行爭取不同訴求

29/6/09

中港簽訂協議下月起可用人民幣作跨境貿易

 

分析評論

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分析:「可能由於香港主辦東亞運動會的關係,當市民需要在『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種身份任擇其一時,接近四成選擇『香港人』,比半年前增加13個百分比,是2000年4月以來的新高。此消彼長,選擇『中國人』身份者就下跌5個百分比至不足兩成半,是2000年9月以來的新低。有關測試的缺憾,在於把『香港人』與『中國人』的身份互相對立,雖然在學理上有其意義,但在生活上並不貼切。因此,民研計劃一早便在對立性身份類別認同比率以外,加入個別性身份認同程度評分,同步測試巿民的身份認同感。在最新調查之中,有關設計優越之處顯而易見。數字顯示,對比半年前,香港巿民對『香港人』、『中國人』、『中華民族一份子』和『亞洲人』的認同感全部上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和『世界公民』的認同感就有所下降。當中又以『香港人』身份認同感的升幅最大,導致認同『中國人』身份的比率,在對立性測試中備受壓縮。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巿民雖然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最高,但論重視程度,則以『中國人』身份最高。結合兩個因素後,就以『香港人』的身份投入感最強,然後是『中國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亞洲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和『世界公民』。民研計劃過去不斷擴充身份認同的研究領域,是希望豐富巿民身份認同感的討論,超越『香港人』對比『中國人』的簡單二元比較。至於是什麼事情影響了各項數字的起跌,讀者可以根據『民意日誌』的詳細記錄自行判斷。」

 

未來發放(暫定

  •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下午一時至二時:台灣及西藏問題
  • 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下午一時至二時:特首及政府民望

| 公報簡要 | 最新數據 | 民意日誌 | 分析評論 | 未來發放(暫定) | 詳細結果 (巿民的身份認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