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民研發放區議會選舉前瞻調查結果返回
2015年11月19日 新聞公報
| 詳細結果 (2015區議會選舉專頁) |
特別宣佈
在促進學術研究和理性討論的基礎上,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民研計劃)早前已在《香港大學民意網站》(http://hkupop.pori.hk)發放自特首梁振英上任以來,民研計劃所進行的84次定期特首民望評分、181次前特首曾蔭權和239次前特首董建華民望評分及相關人口變項的原始數據,供各界考證。惟請用家使用及引用有關數據時,按照學術慣例註明出處。
公報簡要
民研計劃在2015年10月29至11月4日,透過真實訪員以隨機抽樣方式,成功以電話訪問1,052名本港登記選民,發現對於本星期日的區議會選舉,71%被訪選民表示有意投票,投票意慾比2011年同類調查明顯上升5個百分比。不過,明確表示已經決定如何投票的選民就比上屆少,只有30%,顯示今年的投票率可能高於上屆,但鐵票作用可能減弱。就選民的具體考慮因素方面,最多選民認為候選人的政綱及政治傾向最重要,佔41%,另有33% 選民認為候選人的往績最重要,兩者均較上屆明顯下跌。選民今年繼續著重候選人的政治背景,可能與近期的政治環境有關。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為+/-3個百分比,調查的有效回應率為65%。
注意事項:
[1]《香港大學民意網站》的網址為http://hkupop.pori.hk,傳媒可到網站參閱調查細節。
[2] 調查樣本為1,052個成功個案,並非1,052乘以有效回應率65.4%,過去有不少傳媒在報導上犯了上述錯誤。
[3]
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中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為+/-3個百分比。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有關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3個百分比」。由於民研計劃在2014年引入「反覆多重加權法」處理數據,交接期間,各項數字變化的差異是否超過抽樣誤差,是基於同類加權方法處理後的結果計算。換言之,2015年所得數據是否與上次調查存在顯著差異,是基於兩組數據同樣經過反覆多重加權後作出的比較,而非單從公佈數字表面運算得來。
[4] 因為調查存在的抽樣誤差及處理數據的捨入過程,數字不能過份精確,合計數字亦未必完全準確。因此,傳媒在引用有關調查的百分比數字時,應避免使用小數點,在引用評分數字時,則可以使用一個小數點。
[5] 調查數據並非透過音頻互動系統取得,倘若調查機構以「電腦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或類似文字來掩飾音頻互動調查,是不專業的做法。
最新數據
民研計劃今日透過《民意網站》發放區議會選舉前瞻調查結果。2014年起,民研計劃把以往按照年齡及性別分佈進行的簡單加權方法,改良成為按照年齡、性別及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分佈的「反覆多重加權」方法調整數據。今天公佈的最新數據,是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15年中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及2011年人口普查收集之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分佈統計數字,以「反覆多重加權法」作出調整。現先列出最新調查的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
總樣本數 |
有效回應比率 |
最高百分比誤差[6] |
29/10-4/11/2015 |
1,052 |
65.4% |
+/-3% |
[6] 有關誤差數字均以95%置信水平及整體樣本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個別題目如果只涉及調查內若干次樣本,百分比誤差會相應增加。評分誤差則會按照樣本評分的分佈情況另行推算。
民研計劃每逢大型選舉,都會進行多次選舉調查,追蹤選情的發展。以下是今年區議會選舉調查中有關登記選民意見的重點結果,與往年區議會選舉同期錄得的數字並列。
2003年 |
2007年 |
2011年 |
2015年 |
比較2011同期調查 |
|||||||
調查日期 |
15-17/9 |
19-22/10 |
3-6/11 |
15-19/11 |
17-21/9 |
22-25/10 |
5-9/11 |
12-15/11 |
26/10-1/11 |
29/10-4/11/15 |
|
次樣本基數 (登記選民) |
714 |
725 |
721 |
1,157 |
761 |
801 |
859 |
877 |
500 |
1,052 |
-- |
回應比率 |
70.1% |
60.0% |
60.7% |
65.1% |
65.5% |
67.4% |
66.3% |
79.0% |
69.9% |
65.4% |
-- |
最高百分比誤差 (95%置信水平) [7]] |
+/-4% |
+/-4% |
+/-4% |
+/-3% |
+/-4% |
+/-4% |
+/-3% |
+/-3% |
+/-4% |
+/-3% |
-- |
最新結果/誤差[7] |
結果 |
結果 |
結果 |
結果 |
結果 |
結果 |
結果 |
結果 |
結果 |
結果及誤差 |
-- |
表示打算於區 議會選舉中投票的比率 |
67% |
70% |
75% |
74% |
75% |
73% |
76% |
76% |
66% |
71+/-3% |
+5%[8] |
表示已決定投票給誰 |
-- |
-- |
33% |
37% |
-- |
-- |
38% |
47% |
37% |
30+/-3% |
-7%[8] |
表示知道那個政黨在其選區參選[9] |
-- |
-- |
71% |
75% |
-- |
-- |
76% |
80% |
80% |
73+/-3% |
-7%[8] |
選擇候選人的主要考慮因素:候選人的政綱及政治傾向 |
44% |
36% |
36% |
35% |
42% |
45% |
41% |
36% |
47% |
41+/-3% |
-6%[8] |
選擇候選人的主要考慮因素:候選人的過往表現 |
40% |
43% |
46% |
47% |
43% |
43% |
49% |
50% |
40% |
33+/-3% |
-7%[8] |
選擇候選人的主要考慮因素:個人背景及競選表現 |
8% |
7% |
3% |
3% |
13% |
6% |
3% |
3% |
4% |
6+/-1% |
+2%[8] |
[7]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3%」。
[8] 該等變化在相同加權方法下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9] 只問登記選民及打算投票者。2003年11月3至6日的調查次樣本為537;2003年11月15至19日的調查次樣本為821;2007年11月5至9日的調查次樣本為652;2007年11月12至15日的調查次樣本為662;2011年10月26至11月1日的調查次樣本為328;2015年10月29至11月4日的調查次樣本為744。
在被訪登記選民中,71%自稱打算投票。(須要註明,71%的投票意欲並不等於會有71%的投票率。)與此同時,30%登記選民已決定其選票誰屬,而73%登記選民表示知道那個政黨在其選區參選。有關選擇候選人的具體考慮因素方面,41%登記選民認為候選人的政綱及政治傾向最重要,33%認為候選人的往績最重要,6%則認為個人背景及競選表現最重要。
分析評論
民意研究計劃研究經理李偉健分析:「約兩星期前進行的調查顯示,對於本星期日的區議會選舉,71%被訪選民表示有意投票,投票意慾比2011年同類調查明顯上升5個百分比。不過,明確表示已經決定如何投票的選民就比上屆少,只有30%,顯示今年的投票率可能高於上屆,但鐵票作用可能減弱。就選民的具體考慮因素方面,最多選民認為候選人的政綱及政治傾向最重要,佔41%,另有33% 選民認為候選人的往績最重要,兩者均較上屆明顯下跌。選民今年繼續著重候選人的政治背景,可能與近期的政治環境有關。」
附加資料:區議會前瞻選舉調查簡介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每逢大型選舉,都會進行多次選舉調查,追蹤選情的發展。研究組亦會在選舉日進行票站調查,了解選民的投票行為和原因。自回歸以來,研究組已為歷次區議會選舉 (即1999、2003、2007及2011年)進行不同調查,包括選舉前的前瞻性調查,及選舉當日的票站調查等。
一如以往,「區議會前瞻選舉」調查的問題為「你係唔係登記選民?」、「你有冇打算係黎緊十一月既區議會選舉中投票?」、「你認為自己既政治取向,係傾向認同邊一個派別呢?」、「你選擇候選人既時候,最主要考慮乜野?」、「你決定左投邊個未?」、「你知唔知你果個選區有邊D政黨參選呢?」及「如果XXX、YYY、ZZZ等、其他政黨同埋一D獨立候選人都同時派員係你居住果區參選,你會傾向支持邊個政黨或獨立候選人?」
未來發放(暫定)
- 2015年11月24日(星期二)下午一時至二時:市民對各地政府及人民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