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民意網站》今日發放最新六四集會人數點算數字返回

 
2009年6月12日新聞公報


| 背景說明 | 研究方法 | 集會情況 | 集會面積數據 | 集會密度數據 |總集會人數 | 分析評論 | 詳細結果 (六四事件專頁) |


背景說明

2003年中開始,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正式開展遊行集會研究。民研計劃的成員,已經多次聯同不同專家學者、學術機構、學生組織和志願人士,在大大小小的遊行集會場合進行實地觀察、人數點算和意見調查。與此同時,民研計劃又在《民意網站》開設「遊行集會研究專頁」,記錄相關活動和分析評論。2009年6月4日,適值六四事件二十週年,民研計劃再次派出研究人員,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集會場地點算人數。民研計劃將會在今年七一遊行期間,連續第七年點算遊行人數。

研究方法

民研計劃的人數點算工作在6月4日晚上7時30分正式開始,至10時30分結束。研究人員共18人分成兩隊,一隊負責繪畫及記錄集會人士在不同時段的聚集情況,另一隊則負責以手動人數計算器計算特定集會面積內的人群數目。

具體來說,第二小隊是按照特定時段點算維園硬地足球場內,各個小禁區內的集會人數,算出平均密度,然後再根據第一小隊的記錄,按照不同場區的面積乘以密度得出集會人數。

集會情況

晚上7時30分點算開始時,集會人士主要聚集在最接近舞台的兩個足球場,而第三個足球場則約半空置。

及至晚上8時,六個硬地足球場全部飽和,集會人士開始轉向中央草坪聚集。8時30分,中央草坪亦已飽和,集會人士陸續開始聚集在足球場的邊沿、中央草坪旁邊、藍亭廣場、維園籃球場以及圍繞球場的行人通道。

研究組於是因應情況,量度了硬地足球場以外的所有集會面積。

集會面積數據
  1. 6個硬地足球場的主要場區,相鄰足球場的通道位置以及球場外邊界位置,全部有人群聚集,減去舞台所佔據的位置後,總面積約為28,300平方米。
  2. 中央草坪的不同場區,人群聚集的總面積為10,800平方米。
  3. 藍亭廣場內人群聚集的總面積為1,110平方米。
  4. 籃球場範圍人群聚集的總面積為1,050平方米。
  5. 圍繞球場的行人通道,總面積為4,160平方米,但並非全部爆滿,須要以不同密度計算。

以上(1)至(4)區合計總面積為41,260平方米,(1)至(5)區合計則為45,420平方米。

集會密度數據

由於不同場區的人群密度各有參差,計算集會人數理應根據個別場區的面積,各自乘以其密度數值,才能準確計算不同場區的集會人數。不過,由於當晚集會人數眾多,研究人員在場地移動困難,地上界線難以辨認。因此,研究隊最後把硬地足球場、中央草坪、藍亭廣場以及籃球場的人群密度,一律以硬地足球小禁區的平均密度計算,而有關密度的數值,在當晚多點多次點算後,平均為每平方米2.67人,略低於2004及2005年在同一場合,以更加精確方法量度得出的2.82人。

至於圍繞球場的行人通道,根據研究隊的觀察和推敲,最接近舞台的3個硬地足球場的南面通道,平均密度為每平方米2.27人,北面通道的平均密度為每平方米3.12人;而離開舞台最遠的3個硬地足球場,南面通道的平均密度為每平方米1.28人,北面通道的平均密度則為每平方米2.87人。

總集會人數

按照以上各項數據,民研計劃得出以下數字:

除了圍繞球場的行人通道外,集會人士所佔面積為41,260平方米,乘以平均密度每平方米2.67人,得出約110,000人;加上行人通道以不同密度計算的人數,再以正負百分之十為操作差誤,當晚的集會人數應該是介乎 108,000至 132,000人之間。

倘若以2004及2005年在同一場合得出比較精確的密度每平方米2.82人計,則當晚的集會人數應該是129,000人,基本上符合今年推算的上下限。民研計劃因此相信參加今年集會的人數,是介乎10.8萬至 13.2萬之間。

分析評論

註:以下分析評論由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撰寫

無論是六四集會、七一遊行、以至其他各式各樣的群眾集會和示威遊行,主辦機構和政府的統計數字,通常都會出現很大差異。民研計劃總監鍾庭耀經過前後七年16次的人數點算後,大致上有以下的體驗:

  • 所有集會遊行的主辦機構,都有誇大人數嫌疑;而政府機構統計的數字,就傾向低估人數。以歷年六四燭光晚會的人數而論,主辦機構的數字往往是警方統計數字的2至3倍。
  • 由於雙方都沒有公佈點算的方法和詳細數據,外人無法檢視過程和核實結果。因此,有關統計數字的科學和水份程度,實在難以估計。
  • 有趣的是,在統計同類活動的歷年人數變化時,雖然雙方公佈的人數不同,但在方向上的變化就相當一致。由此推論,主辦機構的數字,應該是在實際數字之上,加上某些政治和心理係數,令數字膨脹。至於政府機構方面,則可能是基於另外一些考慮因素,把數字壓縮。倘若數字膨脹和壓縮的方法基本上保持不變,則人數的變化方向可信,但數字本身就不可信。
  • 在某些年份某些活動,可能由於雙方都預計會有第三者點算人數,數字的差距會相應縮小。所謂「第三者」,是指歷年來有不同學者專家,間中會進行人數點算。不過,由於有關活動並非常設,亦不屬於監察核數性質,所以對有關機構並沒有構成太大壓力。
在社會尚未重視科學人數統計之前,傳媒若果需要引述有關數字,最好還是加上「主辦機構聲稱」、「警方估計」、「方法不詳」等字眼。



| 背景說明 | 研究方法 | 集會情況 | 集會面積數據 | 集會密度數據 |總集會人數 | 分析評論 | 詳細結果 (六四事件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