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民意網站》今日發放市民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最新調查結果返回

 
2008年12月16日新聞公報

| 公報簡要 | 最新數據 | 民意日誌 | 分析評論 | 民研計劃動向 |
| 附加資料:「民研計劃簡介」 | 詳細結果 (巿民的身份認同感) |


公報簡要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12月9至12日,透過真實訪員以隨機抽樣方式,成功以電話訪問1,016名香港巿民,發現香港巿民雖然以「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最高,但論重視程度,則以「中國人」身份最高。結合兩個因素後,則仍然是以「中國人」的身份投入感最強,然後是「中華民族一份子」、「香港人」、「亞洲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最後才是「世界公民」。民研計劃主任鍾庭耀解釋,理論上,巿民的身份認同指數愈高,其感性投入程度便會愈強。0分代表絕不投入,100分代表絕對投入,50分代表一半半。民研計劃不斷擴充身份認同的研究領域,是希望豐富巿民身份認同感的討論,超越「香港人」對比「中國人」的簡單二元比較。在95%置信水平下,有關百分比的抽樣誤差為+/-3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另計,調查的回應率為69%。

注意事項:

*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的網址為http://hkupop.pori.hk,傳媒可到網站參閱調查細節。
* 調查樣本為1,016個成功個案,並非1,016乘以回應率69.3%,過去有不少傳媒在報導上犯了上述錯誤。
* 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中的百分比抽樣誤差為+/-3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則另計。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有關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3個百分比,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4」。
* 因為調查存在抽樣誤差,數字不能過份精確,因此,傳媒在引用本調查的百分比數字時,應避免使用小數點。
* 調查數據並非透過音頻互動系統取得,倘若調查機構以「電腦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或類似文字來掩飾音頻互動調查,是不專業的做法。


最新數據

民研計劃今日如期在《民意網站》公佈市民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最新調查結果。按照慣例,有關調查數字已經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08年中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加權」方法作出調整。現先列出最新調查的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總樣本數

回應比率

百分比誤差*

認同指數之誤差*

9-12/12/2008

1,016

69.3%

+/-3%

+/-2.3

* 有關誤差數字均以95%置信水平及整體樣本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個別題目如果只涉及調查內若干次樣本,百分比誤差會相應增加。評分誤差則會按照樣本評分的分佈情況另行推算。

有關市民對自我身份認同的各項數字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18-22/6/07

11-14/12/07

11-13/6/08

9-12/12/08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

1,026

1,011

1,012

1,016

--

整體回應比率

65.1%

65.1%

67.4%

69.3%

--

自稱為「香港人」之比率

--

23%

18%

22% +/-3%

+4%#

自稱為「中國人」之比率

--

27%

39%

34% +/-3%

-5%#

自稱「香港人」和「中國人」
混合身份之比率**

--

47%

42%

43% +/-3%

+1%

自認為廣義「香港人」之比率

--

55%

47%

51% +/-3%

+4%#

自認為廣義「中國人」之比率

--

43%

52%

47% +/-3%

-5%#

* 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3%」。
** 即選擇「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的比率。
#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當被訪市民可在「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身份時,22%稱自己為「香港人」,34%自稱為「中國人」,30%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而13%則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換言之,51%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即回答「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47%則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即回答「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43%則選擇了「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混合身份(即回答「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

由於「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可能意識重疊,四擇其一未必能夠反映各項身份認同的強弱;因此,民研計劃一早就以0至10分同時測試市民對「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認同程度。2007年6月開始,民研計劃把香港巿民身份認同感的研究擴充,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份」、「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亞洲人身份」及「世界公民身份」4個單獨測試項目。及至2008年12月,有關研究再度擴充,加入巿民對不同身份的重視程度評分,再以幾何平均方式計算各種「身份認同指數」,最新結果如下:

調查日期

18-22/6/07

11-14/12/07

11-13/6/08

9-12/12/08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

1,026

1,011

1,012

547-633**

--

「中國人」認同感

「中國人」 認同指數^

--

7.87

8.02

7.79 +/-0.19

76.1
+/-1.9

-0.23#

「中國人」重要度^

--

--

--

7.56 +/-0.20

--

「中華民族一份子」認同感

「中華民族一份子」 認同指數^

7.62

8.23

8.25

7.84 +/-0.19

75.9
+/-1.9

-0.41#

「中華民族一份子」重要度^

--

--

--

7.50 +/-0.20

--

「香港人」認同感

「香港人」 認同指數^

--

8.09

7.80

7.99 +/-0.17

75.3
+/-1.7

+0.19#

「香港人」重要度^

--

--

--

7.32 +/-0.18

--

「亞洲人」認同感

「亞洲人」 認同指數^

8.04

8.69

8.56

7.68 +/-0.20

72.0
+/-2.0

-0.88#

「亞洲人」重要度^

--

--

--

6.98 +/-0.2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 指數^

7.28

6.72

6.84

6.88 +/-0.20

67.4
+/-2.0

+0.0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重要度^

--

--

--

6.78 +/-0.21

--

「世界公民」認同感

「世界公民」認同指數^

7.18

7.56

7.25

6.75 +/-0.24

64.7
+/-2.3

-0.50#

「世界公民」重要度^

--

--

--

6.44 +/-0.24

--

* 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4,各認同指數之誤差不超過+/-2.3」。
** 由2008年12月開始,本部分每條題目的次樣本控制在略多於500個。
#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 為2008年12月之新增項目。「認同指數」計算自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的重要度評分,然後求取幾何平均數乘以10,得出「認同指數」。倘若某個別樣本欠缺認同感或重要度評分之數字,則由整體認同感平均分或重要度平均分所取代。


最新數字顯示,被訪巿民對「香港人」、「中華民族一份子」及「中國人」的認同感分別為7.99、7.84及7.79分,而市民對「亞洲人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份」及「世界公民身份」的評分則分別為7.68、6.88及6.75分。重要程度方面,被訪巿民對「中國人」、「中華民族一份子」及「香港人」的重要度分別為7.56、7.50及7.32分。,而市民對「亞洲人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份」及「世界公民身份」的重要度則分別為6.98、6.78及6.44分。

以認同指數計,六種身份的得分依次序為「中國人」、「中華民族一份子」、「香港人」、「亞洲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及「世界公民」,分數則為76.1、75.9、75.3、72.0、67.4及64.7分。

民意日誌

民研計劃於2007年1月在《民意網站》開設「民意日誌」專頁,以按日形式紀錄每日大事,及提供若干在當天錄得的民意調查數字。民研計劃的目的,是提供準確的資料讓讀者自己判斷民調數字起跌的原因。「民意日誌」在2007年1月17日開始運作,初時只提供數個月來的每日大事和特首民望數字。時至今日,「民意日誌」已經收錄了2006年1月1日起的大事紀要和多項民調數字。瀏覽人士除了可以透過「民意日誌」查閱大事紀錄外,亦可查閱更多按日民調數字,包括特首民望、特區政府民望和問責司長民望等9個民調項目。在可見未來,「民意日誌」的內容會不斷擴充,以促進民意科學的發展。

2007年7月,民研計劃與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合作,從7月24日起,「民意日誌」中的每日大事紀錄由慧科訊業按照民研計劃設計的分析方法,按日傳送至民研計劃,經民研計劃核實後隨即上載到「民意日誌」,為讀者提供更快更準的資訊。

2007年8月開始,民研計劃在定期發放的新聞公報中羅列一些在兩次調查期間所發生的重要事件,方便讀者判斷有關事件有否影響各項民調數字的變化,本新聞公報亦不例外。

由於本新聞公報所涉及的調查項目,其中一些項目的上次調查日期為11-13/6/08,而今次調查日期則為9-12/12/08,因此是次公報中的「民意日誌」項目便以上述日期為依歸,讓讀者作出比較。以涵蓋率不下25%本地報章每日頭條新聞和報社評論計,在上述期間發生的相關大事包括以下事件,讀者可以自行判斷有關事件有否影響各項民調數字,又或參閱「民意日誌」內所有大事紀錄後,再作判斷:

2/12/08

1) 《米芝蓮指南香港澳門》創刊號面世
2) 多份報章報導及討論港人滯泰事件

1/12/08

港府派包機赴泰接港人回港

6/11/08

台灣總統馬英九與陳雲林會面歷時約8分鐘

5/11/08

奧巴馬在美國大選中勝出,成為首名黑人總統

4/11/08

1) 奧巴馬在美國大選的民調中佔決定性優勢
2) 海協與海基會官員為兩岸合作簽署四大協議

3/11/08

海協與海基會官員開始兩岸進一步合作磋商

2/11/08

陳雲林訪台

29/10/08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發表五大方針挺港抗金融海嘯

1/10/08

中國國慶日慶祝成就

28/9/08

神七回航安然無恙

27/9/08

中國航天員首次漫步太空

25/9/08

神州七號成功升空

30/8/08

中國奧運金牌精英大匯演在香港大球場舉行

29/8/08

中國奧運金牌得主開始三天訪港旅程

28/8/08

中國與香港簽署新能源協議

24/8/08

北京結束2008奧林匹克運動會

23/8/08

中國金牌直逼五十

18/8/08

劉翔突然退出奧運

17/8/08

中國於北京奧運破記錄

9/8/08

中國在奧運首日賽事奪兩面金牌

8/8/08

北京奧運會開幕

7/8/08

北京奧運會於明天晚上8時開幕

6/8/08

北京奧運會開幕儀式已準備就緒

1/8/08

國家主席胡錦濤承諾於北京奧運會之後追求全面的經濟和政治改革

25/7/08

香港記者在北京採訪最後一批奧運比賽門票發售期間與公安發生衝突

14/7/08

數百市民於中國銀行各分行外排隊換購奧運紀念鈔票

10/7/08

香港首度通過《種族歧視條例》

8/7/08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結束三天訪港行程

7/7/08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繼續訪港行程

6/7/08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表示中央將研究政策支援香港

5/7/08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明日抵港

4/7/08

兩岸直航包機正式啟動

1/7/08

七一遊行人士敦促政府回應訴求

13/6/08

中國與台灣就週末包機及開放中國居民赴台旅遊完成協商

12/6/08

中國與台灣協議互設辦事處,令兩岸關係邁進一大步


分析評論

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分析:「一年半前,民研計劃開始探討香港巿民在『香港人』和『中國人』以外的幾種身份認同程度,包括『中華民族一份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亞洲人』和『世界公民』。一年半後,我們再加入六個身份項目的重視程度測試,然後運算出各種『身份認同指數』。理論上,某人某個『身份認同指數』愈高,其感性投入程度便會愈強。0分代表絕不投入,100分代表絕對投入,50分代表一半半。以最新調查為例,香港巿民雖然以『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最高,但論重視程度,則以『中國人』身份最高。結合兩個因素後,則仍然是以『中國人』的身份投入感最強,然後是『中華民族一份子』、『香港人』、『亞洲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最後才是『世界公民』。民研計劃不斷擴充身份認同的研究領域,是希望豐富巿民身份認同感的討論,超越『香港人』對比『中國人』的簡單二元比較。至於是什麼事情影響了各項數字的起跌,讀者可以根據『民意日誌』的詳細記錄自行判斷。」

民研計劃動向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一般逢星期二下午於《民意網站》公佈定期調查結果,公眾假期除外,並同時預告未來七天的發放項目。按照計劃,《民意網站》下次發放定期調查數據的日期及時間為12月18日星期四下午一至二時,網站將會發放市民對台灣及西藏問題的最新調查結果。然後於12月23日星期二下午一時至二時,發放市民特首曾蔭權及特區政府的最新民望數字。

此外,民研計劃亦會跟隨世界民意研究合作計劃(WorldPublicOpinion.org,簡稱WPO)的節奏,定期透過《民意網站》及《香港民意平台》(網址為http://www.hkpop.hk)中之「世界民意平台」,全球發放有關合作計劃的中文公報。

民研計劃的一貫做法,是除了就調查方法的查詢作出解釋外,不會再就調查結果作出評述,但歡迎各界人士把問題以電郵方式傳給我們,電郵地址為<[email protected]>,作為日後跟進。我們會不斷檢討此等安排,歡迎各界人士提供意見。《民意網站》內一切內容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專欄文章的文責由作者自負,其餘內容則由民研計劃主任鍾庭耀博士負責。

為了加強民研計劃的公民教育工作,我們由2006年1月開始,在定期新聞公報中附加一個關於民意研究的小欄目,內容不少是取材自各界人士以前向我們提出的問題或意見。今日欄目的專題是「民研計劃簡介」。

附加資料:「民研計劃簡介」

巿民身份認同調查簡介

不管是在殖民地或是「一國兩制」的時代,香港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民研計劃在資源許可下就國家民族問題進行意見調查,是順理成章的做法。況且,身份認同感從來都是社會研究的重要一環。因此,民研計劃在香港回歸後便立即開展香港巿民的身份認同進行意見調查。調查分成兩個系列,第一個系列關於市民的身份類別認同,以及對香港人或中國人身份的認同程度,第二個系列則查詢市民本身的身份類別及對國民身份的意見。有關調查發展已於2006年12月21日、2007年6月26日、12月27日及2008年6月17日的新聞公報中作出介紹,今日我們再次刊登,以便讀者能夠再次重溫這些調查的發展。

  • 民研計劃自1997年8月開始定期調查香港巿民對身份認同(第一個系列)的意見。調查頻率由開始至2000年6月都是每兩個月進行一次,然後在2000年9月至2003年12月期間改為每三個月進行一次,及至2004年6月起改為每六個月進行一次,以配合社會的發展。由2007年6月開始,調查加入4條新題目,分別測試市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份」、「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亞洲人身份」及「世界公民身份」四種認同感的自我評分。及至2008年12月,調查再加入巿民對不同身份的重視程度評分,然後以幾何平均方式把數據結合,運算出各種身份認同指數。


  • 「巿民的身份認同」調查中問題的提問方式分別為「你會稱自己為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國的香港人?」、「請你用0-10分表示你對香港人/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份/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亞洲人身份/世界公民身份既認同感。10分代表絕對認同,0分代表絕不認同,5分代表一半半。你俾幾多分自己?」及「請你用0-10分表示香港人/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份/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亞洲人身份/世界公民身份對你既重要性。10分代表絕對重要,0分代表絕不重要,5分代表一半半。你俾幾多分自己?」


  • 樣本數目方面,由調查開始至2000年4月期間,調查的樣本數目都稍為超過500個,在2000年6月以後,有關調查的樣本數目就增加至1,000個以上。2008年12月起,所有評分題目的樣本數目則稍為超過500個。


  • 民研計劃於1999年6月或以前所進行的「巿民身份認同」調查,結果都在由民研計劃發行的《民意快訊》中發表。及至2000年6月《民意網站》成立後,有關調查在2002年9月開始透過網站向外公佈,而以往透過民研計劃刊物《民意快訊》發表的調查結果,亦以不同形式上載到網站之中。




| 公報簡要 | 最新數據 | 民意日誌 | 分析評論 | 民研計劃動向 |
| 附加資料:「民研計劃簡介」 | 詳細結果 (巿民的身份認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