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民研發放最新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結果返回

 
2013年12月23日 新聞公報

| 特別宣佈 | 公報簡要 | 最新數據 | 民意日誌 | 分析評論 | 未來發放(暫定) | 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參考資料 |
| 詳細結果 (巿民的身分認同感) |


特別宣佈

(1) 年終回顧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民研計劃)今日透過《香港大學民意網站》(http://hkupop.pori.hk) 公佈的調查數字,屬於2013年進行有關調查的最後一次。因此,傳媒可以使用網站內有關調查的半年總結數字,作為年終回顧之用。由於香港回歸是在7月1日舉行,因此,以半年為總結的民調數字來審視香港社會的宏觀發展,可能會比以一年為總結的數字更加合適和準確。此外,《民意網站》中之「民意日誌」專頁,已經詳細紀錄本地報章多年來的主要新聞,對年終回顧應有一定幫助。

 

(2)「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參考資料

 

是日關於「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的發放包涵大量參考資料,讀者適宜點擊「民意網站」(網址為http://hkupop.pori.hk)內之「最新內容」詳細審閱,以了解有關調查的背景和爭論。

 



公報簡要

民研計劃在12月9至12日,透過真實訪員以隨機抽樣方式,成功以電話訪問1,015名香港巿民,發現若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二元對立比較,香港巿民中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高13至25個百分比,與六個月前變化不大,但選擇「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混合身分的比率就明顯上升7個百分比。以絕對評分計,除「香港人」認同感一項的評分明顯下跌,巿民對其他五項身分的認同感評分,和所有身分的重要評分,都變化不大。若以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計算(指數愈高,正面感覺愈強),香港巿民對「香港人」的感覺最強,然後是「亞洲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中國人」、「世界公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而「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兩項認同指數則是有關指數在2008年開展以來錄得的新低。綜合各種測試顯示,香港巿民最認同「香港人」的身分,然後是一系列的文化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程度,就相對低於其他身分認同。在95%置信水平下,有關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則為+/-4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另計,調查的回應率為68%。

 

注意事項:
[1]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的網址為http://hkupop.pori.hk,傳媒可到網站參閱調查細節。

[2] 調查樣本為1,015個成功個案,並非1,015乘以回應率68.0%,過去有不少傳媒在報導上犯了上述錯誤。
[3] 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中的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為+/-4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另計。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有關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4,各認同指數之誤差不超過+/-2.3,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個百分比」。
[4] 因為調查存在的抽樣誤差及處理數據的捨入過程,數字不能過份精確,合計數字亦未必完全準確。因此,傳媒在引用有關調查的百分比數字時,應避免使用小數點,在引用評分數字時,則可以使用一個小數點。
[5] 調查數據並非透過音頻互動系統取得,倘若調查機構以「電腦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或類似文字來掩飾音頻互動調查,是不專業的做法。
[6] 自2013年6月18日開始,因應以下英文用詞的流行用法,報告及公報會使用以下英文翻譯:香港人 = Hongkonger, 中國的香港人 = Hongkonger in China, 中國人 = Chinese, 香港的中國人 = Chinese in Hong Kong.

 



最新數據

民研計劃今日如期在《民意網站》發放市民身分認同的最新調查結果。按照慣例,有關調查數字已經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13年中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加權」方法作出調整。現先列出最新調查的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總樣本數

回應比率

最高百分比誤差[7]

最高認同指數之誤差[7]

9-12/12/2013

1,015

68.0%

+/-3%

+/-2.3

[7] 有關誤差數字均以95%置信水平及整體樣本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個別題目如果只涉及調查內若干次樣本,百分比誤差會相應增加。評分誤差則會按照樣本評分的分佈情況另行推算。


有關市民各項身分認同感的獨立評分數字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13-20/6/12

14-17/12/12

10-13/6/13

9-12/12/13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8]

527-601

669-696

657-684

564-660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9]

--

「香港人」認同感

「香港人」 認同指數[10]

8.11

77.4

8.43[11]

81.7[11]

8.13[11]

78.2[11]

7.87 +/-0.18

75.6 +/-1.8

-0.26[11]

-2.6[11]

「香港人」重要度[10]

7.64

8.12[11]

7.71[11]

7.54 +/-0.20

-0.17

「亞洲人」認同感

「亞洲人」 認同指數[10]

7.45

69.2[11]

7.74[11]

72.7[11]

7.71

71.1

7.71 +/-0.18

71.2 +/-1.9

--

+0.1

「亞洲人」重要度[10]

6.69[11]

7.01[11]

6.82

6.81 +/-0.21

-0.01

「中華民族一份子」認同感

「中華民族一份子」 認同指數[10]

7.26

69.5[11]

7.71[11]

75.6[11]

7.38[11]

71.0[11]

7.35 +/-0.20

70.8 +/-2.0

-0.03

-0.2

「中華民族一份子」重要度[10]

6.82[11]

7.52[11]

6.99[11]

7.00 +/-0.21

+0.01

「中國人」認同感

「中國人」 認同指數[10]

6.99

67.0

7.47[11]

72.4[11]

6.80[11]

65.9[11]

6.91 +/-0.21

65.7 +/-2.2

+0.11

-0.2

「中國人」重要度[10]

6.66

7.20[11]

6.59[11]

6.50 +/-0.23

-0.09

「世界公民」認同感

「世界公民」認同指數[10]

6.61[11]

63.6[11]

7.06[11]

67.4[11]

6.83[11]

65.0[11]

6.81 +/-0.22

64.5 +/-2.1

-0.02

-0.5

「世界公民」重要度[10]

6.35

6.68[11]

6.38[11]

6.41 +/-0.23

+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 指數[10]

6.12

59.0

6.39[11]

62.4[11]

6.11[11]

59.0[11]

6.08 +/-0.24

58.2 +/-2.3

-0.03

-0.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重要度[10]

5.85[11]

6.29[11]

5.90[11]

5.81 +/-0.24

-0.09

[8] 由2008年12月開始,本系列題目的次樣本控制在略多於500個,而是次調查的次樣本基數由564至660不等,加大誤差數字已經列明表內。
[9]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4,各認同指數之誤差不超過+/-2.3」;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10] 為2008年12月之新增項目。「認同指數」計算自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的重要度評分,然後求取幾何平均數乘以10,得出「認同指數」。倘若某個別樣本欠缺認同感或重要度評分之數字,則由整體認同感平均分或重要度平均分所取代。
[11]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以上數字全部來自獨立評分題目,完全沒有涉及「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對立的問題。最新數字顯示,被訪巿民對「香港人」、「亞洲人」及「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認同感分別為7.87、7.71及7.35分,而市民對「中國人」、「世界公民」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評分則分別為6.91、6.81及6.08分。重要程度方面,被訪巿民對「香港人」及「中華民族一份子」的重要度分別為7.54及7.00分,而市民對「亞洲人」、「中國人」、「世界公民」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重要度則分別為6.81、6.50、6.41及5.81分。

 

把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之重要度評分,求取幾何平均數後再乘以10,就得出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0分代表絕不投入,100分代表絕對投入,50分代表一半半。以認同指數計,香港巿民六種身分的得分依次序為「香港人」、「亞洲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中國人」、「世界公民」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分數為75.6、71.2、70.8、65.7、64.5及58.2分。

 

至於採自行之已久的「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對立提問方式的調查結果,則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13-20/6/12

14-17/12/12

10-13/6/13

9-12/12/13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12]

560

687

677

628

--

整體回應比率

68.0%

67.5%

67.9%

68.0%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13]

--

自稱為「香港人」之比率

46%[15]

27%[15]

38%[15]

35+/-4%

-3%

自稱為「中國人」之比率

18%

21%

23%

22+/-3%

-1%

自稱「香港人」和「中國人」
混合身分之比率[14]

34%[15]

49%[15]

36%[15]

43+/-4%

+7%[15]

自認為廣義「香港人」之比率

68%[15]

60%[15]

62%

62+/-4%

--

自認為廣義「中國人」之比率

30%

37%[15]

35%

37+/-4%

+2%

[12] 2011年6 月開始,本題目只涉及次樣本,而是次調查的次樣本基數是628,加大誤差數字已經列明表內。
[13]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14] 即選擇「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的比率。
[15]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當被訪市民可在「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身分時,35%稱自己為「香港人」,22%自稱為「中國人」,28%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而15%則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換言之,62%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即回答「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37%則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即回答「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43%則選擇了「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混合身分(即回答「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

 

由於「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可能意識重疊,四擇其一未必能夠反映各項身分認同的強弱;因此,民研計劃一早就以0至10分同時測試市民對「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認同程度,同步研究身分認同感的不同層次。2007年6月開始,民研計劃已把香港巿民身分認同感的研究擴充,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分」、「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亞洲人身分」及「世界公民身分」4個單獨測試項目。及至2008年12月,有關研究再度擴充,加入巿民對不同身分的重視程度評分,再以幾何平均方式計算各種「身分認同指數」。民研計劃採用的綜合研究測試,雖非盡善盡美,但已相當全面。


民意日誌

民研計劃於2007年1月在《民意網站》開設「民意日誌」專頁,以按日形式紀錄每日大事及提供若干在當天錄得的民意調查數字。2007年7月,民研計劃與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合作,從7月24日起,「民意日誌」中的每日大事紀錄由慧科訊業按照民研計劃設計的分析方法,按日傳送至民研計劃,經民研計劃核實後隨即上載到「民意日誌」。

 

由於本新聞公報所涉及的部分調查項目,上次調查日期為10-13/6/2013,而今次調查日期則為9-12/12/2013,因此是次公報中的「民意日誌」項目便以上述日期為依歸,讓讀者作出比較。以涵蓋率不下25%本地報章每日頭條新聞和報社評論計,在上述期間發生的相關大事包括以下事件,讀者可以自行判斷有關事件有否影響各項民調數字,又或參閱「民意日誌」內所有大事紀錄後,再作判斷:

 

4/12/13

政府展開政改諮詢

2/12/13

九龍城拐嬰案母親向警方承認非法棄置屍體

25/11/13

深港合作會議簽訂協議擴大深圳學校錄取雙非學童的學額

12/11/13

中共第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

28/10/13

一輛四驅車撞向天安門廣場

24/10/13

政府展開人口政策諮詢

20/10/13

市民遊行反對政府不發免費電視牌照予香港電視

10/10/13

李克強促請阿基諾儘快解決菲律賓人質事件

8/10/13

阿基諾拒就菲律賓人質事件道歉

1/7/13

多份報章報導七一遊行

11/6/13

神舟十號升空


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分析:「最新調查顯示,若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二元對立比較,香港巿民中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高13至25個百分比,與六個月前變化不大,但選擇『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混合身分的比率就明顯上升7個百分比。以絕對評分計,除『香港人』認同感一項的評分明顯下跌,巿民對其他五項身分的認同感評分,和所有身分的重要評分,都變化不大。若以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計算(指數愈高,正面感覺愈強),香港巿民對『香港人』的感覺最強,然後是『亞洲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中國人』、『世界公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而『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兩項認同指數則是有關指數在2008年開展以來錄得的新低。綜合各種測試顯示,香港巿民最認同『香港人』的身分,然後是一系列的文化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程度,就相對低於其他身分認同。至於是什麼事情影響了各項數字的起跌,讀者可以根據『民意日誌』的詳細記錄自行判斷。」

 


未來發放(暫定)

  • 2013年12月31日(星期二)下午一時至二時:2013年回顧及2014年前瞻



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參考資料


| 特別宣佈| 公報簡要 | 最新數據 | 民意日誌 | 分析評論 | 未來發放(暫定) |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參考資料 |
| 詳細結果 (巿民的身分認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