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民研發放最新香港市民身分認同和市民對2017年回顧及2018年前瞻的調查結果返回

 

2017年12月27日 新聞公報

| 詳細結果 (巿民的身份認同感) |

| 詳細結果 (年終回顧前瞻) |

特別宣佈

1. 2017年7月起,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民研計劃)除了使用固網電話號碼進行抽樣調查外,亦加入手機號碼混合使用。經過三個月的測試,民研計劃在2017年10月正式把混合樣本常規化,作為定期民意調查的統計方法。民研計劃今日發放的數據已整合固網電話及手機號碼兩個部份,樣本資料繼續以「實效回應比率」彙報。至於加權方法方面,則分成兩個步驟:首先,固網及手機樣本同樣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16年底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及2011年人口普查收集之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及經濟活動身分統計數字,以「反覆多重加權法」調整數據;然後,手機樣本就按照固網樣本中民情指數的基礎數據進行調整,再混合固網樣本作出最後統計。有關加權方法在測試三個月後證實可行,但民研計劃仍會不斷作出檢討和改良,及定期公佈最新加權方法。

2. 在促進學術研究和理性討論的基礎上,民研計劃早前已在《香港大學民意網站》(http://hkupop.pori.hk)發放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前特首董建華、曾蔭權及梁振英的定期特首民望評分及相關人口變項的原始數據,供各界考證。惟請用家使用及引用有關數據時,按照學術慣例註明出處。

公報簡要

民研計劃在12月4至6日,透過真實訪員以隨機抽樣方式,成功以電話訪問1,034名香港巿民,最新調查顯示,以0至10分絕對評分計,巿民對「香港人」的認同感為8.27分,對「亞洲人」的認同感為7.88分,對「世界公民」的認同感為7.12分,對「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認同感為7.08分,對「中國人」的認同感為6.89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認同感則為6.00分。加入重要性評分,再以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計算(指數愈高,正面感覺愈強),巿民對「香港人」的感覺仍然最強,有78.9分,然後是「亞洲人」72.8分、「中華民族一份子」67.3分、「世界公民」66.9分、「中國人」66.0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58.0分。除了「世界公民」外,全部指數較上次調查錄得顯著升幅。如果按照一般研究方法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二元對立比較,則香港巿民中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高25至37個百分比。「四選一」時的「中國人」百分比下跌,但所有「中國人身分」的認同數字(包括認同感、重要度及認同指數)則上升,主要因為相對應的「香港人身分」上升更多。綜合各種測試顯示,香港巿民繼續最認同「香港人」的身分,然後是各項文化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程度,就相對低於其他身分認同。在95%置信水平下,有關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則為+/-4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另計,調查的回應率為61%。

至於市民對2017年回顧及2018年前瞻,民研計劃在2017年12月18至19日,透過真實訪員以隨機抽樣方式,成功以電話訪問1,013名香港巿民,巿民對香港過去一年整體發展的滿意淨值大幅上升32個百分比至正3個百分比。個人層面方面,56%巿民表示在過去一年活得快樂,20%表示不快樂,快樂淨值為正36個百分比。此外,預計來年個人及社會發展的樂觀淨值就比去年同期分別下跌至正24個及正10個百分比,但只有前者的變化超過抽樣誤差。數字顯示巿民活得快樂,也對前景感到樂觀。如果要在繁榮、廉潔、公平、自由、福利之間作出抉擇的話,最多巿民希望香港成為廉潔乾淨的社會。展望將來,有40%市民認為政府來年最需要處理房屋問題,較去年明顯上升10個百分比,認為最需要處理政制問題的佔15%,與去年相同,而經濟問題則明顯下跌4個百分比至11%。醫療衛生及教育問題則各明顯上升3個百分比至8%及5%。至於任由巿民自己提出的新年願望,分別有38%及31%想到社會及個人問題,而16%就希望世界和平。深入分析顯示,18至29歲市民最不滿香港在2017年的發展,同時對未來一年香港發展最悲觀。在95%置信水平下,有關調查最高抽樣誤差為+/-4個百分比,淨值誤差另計,回應率為65%。

注意事項:

[1]《香港大學民意網站》的網址為http://hkupop.pori.hk,傳媒可到網站參閱調查細節。

[2] 因為調查存在的抽樣誤差及處理數據的捨入過程,數字不能過份精確,合計數字亦未必完全準確。因此,傳媒在引用有關調查的百分比數字時,應避免使用小數點,在引用評分數字時,則可以使用一個小數點。

[3] 調查數據並非透過音頻互動系統取得,倘若調查機構以「電腦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或類似文字來掩飾音頻互動調查,是不專業的做法。


香港市民身分認同:

[4] 調查樣本為1,034個成功個案,並非1,034乘以回應率61.0%,過去有不少傳媒在報導上犯了上述錯誤。

[5] 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中的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為+/-4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另計。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有關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5,各認同指數之誤差不超過+/-2.5,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個百分比」。

[6] 自2013年6月18日開始,因應以下英文用詞的流行用法,報告及公報會使用以下英文翻譯:香港人 = Hongkonger, 中國的香港人 = Hongkonger in China, 中國人 = Chinese, 香港的中國人 = Chinese in Hong Kong.


市民對2017年回顧及2018年前瞻:

[7] 調查樣本為1,013個成功個案,並非1,013乘以回應率64.9%,過去有不少傳媒在報導上犯了上述錯誤。

[8] 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中有關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為+/-4個百分比。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有關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個百分比,淨值誤差不超過+/-7個百分比」。


. 香港市民身分認同

最新數據

民研計劃今日如期在《民意網站》發放市民身分認同的最新調查結果。2014年起,民研計劃把以往按照年齡及性別分佈進行的簡單加權方法,改良成為按照年齡、性別及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分佈的「反覆多重加權」方法調整數據。今天公佈的最新數據,是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16年底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及2011年人口普查收集之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分佈統計數字,以「反覆多重加權法」作出調整。此外,手機樣本亦已按照固網樣本中民情指數的基礎數據進行調整,再作統計。現先列出最新調查的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總樣本數

實效回應比率

最高百分比誤差[9]

最高認同指數之誤差[9]

4-6/12/2017

1,034

61.0%

+/-3%

+/-2.5

[9] 有關誤差數字均以95%置信水平及整體樣本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個別題目如果只涉及調查內若干次樣本,百分比誤差會相應增加。評分誤差則會按照樣本評分的分佈情況另行推算。


有關市民各項身分認同感的獨立評分數字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10-16/6/16

12-15/12/16

13-15/6/17

4-6/12/17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10]

579-629

613-706

633-725

645 - 727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 [11]

--

「香港人」
認同感

「香港人」認同指數[12]

7.95

76.4[13]

8.09

78.8[13]

7.65[13]

73.8[13]

8.27
+/-0.15

78.9

+/-1.7

+0.62[13]

+5.1[13]

「香港人」
重要度[12]

7.59[13]

7.87[31]

7.49[13]

7.89
+/-0.18

+0.40[13]

「亞洲人」
認同感

「亞洲人」認同指數[12]

7.58[13]

68.1[13]

7.81[13]

73.0[13]

7.85

70.7[13]

7.88
+/-0.17

72.8

+/-1.7

+0.03

+2.1[13]

「亞洲人」
重要度[12]

6.51[13]

7.04[13]

6.70[13]

7.01
+/-0.18

+0.31[13]

「中華民族
一份子」
認同感

「中華民族一份子」認同指數[12]

6.92

65.5[13]

7.55[13]

72.8[13]

6.74[13]

64.4[13]

7.08
+/-0.24

67.3

+/-2.5

+0.34[13]

+2.9[13]

「中華民族
一份子」
重要度[12]

6.43[13]

7.18[13]

6.40[13]

6.62
+/-0.25

+0.22

「世界公民」
認同感

「世界公民」認同指數[12]

6.84

64.1[13]

6.76

64.5

6.88

66.4[13]

7.12
+/-0.21

66.9

+/-2.0

+0.24[13]

+0.5

「世界公民」
重要度[12]

6.29[13]

6.30

6.60[13]

6.5 5
+/-0.23

-0.0 5

「中國人」
認同感

「中國人」認同指數[12]

6.59

62.5

6.88[13]

66.6[13]

6.53[13]

62.5[13]

6.89
+/-0.22

66.0

+/-2.3

+0.36[13]

+3.5[13]

「中國人」
重要度[12]

6.19

6.63[13]

6.30[13]

6.64
+/-0.24

+0.34[13]

「中華人民
共和國國民」
認同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指數[12]

5.63

53.6

6.25[13]

60.7[13]

5.84[13]

54.8[13]

6.00
+/-0.24

58.0

+/-2.4

+0.16

+3.2[13]

「中華人民
共和國國民」
重要度[12]

5.43

6.09[13]

5.49[13]

5.83
+/-0.25

+0.34[13]

[10] 由2008年12月開始,本系列題目的次樣本控制在略多於500個,而是次調查的次樣本基數由645至727不等,加大誤差數字已經列明表內。

[11]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5,各認同指數之誤差不超過+/-2.5」;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12] 為2008年12月之新增項目。「認同指數」計算自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的重要度評分,然後求取幾何平均數乘以10,得出「認同指數」。倘若某個別樣本欠缺認同感或重要度評分之數字,則由整體認同感平均分或重要度平均分所取代。

[13] 該等變化在相同加權方法下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以上數字全部來自獨立評分題目,完全沒有涉及「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對立的問題。最新數字顯示,被訪巿民對「香港人」、「亞洲人」及「世界公民」的認同感分別為8.27、7.88及7.12分,而市民對「中華民族一份子」、「中國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評分則分別為7.08、6.89及6.00分。重要程度方面,被訪巿民對「香港人」、「亞洲人」及「中國人」的重要度分別為7.89、7.01及6.64分,而市民對「中華民族一份子」、「世界公民」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重要度則分別為6.62、6.55及5.83分。

把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之重要度評分,求取幾何平均數後再乘以10,就得出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0分代表絕不投入,100分代表絕對投入,50分代表一半半。以認同指數計,香港巿民六種身分的得分依次序為「香港人」、「亞洲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世界公民」、「中國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分數為78.9、72.8、67.3、66.9、66.0及58.0分。

至於採自行之已久的「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對立提問方式的調查結果,則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10-16/6/16

12-15/12/16

13-15/6/17

4-6/12/17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14]

573

728

661

633

--

回應比率*

71.2%

71.6%

69.8%

61.0%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 [15]

--

自稱為「香港人」之比率

42%

35%[17]

37%

39+/-4%

+2%

自稱為「中國人」之比率

18%

16%

21%[17]

14+/-3%

-7%[17]

自稱「香港人」和「中國人」
混合身分之比率[16]

38%

47%[17]

40%[17]

45+/-4%

+5%[17]

自認為廣義「香港人」之比率

67%

64%

63%

68+/-4%

+5%[17]

自認為廣義「中國人」之比率

31%

34%

35%

31+/-4%

-4%

* 2017年9月前以「整體回應比率」顯示,之後以「實效回應比率」顯示。

[14] 2011年6月開始,本題目只涉及次樣本,而是次調查的次樣本基數是633,加大誤差數字已經列明表內。

[15]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16] 即選擇「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的比率。

[17] 該等變化在相同加權方法下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當被訪市民可在「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身分時,39%稱自己為「香港人」,14%自稱為「中國人」,29%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而16%則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換言之,68%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即回答「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31%則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即回答「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45%則選擇了「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混合身分(即回答「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

由於「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可能意識重疊,四擇其一未必能夠反映各項身分認同的強弱;因此,民研計劃一早就以0至10分同時測試市民對「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認同程度,同步研究身分認同感的不同層次。2007年6月開始,民研計劃已把香港巿民身分認同感的研究擴充,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分」、「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亞洲人身分」及「世界公民身分」4個單獨測試項目。及至2008年12月,有關研究再度擴充,加入巿民對不同身分的重視程度評分,再以幾何平均方式計算各種「身分認同指數」。民研計劃採用的綜合研究測試,雖非盡善盡美,但已相當全面。

民意日誌

民研計劃於2007年1月在《民意網站》開設「民意日誌」專頁,以按日形式紀錄每日大事及提供若干在當天錄得的民意調查數字。2007年7月,民研計劃與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合作,從7月24日起,「民意日誌」中的每日大事紀錄由慧科訊業按照民研計劃設計的分析方法,按日傳送至民研計劃,經民研計劃核實後隨即上載到「民意日誌」。

由於本新聞公報所涉及的部分調查項目,上次調查日期為13-15/6/2017,而今次調查日期則為4-6/12/2017,因此是次公報中的「民意日誌」項目便以上述日期為依歸,讓讀者作出比較。以涵蓋率不下25%本地報章每日頭條新聞和報社評論計,在上述期間發生的相關大事包括以下事件,讀者可以自行判斷有關事件有否影響各項民調數字,又或參閱「民意日誌」內所有大事紀錄後,再作判斷:

27/11/17

立法會行管會決定向被撤銷議員資格的梁國雄、羅冠聰、劉小麗及姚松炎追討總額約1,174萬元的薪酬津貼

23/11/17

特區政府舉辦以「十九大」為主題的國家事務講座

17/11/17

政府公布2016年香港貧窮情況,貧窮率上升至19.9%

8/11/17

美國總統特朗普展開中國訪問行程

4/11/17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將國歌法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

17/10/17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11/10/17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首份施政報告

27/9/17

香港全球競爭力排名第六

22/9/17

國務院公布港澳事務官員新任命

15/9/17

十間大學校長發表聯合聲明表示不支持「港獨」

17/8/17

黃之鋒、羅冠聰、周永康被判入獄六至八個月

1/8/17

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

25/7/17

政府公布高鐵一地兩檢方案

1/7/17

習近平出席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

21/6/17

國務院根據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提名,任命第五屆香港特區政府主要問責官員


二. 市民對2017年回顧及2018年前瞻

最新數據

民研計劃今日如期在《民意網站》公佈市民對2017年回顧及2018年前瞻的最新調查結果。2014年起,民研計劃把以往按照年齡及性別分佈進行的簡單加權方法,改良成為按照年齡、性別及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分佈的「反覆多重加權」方法調整數據。今天公佈的最新數據,是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16年底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及2011年人口普查收集之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分佈統計數字,以「反覆多重加權法」作出調整。此外,手機樣本亦已按照固網樣本中民情指數的基礎數據進行調整,再作統計。現先列出最新調查的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總樣本數

實效回應比率

最高百分比誤差[18]

18-19/12/2017

1,013

64.9%

+/-3%

[18] 有關誤差數字均以95%置信水平及整體樣本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


以下是市民對2017年回顧及對2018年前瞻的數字,與近年的年終調查結果並列:

調查日期

17-22/12/14

10-15/12/15

19-22/12/16

18-19/12/17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19]

1,021

1,012

1,009

648

--

回應比率*

68.0%

65.4%

70.9%

64.9%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 [20]

--

對香港去年發展的評價:滿意率[21]

22%[23]

23%

23%

38+/-4%

+15% [23]

對香港去年發展的評價:不滿率[21]

50%[23]

48%

52%[23]

35+/-4%

-17% [23]

滿意率淨值

-28%[23]

-26%

-29%

3+/-7%

+32% [23]

平均量值[21]

2.6 [23]

(基數=999)

2.6

(基數=979)

2.5

(基數=990)

3.0+/-0.1

( 基數 =624)

+0.5 [23]

預期來年香港整體發展會改善之比率

29%

23%[23]

39%[23]

39+/-4%

--

預期來年香港整體發展會惡化之比率

43%[23]

41%

26%[23]

29+/-4%

+3%

樂觀淨值

-14%[23]

-18%

13%[23]

10+/-6%

-3%

認為政府來年最需要處理房屋問題之比率

34%

38%[23]

30%[23]

40+/-4%

+10% [23]

認為政府來年最需要處理政制問題之比率

27%[23]

10%[23]

15%[23]

15+/-3%

--

認為政府來年最需要處理經濟問題之比率

9%[23]

10%

15%[23]

11+/-2%

-4% [23]

認為政府來年最需要處理醫療∕衛生問題之比率

3%

3%

5%[23]

8+/-2%

+3% [23]

認為政府來年最需要處理教育問題之比率

2%[23]

4%[23]

2%[23]

5+/-2%

+3% [23]

希望香港成為廉潔乾淨社會之比率[22]

27%[23]

27%

31%[23]

29+/-4%

-2%

希望香港成為公平社會之比率

23%

23%

21%

24+/-3%

+3%

希望香港成為繁榮社會之比率

22%

20%

21%

22+/-3%

+1%

於過去一年感到生活快樂之比率[21]

50%[23]

51%

50%

56+/-4%

+6% [23]

於過去一年感到生活不快樂之比率[21]

17%[23]

16%

20%[23]

20+/-3%

--

快樂比率淨值

34%[23]

34%

31%

36+/-6%

+5%

平均量值[21]

3.4

(基數=1,014)

3.4

(基數=1,010)

3.3

(基數=1,004)

3.4+/-0.1

( 基數 =645)

+0.1

預計來年個人發展較去年佳之比率

38%

36%

44%[23]

39+/-4%

-5% [23]

預計來年個人發展較去年差之比率

16%[23]

16%

13%[23]

15+/-3%

+2%

樂觀淨值

22%[23]

20%

30%[23]

24+/-5%

-6% [23]

新年願望:與社會相關(例如:經濟、民生、政治和其他)之比率

47%[23]

34%[23]

48%[23]

38+/-4%

-10% [23]

新年願望:與個人相關(例如:健康、心境、事業、學業、財富、家庭、愛情、婚姻、朋友和其他)之比率

29%[23]

41%[23]

26%[23]

31+/-4%

+5% [23]

新年願望:與世界和平或友愛相關之比率

14%[23]

11%[23]

13%

16+/-3%

+3%

沒有新年願望之比率

8%

10%

9%

9+/-2%

--

* 2017年9月前以「整體回應比率」顯示,之後以「實效回應比率」顯示。

[19] 自2017年開始,本系列題目每次只涉及有關定期調查的次樣本,是次調查的次樣本為648。

[20]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有關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淨值誤差不超過+/-7個百分比」;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21] 數字採自五等量尺,平均量值是把所有答案按照正面程度,以1分最低5分最高量化成為1、2、3、4、5分,再求取樣本平均數值。

[22] 2006年及以前採用的字眼為「乾淨社會」,2007年改為「廉潔乾淨社會」,以配合英文翻譯和題目原意。

[23] 該等變化在相同加權方法下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回顧過去一年,38%被訪市民表示滿意香港在過去一年的發展,35%則表示不滿,滿意淨值為正3個百分比,平均量值為3.0,即整體上為「一半半」。39%預期來年香港的整體發展將有所改善;認為會惡化的,則佔29%,樂觀淨值為正10個百分比。另外,40%被訪市民認為特區政府來年最需要處理房屋問題,而認為政制及經濟問題最為迫切的,就分別佔15%及11%,至於認為最需要處理醫療衛生及教育問題的,則分別佔8%及5%。倘若要在繁榮、廉潔乾淨、公平、自由或福利社會中作出選擇,29%表示最希望香港成為一個廉潔乾淨的社會,希望香港成為公平及繁榮社會的,就分別佔24%和22%。

調查亦發現,56%認為在過去一年生活快樂,20%謂不快樂,快樂淨值為正36個百分比,平均量值為3.4,即整體上介乎「幾快樂」及「一半半」之間。對於來年的展望,39%預計其個人發展將會較去年為佳,15%則認為會較差,樂觀淨值為正24個百分比。至於市民新年願望的內容,與社會相關的佔38%,與個人相關的佔31%,與世界和平或友愛相關的則佔16%,9%表示沒有任何新年願望。

深入分析

調查之中,我們都有要求被訪者回答自己的年齡。如被訪者不願說出準確年齡,被訪者亦可選答年齡組別。根據被訪者的答案,我們再把被訪者組合為18-29歲、30-49歲、以及50歲或以上。以下是對2017年香港發展的滿意程度及對2018年香港發展的預期按被訪者年齡組別的深入分析:

調查日期:18-19/12/2017

18-29歲

30-49歲

50歲或以上

整體樣本

對2017年香港發展的滿意程度[24]

滿意

20+/-8%
(21)

29+/-6%
(64)

51+/-6%
(156)

38+/-4%
(242)

一半半

27+/-9%
(28)

30+/-6%
(68)

19+/-5%
(58)

24+/-3%
(154)

不滿

53+/-10%
(55)

39+/-7%
(88)

26+/-5%
(78)

35+/-4%
(221)

不肯定

0+/-0%
(0)

2+/-2%
(4)

4+/-2%
(11)

2+/-1%
(15)

合計

100%
(104)

100%
(224)

100%
(304)

100%
(632)

平均量值

2.5+/-0.2

(104)

2.8+/-0.1

(220)

3.3+/-0.1

(293)

3.0+/-0.1

(617)

[24] 各組別在95%置信水平下有顯著性差異。


調查日期:18-19/12/2017

18-29歲

30-49歲

50歲或以上

整體樣本

對2018年香港發展的預期[25]

較佳

33+/-9%
(34)

34+/-6%
(80)

44+/-6%
(135)

39+/-4%
(248)

差不多

21+/-8%
(22)

24+/-6%
(56)

21+/-5%
(64)

22+/-3%
(142)

較差

46+/-10%
(48)

35+/-6%
(80)

18+/-4%
(56)

29+/-4%
(184)

唔知/難講

0+/-0%
(0)

6+/-3%
(15)

16+/-4%
(50)

10+/-2%
(65)

合計

100%
(104)

100%
(231)

100%
(304)

100%
(639)

[25] 各組別在95%置信水平下有顯著性差異。


民意日誌

民研計劃於2007年1月在《民意網站》開設「民意日誌」專頁,以按日形式紀錄每日大事及提供若干在當天錄得的民意調查數字。2007年7月,民研計劃與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合作,從7月24日起,「民意日誌」中的每日大事紀錄由慧科訊業按照民研計劃設計的分析方法,按日傳送至民研計劃,經民研計劃核實後隨即上載到「民意日誌」。

2007年8月開始,民研計劃一般都會在定期發放的新聞公報中羅列一些在兩次調查期間所發生的重要事件,方便讀者判斷有關事件有否影響各項民調數字的變化,今次屬於例外,因為本新聞公報所涉及的調查相隔一年,而「民意日誌」內所有大事可能都會影響巿民對過去一年的評價,本新聞公報因此不再抽取日誌內的事項額外處理,讀者可以根據日誌內的詳細記錄自行作出判斷。

分析評論

註:以下分析評論由民研計劃高級數據分析師戴捷輝撰寫

在12月初完成的最新身份認同調查顯示,以0至10分絕對評分計,巿民對「香港人」的認同感為8.27分,對「亞洲人」的認同感為7.88分,對「世界公民」的認同感為7.12分,對「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認同感為7.08分,對「中國人」的認同感為6.89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認同感則為6.00分。加入重要性評分,再以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計算(指數愈高,正面感覺愈強),巿民對「香港人」的感覺仍然最強,有78.9分,然後是「亞洲人」72.8分、「中華民族一份子」67.3分、「世界公民」66.9分、「中國人」66.0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58.0分。除了「世界公民」外,全部指數較上次調查錄得顯著升幅。如果按照一般研究方法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二元對立比較,則香港巿民中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高25至37個百分比。「四選一」時的「中國人」百分比下跌,但所有「中國人身分」的認同數字(包括認同感、重要度及認同指數)則上升,主要因為相對應的「香港人身分」上升更多。綜合各種測試顯示,香港巿民繼續最認同「香港人」的身分,然後是各項文化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程度,就相對低於其他身分認同。至於是什麼事情影響了各項數字的起跌,讀者可以根據「民意日誌」的詳細記錄自行判斷。

另外,在12月中完成的週年調查顯示,巿民對香港過去一年整體發展的滿意淨值大幅上升32個百分比至正3個百分比。個人層面方面,56%巿民表示在過去一年活得快樂,20%表示不快樂,快樂淨值為正36個百分比。此外,預計來年個人及社會發展的樂觀淨值就比去年同期分別下跌至正24個及正10個百分比,但只有前者的變化超過抽樣誤差。數字顯示巿民活得快樂,也對前景感到樂觀。如果要在繁榮、廉潔、公平、自由、福利之間作出抉擇的話,最多巿民希望香港成為廉潔乾淨的社會。展望將來,有40%市民認為政府來年最需要處理房屋問題,較去年明顯上升10個百分比,認為最需要處理政制問題的佔15%,與去年相同,而經濟問題則明顯下跌4個百分比至11%。醫療衛生及教育問題則各明顯上升3個百分比至8%及5%。至於任由巿民自己提出的新年願望,分別有38%及31%想到社會及個人問題,而16%就希望世界和平。深入分析顯示,18至29歲市民最不滿香港在2017年的發展,同時對未來一年香港發展最悲觀。

未來發放(暫定)

  • 2018年1月2日(星期二)下午十二時至二時:特首及特區政府民望及民情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