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民意網站》今日發放市民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最新調查結果返回

 
2009年6月16日新聞公報


| 公報簡要 | 最新數據 | 民意日誌 | 分析評論 | 下次發放(初擬) | 詳細結果 (巿民的身份認同感) |


公報簡要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6月8至13日,透過真實訪員以隨機抽樣方式,成功以電話訪問1,002名香港巿民,發現香港巿民雖然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最高,但論重視程度,則以「中國人」身份最高。結合兩個因素後,則仍然是以「中國人」的身份投入感最強,然後是「香港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亞洲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最後才是「世界公民」。對比半年前,除了「香港人」與「中華民族一份子」的排名次序互換外,其他「身份認同指數」的排序都沒有改變。民研計劃總監鍾庭耀解釋,理論上,巿民的身份認同指數愈高,其感性投入程度便會愈強。0分代表絕不投入,100分代表絕對投入,50分代表一半半。民研計劃過去不斷擴充身份認同的研究領域,是希望豐富巿民身份認同感的討論,超越「香港人」對比「中國人」的簡單二元比較。在95%置信水平下,有關百分比的抽樣誤差為+/-3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另計,調查的回應率為68%。

注意事項:
*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的網址為http://hkupop.pori.hk,傳媒可到網站參閱調查細節。
* 調查樣本為1,002個成功個案,並非1,002乘以回應率67.7%,過去有不少傳媒在報導上犯了上述錯誤。
* 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中的百分比抽樣誤差為+/-3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則另計。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有關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3個百分比,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6」。
* 因為調查存在抽樣誤差,數字不能過份精確,因此,傳媒在引用本調查的百分比數字時,應避免使用小數點。
* 調查數據並非透過音頻互動系統取得,倘若調查機構以「電腦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或類似文字來掩飾音頻互動調查,是不專業的做法。

 

最新數據

民研計劃今日如期在《民意網站》公佈市民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最新調查結果。按照慣例,有關調查數字已經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08年終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加權」方法作出調整。現先列出最新調查的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總樣本數

回應比率

百分比誤差*

認同指數之誤差*

8-13/6/2009

1,002

67.7%

+/-3%

+/-2.5

* 有關誤差數字均以95%置信水平及整體樣本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個別題目如果只涉及調查內若干次樣本,百分比誤差會相應增加。評分誤差則會按照樣本評分的分佈情況另行推算。


有關市民對自我身份認同的各項數字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11-14/12/07

11-13/6/08

9-12/12/08

8-13/6/09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

1,011

1,012

1,016

1,002

--

整體回應比率

65.1%

67.4%

69.3%

67.7%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

--

自稱為「香港人」之比率

23%

18%

22%#

25% +/- 3%

+3%

自稱為「中國人」之比率

27%

39%

34%#

29% +/- 3%

-5%#

自稱「香港人」和「中國人」
混合身份之比率**

47%

42%

43%

45% +/- 3%

+2%

自認為廣義「香港人」之比率

55%

47%

51%#

57% +/- 3%

+6%#

自認為廣義「中國人」之比率

43%

52%

47%#

43% +/- 3%

-4%#

* 有關誤差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3%」;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 即選擇「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的比率。
#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當被訪市民可在「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身份時,25%稱自己為「香港人」,29%自稱為「中國人」,32%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而13%則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換言之,57%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即回答「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43%則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即回答「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45%則選擇了「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混合身份(即回答「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

由於「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可能意識重疊,四擇其一未必能夠反映各項身份認同的強弱;因此,民研計劃一早就以0至10分同時測試市民對「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認同程度。2007年6月開始,民研計劃把香港巿民身份認同感的研究擴充,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份」、「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亞洲人身份」及「世界公民身份」4個單獨測試項目。及至2008年12月,有關研究再度擴充,加入巿民對不同身份的重視程度評分,再以幾何平均方式計算各種「身份認同指數」,最新結果如下:

調查日期

11-14/12/07

11-13/6/08

9-12/12/08

8-13/6/09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

1,011

1,012

547-633**

523-565**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

--

「中國人」認同感

「中國人」 認同指數^

7.87

8.02

7.79#

76.1

7.72 +/-0.19

75.9 +/-1.9

-0.07

-0.2

「中國人」重要度^

--

--

7.56

7.57 +/-0.20

+0.01

「香港人」認同感

「香港人」 認同指數^

8.09

7.80

7.99#

75.3

7.83 +/-0.19

74.9 +/-1.9

-0.16

-0.4

「香港人」重要度^

--

--

7.32

7.38 +/-0.20

+0.06

「中華民族一份子」認同感

「中華民族一份子」 認同指數^

8.23

8.25

7.84#

75.9

7.73 +/-0.20

74.8 +/-2.0

-0.11

-1.1

「中華民族一份子」重要度^

--

--

7.50

7.39 +/-0.20

-0.11

「亞洲人」認同感

「亞洲人」 認同指數^

8.69

8.56

7.68#

72.0

7.79 +/-0.20

72.0 +/-2.1

+0.11

--

「亞洲人」重要度^

--

--

6.98

6.95 +/-0.23

-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 指數^

6.72

6.84

6.88

67.4

6.99 +/-0.22

68.2 +/-2.2

+0.11

+0.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重要度^

--

--

6.78

6.83 +/-0.23

+0.05

「世界公民」認同感

「世界公民」認同指數^

7.56

7.25

6.75#

64.7

6.74 +/-0.25

64.7 +/-2.5

-0.01

--

「世界公民」重要度^

--

--

6.44

6.45 +/-0.26

+0.01

* 有關誤差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6,各認同指數之誤差不超過+/-2.5」;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 由2008年12月開始,本部分每條題目的次樣本控制在略多於500個。
#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 為2008年12月之新增項目。「認同指數」計算自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的重要度評分,然後求取幾何平均數乘以10,得出「認同指數」。倘若某個別樣本欠缺認同感或重要度評分之數字,則由整體認同感平均分或重要度平均分所取代。

最新數字顯示,被訪巿民對「香港人」、「亞洲人」及「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認同感分別為7.83、7.79及7.73分,而市民對「中國人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份」及「世界公民身份」的評分則分別為7.72、6.99及6.74分。重要程度方面,被訪巿民對「中國人」、「中華民族一份子」及「香港人」的重要度分別為7.57、7.39及7.38分,而市民對「亞洲人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份」及「世界公民身份」的重要度則分別為6.95、6.83及6.45分。

以認同指數計,六種身份的得分依次序為「中國人」、「香港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亞洲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及「世界公民」,分數則為75.9、74.9、74.8、72.0、68.2及64.7分。

民意日誌

民研計劃於2007年1月在《民意網站》開設「民意日誌」專頁,以按日形式紀錄每日大事及提供若干在當天錄得的民意調查數字。2007年7月,民研計劃與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合作,從7月24日起,「民意日誌」中的每日大事紀錄由慧科訊業按照民研計劃設計的分析方法,按日傳送至民研計劃,經民研計劃核實後隨即上載到「民意日誌」。

由於本新聞公報所涉及的調查項目,上次調查日期為9-12/12/08,而今次調查日期則為8-13/6/09,因此是次公報中的「民意日誌」項目便以上述日期為依歸,讓讀者作出比較。以涵蓋率不下25%本地報章每日頭條新聞和報社評論計,在上述期間發生的相關大事包括以下事件,讀者可以自行判斷有關事件有否影響各項民調數字,又或參閱「民意日誌」內所有大事紀錄後,再作判斷:

10/6/09

一名16歲少女成為本港首宗社區豬流感感染個案

4/6/09

約15萬人在維園集合悼念六四事件20週年

23/5/09

港府確診第五及第六宗甲型H1N1流感個案

22/5/09

港府確診第四宗甲型H1N1流感個案

17/5/09

港府確診第三宗甲型H1N1流感個案

13/5/09

港府證實本地第二宗甲型H1N1流感病例

12/5/09

四川大地震一週年

9/5/09

簽訂CEPA補充協議助港金融業

8/5/09

維景酒店7天隔離終結

7/5/09

多份報章跟進及探討甲型流感H1N1疫情及隔離措施

1/5/09

香港確認首宗人類豬流感(甲型流感H1N1)個案

27/4/09

豬流感快速擴散全球

18/4/09

中央推出一連串措施協助香港度過經濟難關

*11/4/09

總理溫家寶寄語港人努力穩定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9/4/09

香港正準備發展人民幣結算業務

1/4/09

G20峰會中美共抗海嘯

17/3/09

南亞裔男子襲警後遭擊斃

15/3/09

泛民三十五人闖澳門五人被拒

3/3/09

港兩藝人東京涉藏大麻被捕

21/2/09

中美加強合作

10/2/09

扁妻攬罪 承認洗錢

20/1/09

奧巴馬宣誓就任美國總統

11/1/09

習近平鼓勵澳人以有效措施應對金融危機

31/12/08

胡錦濤就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提出6項要點

26/12/08

中國海軍艦艇啟航索馬裡海域執行護航任務

24/12/08

廣東和長三角與港澳的貨物貿易納入人民幣結算試點範圍

21/12/08

大陸推惠台措施 1300億助融資

19/12/08

 中央14項措施助港抗海嘯

12/12/08

陳水扁貪案或囚終身

 

分析評論

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分析:「兩年前,民研計劃開始探討香港巿民在『香港人』和『中國人』以外的幾種身份認同程度,包括『中華民族一份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亞洲人』和『世界公民』。自2008年12月開始,我們再加入六個身份項目的重視程度測試,然後運算出各種『身份認同指數』,方法是把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之重要度評分,然後求取幾何平均數再乘以10,得出『身份認同指數』。理論上,某人某個『身份認同指數』愈高,其感性投入程度便會愈強。0分代表絕不投入,100分代表絕對投入,50分代表一半半。以最新調查為例,香港巿民雖然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最高,但論重視程度,則以『中國人』身份最高。結合兩個因素後,則仍然是以『中國人』的身份投入感最強,然後是『香港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亞洲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最後才是『世界公民』。對比半年前,除了『香港人』與『中華民族一份子』的排名次序互換外,其他『身份認同指數』的排序都沒有改變。民研計劃過去不斷擴充身份認同的研究領域,是希望豐富巿民身份認同感的討論,超越『香港人』對比『中國人』的簡單二元比較。至於是什麼事情影響了各項數字的起跌,讀者可以根據『民意日誌』的詳細記錄自行判斷。」

下次發放(初擬)

  • 2009年6月18日(星期四)下午一時至二時:台灣及西藏問題
  • 2009年6月23日(星期二)下午一時至二時:特首及政府民望


| 公報簡要 | 最新數據 | 民意日誌 | 分析評論 | 下次發放(初擬) | 詳細結果 (巿民的身份認同感) |



*原公報之日期為「10/4/09」,屬手文之誤,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