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民研發放最新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結果返回

 
2014年6月17日 新聞公報

| 特別宣佈 | 公報簡要 | 最新數據 | 民意日誌 | 分析評論 | 未來發放(暫定) | 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參考資料 |
| 詳細結果 (巿民的身分認同感) |


特別宣佈

在促進學術研究和理性討論的基礎上,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民研計劃)早前已在《香港大學民意網站》(http://hkupop.pori.hk)發放自特首梁振英上任以來,民研計劃所進行的49次定期特首民望評分、181次前特首曾蔭權和239次前特首董建華民望評分及相關人口變項的原始數據,供各界考證。惟請用家使用及引用有關數據時,按照學術慣例註明出處。民研計劃現正策劃「民研教育網頁」,以一站式發放所有原始數據和民研教育資料。



公報簡要

民研計劃在6月6至12日,透過真實訪員以隨機抽樣方式,成功以電話訪問1,026名香港巿民,發現以絕對評分計,「香港人」認同感評分明顯上升,「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認同感評分就分別明顯下跌至1997及2007年以來新低,其他三項身分的認同感評分就變化不大。若以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計算(指數愈高,正面感覺愈強),香港巿民對「香港人」的感覺最強,然後是「亞洲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世界公民」、「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而「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兩項認同指數則再創有關指數自2008年以來新低。如果按照一般研究方法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二元對立比較,則香港巿民中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高20至36個百分比,較六個月前明顯上升,但選擇「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混合身分的比率就略為下跌4個百分比。綜合各種測試顯示,香港巿民最認同「香港人」的身分,然後是一系列的文化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程度,就相對低於其他身分認同。在95%置信水平下,有關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則為+/-4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另計,調查的回應率為68%。

 

注意事項:

[1]《香港大學民意網站》的網址為http://hkupop.pori.hk,傳媒可到網站參閱調查細節。
[2] 調查樣本為1,026個成功個案,並非1,026乘以回應率67.5%,過去有不少傳媒在報導上犯了上述錯誤。
[3] 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中的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為+/-4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另計。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有關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4,各認同指數之誤差不超過+/-2.3,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個百分比」。由於民研計劃在2014年引入「反覆多重加權法」處理數據,交接期間,各項數字變化的差異是否超過抽樣誤差,是基於同類加權方法處理後的結果計算。換言之,2014年第一次所得數據是否與上次調查存在顯著差異,是基於兩組數據同樣經過反覆多重加權後作出的比較,而非單從公佈數字表面運算得來。
[4] 因為調查存在的抽樣誤差及處理數據的捨入過程,數字不能過份精確,合計數字亦未必完全準確。因此,傳媒在引用有關調查的百分比數字時,應避免使用小數點,在引用評分數字時,則可以使用一個小數點。
[5] 調查數據並非透過音頻互動系統取得,倘若調查機構以「電腦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或類似文字來掩飾音頻互動調查,是不專業的做法。
[6] 自2013年6月18日開始,因應以下英文用詞的流行用法,報告及公報會使用以下英文翻譯:香港人 = Hongkonger, 中國的香港人 = Hongkonger in China, 中國人 = Chinese, 香港的中國人 = Chinese in Hong Kong.

 



最新數據

民研計劃今日如期在《民意網站》發放市民身分認同的最新調查結果。2014年起,民研計劃把以往按照年齡及性別分佈進行的簡單加權方法,改良成為按照年齡、性別及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分佈的「反覆多重加權」方法調整數據。今天公佈的最新數據,是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13年底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及2011年人口普查收集之教育程度 (最高就讀程度)分佈統計數字,以「反覆多重加權法」作出調整。現先列出最新調查的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總樣本數

回應比率

最高百分比誤差[7]

最高認同指數之誤差[7]

6-12/6/2014

1,026

67.5%

+/-3%

+/-2.3

[7] 有關誤差數字均以95%置信水平及整體樣本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個別題目如果只涉及調查內若干次樣本,百分比誤差會相應增加。評分誤差則會按照樣本評分的分佈情況另行推算。
[8] 本公報所載「最新變化」數字在統計上是否顯著,是經「反覆多重加權法」處理上次和今次調查數字後得出的結果。改良加權方法對各項數字產生的結構性影響並非顯著,百分比數大約在-2%至+1%之間,評分數字大約在-0.1至+0.1之間,指數大約在-0.6至+1.2之間差異統計則不受影響。


有關市民各項身分認同感的獨立評分數字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14-17/12/12

10-13/6/13

9-12/12/13

6-12/6/14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9]

669-696

657-684

564-660

611-705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10]

--

「香港人」認同感

「香港人」 認同指數[11]

8.43[12]

81.7[12]

8.13[12]

78.2[12]

7.87[12]

75.6[12]

7.99
+/-0.16

78.2
+/-1.5

+0.12[12]

+2.6[12]

「香港人」重要度[11]

8.12[12]

7.71[12]

7.54

7.83
+/-0.17

+0.29[12]

「亞洲人」認同感

「亞洲人」 認同指數[11]

7.74[12]

72.7[12]

7.71

71.1

7.71

71.2

7.83
+/-0.18

73.2
+/-1.8

+0.12

+2.0

「亞洲人」重要度[11]

7.01[12]

6.82

6.81

7.05
+/-0.20

+0.24

「中華民族一份子」認同感

「中華民族一份子」 認同指數[11]

7.71[12]

75.6[12]

7.38[12]

71.0[12]

7.35

70.8

7.29
+/-0.23

71.0
+/-2.2

-0.06

+0.2

「中華民族一份子」重要度[11]

7.52[12]

6.99[12]

7.00

7.03
+/-0.23

+0.03

「世界公民」認同感

「世界公民」認同指數[11]

7.06[12]

67.4[12]

6.83[12]

65.0[12]

6.81

64.5

7.01
+/-0.20

67.7
+/-1.8

+0.20

+3.2[12]

「世界公民」重要度[11]

6.68[12]

6.38[12]

6.41

6.73
+/-0.21

+0.32[12]

「中國人」認同感

「中國人」 認同指數[11]

7.47[12]

72.4[12]

6.80[12]

65.9[12]

6.91

65.7

6.65
+/-0.22

63.7
+/-2.2

-0.26[12]

-2.0

「中國人」重要度[11]

7.20[12]

6.59[12]

6.50

6.32
+/-0.23

-0.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指數[11]

6.39[12]

62.4[12]

6.11[12]

59.0[12]

6.08

58.2

5.95
+/-0.24

57.0
+/-2.3

-0.13[12]

-1.2[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重要度[11]

6.29[12]

5.90[12]

5.81

5.70
+/-0.24

-0.11

[9] 由2008年12月開始,本系列題目的次樣本控制在略多於500個,而是次調查的次樣本基數由611至705不等,加大誤差數字已經列明表內。
[10]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4,各認同指數之誤差不超過+/-2.3」;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11] 為2008年12月之新增項目。「認同指數」計算自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的重要度評分,然後求取幾何平均數乘以10,得出「認同指數」。倘若某個別樣本欠缺認同感或重要度評分之數字,則由整體認同感平均分或重要度平均分所取代。
[12] 該等變化在相同加權方法下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以上數字全部來自獨立評分題目,完全沒有涉及「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對立的問題。最新數字顯示,被訪巿民對「香港人」、「亞洲人」及「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認同感分別為7.99、7.83及7.29分,而市民對「世界公民」、「中國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評分則分別為7.01、6.65及5.95分。重要程度方面,被訪巿民對「香港人」、「亞洲人」及「中華民族一份子」的重要度分別為7.83、7.05及7.03分,而市民對「世界公民」、「中國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重要度則分別為6.73、6.32及5.70分。

 

把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之重要度評分,求取幾何平均數後再乘以10,就得出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0分代表絕不投入,100分代表絕對投入,50分代表一半半。以認同指數計,香港巿民六種身分的得分依次序為「香港人」、「亞洲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世界公民」、「中國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分數為78.2、73.2、71.0、67.7、63.7及57.0分。

 

至於採自行之已久的「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對立提問方式的調查結果,則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14-17/12/12

10-13/6/13

9-12/12/13

6-12/6/14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13]

687

677

628

660

--

整體回應比率

67.5%

67.9%

68.0%

67.5%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14]

--

自稱為「香港人」之比率

27%[16]

38%[16]

35%

40+/-4%

+5%[16]

自稱為「中國人」之比率

21%

23%

22%

20+/-3%

-2%

自稱「香港人」和「中國人」
混合身分之比率[15]

49%[16]

36%[16]

43%[16]

39+/-4%

-4%

自認為廣義「香港人」之比率

60%[16]

62%

62%

67+/-4%

+5%[16]

自認為廣義「中國人」之比率

37%[16]

35%

37%

31+/-4%

-6%[16]

[13] 2011年6 月開始,本題目只涉及次樣本,而是次調查的次樣本基數是660,加大誤差數字已經列明表內。
[14]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15] 即選擇「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的比率。
[16] 該等變化在相同加權方法下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當被訪市民可在「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身分時,40%稱自己為「香港人」,20%自稱為「中國人」,27%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而11%則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換言之,67%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即回答「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31%則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即回答「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39%則選擇了「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混合身分(即回答「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

 

由於「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可能意識重疊,四擇其一未必能夠反映各項身分認同的強弱;因此,民研計劃一早就以0至10分同時測試市民對「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認同程度,同步研究身分認同感的不同層次。2007年6月開始,民研計劃已把香港巿民身分認同感的研究擴充,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分」、「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亞洲人身分」及「世界公民身分」4個單獨測試項目。及至2008年12月,有關研究再度擴充,加入巿民對不同身分的重視程度評分,再以幾何平均方式計算各種「身分認同指數」。民研計劃採用的綜合研究測試,雖非盡善盡美,但已相當全面。


民意日誌

民研計劃於2007年1月在《民意網站》開設「民意日誌」專頁,以按日形式紀錄每日大事及提供若干在當天錄得的民意調查數字。2007年7月,民研計劃與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合作,從7月24日起,「民意日誌」中的每日大事紀錄由慧科訊業按照民研計劃設計的分析方法,按日傳送至民研計劃,經民研計劃核實後隨即上載到「民意日誌」。

 

由於本新聞公報所涉及的部分調查項目,上次調查日期為9-12/12/2013,而今次調查日期則為6-12/6/2014,因此是次公報中的「民意日誌」項目便以上述日期為依歸,讓讀者作出比較。以涵蓋率不下25%本地報章每日頭條新聞和報社評論計,在上述期間發生的相關大事包括以下事件,讀者可以自行判斷有關事件有否影響各項民調數字,又或參閱「民意日誌」內所有大事紀錄後,再作判斷:

 

6/12/14

袁國強就《一國兩制白皮書》回應大律師公會聲明

6/10/14

中央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重申中港關係

4/6/14

支聯會公佈約十八萬人參加六四燭光晚會

27/5/14

特首梁振英在策略發展委員會中提及要調控自由行政策

15/5/14

越南反華騷亂範圍擴至全國

14/5/14

中越南海爭議爆發反華騷亂

7/5/14

佔領中環行動昨日舉行第三次商討日

23/4/14

香港與菲律賓就馬尼拉人質事件達成共識

23/3/14

台北警方於行政院展開清場行動

18/2/14

政府官員及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譴責尖沙咀反內地人示威行動

1/1/14

民間人權陣線公佈約3萬人參與元旦遊行及逾6萬人參與民間全民投票


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分析:「最新調查顯示,以絕對評分計,『香港人』認同感評分明顯上升,『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認同感評分就分別明顯下跌至1997及2007年以來新低,其他三項身分的認同感評分就變化不大。若以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計算(指數愈高,正面感覺愈強),香港巿民對『香港人』的感覺最強,然後是『亞洲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世界公民』、『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而『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兩項認同指數則再創有關指數自2008年以來新低。如果按照一般研究方法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二元對立比較,則香港巿民中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高20至36個百分比,較六個月前明顯上升,但選擇『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混合身分的比率就略為下跌4個百分比。綜合各種測試顯示,香港巿民最認同『香港人』的身分,然後是一系列的文化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程度,就相對低於其他身分認同。至於是什麼事情影響了各項數字的起跌,讀者可以根據『民意日誌』的詳細記錄自行判斷。」

 


未來發放(暫定)

  • 2014年6月19日(星期四)下午一時至二時:各項信任及信心指標

  • 2014年6月24日(星期二)下午一時至二時:特首及特區政府民望



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參考資料


| 特別宣佈| 公報簡要 | 最新數據 | 民意日誌 | 分析評論 | 未來發放(暫定) |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參考資料 |
| 詳細結果 (巿民的身分認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