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排名研究專頁返回

註:以下是關於大專院校排名調查的常見問題和答案,我們歡迎各界人士提出其他問題,以便我們不斷增加及更新問答項目。請把提問以電郵方式傳至[email protected],我們會盡快答覆,及把問題與答案上載到本網頁。

 問1: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隸屬香港大學,進行大專院校排名調查有否角色衝突?
 問2:理想的大專院校排名調查應該由誰執行?
 問3:理想的大專院校排名調查應否包括民意調查成份?
 問4:不同院校可以互相比較嗎?
 問5:以民意調查結果進行院校排名,世界各地有否例子?
 問6:調查樣本中有很多人沒有讀過大學,要求他們對各大專院校和校長作出評分,是否合適?
 問7:普羅市民不是專家,他們的意見有什麼意義?
 問8:如果民意調查顯示不同階層的市民,對院校排名有顯著分別,我們應該怎樣解讀結果?
 問9:為什麼不進行一個以教育界人士為對象的排名調查?
 問10:由院校職員或同學自己評價自己院校的調查有沒有問題?
 問11:有評論認為我們的調查問卷中提及一些市民難以瞭解的項目,例如大學教職員的資歷、學術研究表現、校長的領導能力等,問卷設計是否出現問題?
 問12:為什麼不簡單要求市民說出他們心目中的最佳大學,而要用0-10分逐間評價?
 問13:調查中僱主部分的樣本只有200多個,結果是否具代表性?
 問14:關於大專院校排名的爭論屢有發生,我們可以如何集思廣益?
 問15:《信報財經月刊》於2007年5月公佈了一份名為「2007年香港八大高校優勢評比」的調查報告。民研計劃有何評論?
 

 
問1: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隸屬香港大學,進行大專院校排名調查有否角色衝突?
 
 
答1:為了確保被訪者不受此因素影響評分,我們的訪員歷年來都在訪問的引言中強調民意研究計劃是中立的研究組織,並提醒被訪者切勿因為我們屬於香港大學而影響其本意。如果不是有獨立機構委託我們進行獨立調查,我們也不會主動進行有關研究。反過來說,如果因為我們屬於香港大學而不應進行有關調查,推而廣之,則所有院校和學者也不應進行類似調查,或者參與任何院校排名,而所有政府部門也不應進行關於自己的民意調查了。當情況無可避免,申報利益是最好的保證。

返回上頁  
 
問2:理想的大專院校排名調查應該由誰執行?
 
 
答2:最理想的調查當然是由最有公信力的機構進行。如果各間院校能夠共同合作,以科學方法進行聯合調查,當然是最好不過。可是,環顧各地,有關調查似乎都是由獨立媒體進行者居多。如果香港能夠發展出一套完善的院校排名機制,我們樂意把我們的數據和經驗,全數轉交有關研究組織。

返回上頁  
 
問3:理想的大專院校排名調查應否包括民意調查成份?
 
 
答3: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我們從2001年開始調查巿民對大專院校的觀感,因為我們認為有關數據具參考價值。學術機構向來以專業知識監察社會,亦應同樣接受社會監察。至於其他機構,包括我們的夥伴香港專業教育網如何把民意數據引用到他們的專業排名,不是我們的責任,也不是我們的專長。2001年以前,香港專業教育網已經多次進行院校排名,我們相信他們的經驗和智慧,我們沒有參與、亦不會評論他們的排名方法。

返回上頁  
 
問4:不同院校可以互相比較嗎?
 
 
答4:不同院校有不同的特色,既可比較亦不能完全比較。不論是民意調查或者是專業評審,比較的單位可以是學校、學院、學系、學科、學生、學位課程、甚至是各自的目標成效等。不過,如果硬說存在差異而不能比較,亦不合理。有人說,橙和蘋果不能比較。可是,兩者不都是生果嗎?如果有某君說喜歡蘋果多於橙,不也就是比較後的結果嗎?如果橙和蘋果永遠不能比較,那末,紅蘋果也不能和青蘋果比較、牛奶蕉也不能和過山蕉比較了。其實,任何事物都可以比較,只是意義的輕重罷了。如果巿民認為院校的比較有意義,那就是意義所在了。

返回上頁  
 
問5:以民意調查結果進行院校排名,世界各地有否例子?
 
 
答5:美國蓋洛普調查公司在1999年8月及2003年7月,與不同媒體合作進行有關美國大學排名的電話民意調查,每次訪問略多於1000人。兩次調查結果都是哈佛大學遙遙領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亦有廣泛報導。以下是蓋洛普網站關於兩次調查的報導: http://www.gallup.com/poll/3634/Harvard-Tops-Gallup-Poll-List-Best-University.aspx(1999年調查) http://www.gallup.com/poll/9109/Harvard-Number-One-University-Eyes-Public.aspx(2003年調查) 蓋洛普強調,國民意見調查結果跟一些專業評審結果不同,但就代表了美國國民的直接感受,是蓋洛普的主要工作。

返回上頁  
 
問6:調查樣本中有很多人沒有讀過大學,要求他們對各大專院校和校長作出評分,是否合適?
 
 
答6:沒有機會入讀大學的人未必對大學一無所知。例如,年長父母可以透過其子女或親屬瞭解不同大學的優劣;亦有不少家長為了子女升學而花了不少時間悉心比較院校的優劣。他們的意見當然未必與專家一樣,但他們也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一如所有巿民都可以對政府官員或政策表達意見,那怕他們的認識膚淺,甚至一無所知。

返回上頁  
 
問7:普羅市民不是專家,他們的意見有什麼意義?
 
 
答7:顧名思義,「港人眼中的大專院校排名調查」是為了反映普羅市民對各大專院校的主觀評價,並非專業評審結果。不過,政府如是、公營和私營機構如是,都應該不斷瞭解普羅市民對自己的評價。不足之處,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事實上,眾多院校都不時為了內部參考而進行公眾形象調查。如果院校可以根據這些調查的結果修正形象,為什麼獨立機構不能進行同類調查,把有關數據變成公共資訊?

返回上頁  
 
問8:如果民意調查顯示不同階層的市民,對院校排名有顯著分別,我們應該怎樣解讀結果?
 
 
答8:我們的調查顯示,不同階層市民對院校的評分的確存在顯著差異,顯示他們用了不同的評分準則。例如,學歷較高的巿民採用的分譜往往比較寬闊,顯示他們的分辨能力較高。不過,以排名次序計,各間院校的名次差不多完全沒有改變,顯示相對名次其實非常穩定可靠。

返回上頁  
 
問9:為什麼不進行一個以教育界人士為對象的排名調查?
 
 
答9:我們完全歡迎這些調查,從多角度探討問題。事實上,自2007年開始,在進行公眾意見調查的同時,香港專業教育網(Education18.com)亦要求我們設計和進行一項以本地中學校長為對象的大專院校排名調查,調查和分析由民研計劃負責,至於如何使用有關結果,則由香港專業教育網(Education18.com)負責,與我們無關。此外,我們亦歡迎在整個教育界進行有關意見調查,唯須小心處理利益衝突的問題,尤其是本身任職大專院校的教育界人士。

返回上頁  
 
問10:由院校職員或同學自己評價自己院校的調查有沒有問題?
 
 
答10:評價任何意見調查,都要先審視有關調查的抽樣方法、回應比率和問卷設計等,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資料不全,則只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整體而論,職員或同學自評調查的缺陷,在於不同院校的成員對自己院校的要求不同,而該等不同,又可能建基於成員背景的不同,互為因果。舉例說,某校學生由於成績驕人而對自己學校要求甚高,其對自己學校的評價亦可能會相應偏低,反之亦如是。此外,如果院校成員因顧慮到調查結果會影響校譽而不從實回答,結果便會出現另類偏差。

返回上頁  
 
問11:有評論認為我們的調查問卷中提及一些市民難以瞭解的項目,例如大學教職員的資歷、學術研究表現、校長的領導能力等,問卷設計是否出現問題?
 
 
答11:這又是見仁見智的問題,適宜由獨立專業人士作出判斷。我們多年來採用的問卷,關鍵提問部份是要求被訪者「用0-10分形容你對XXXX的整體評價,0分代表極差,10分代表極佳,5分代表一半半」,這是香港和西方慣用的尺度之一。在問題中提及的一些項目,例如大學教職員的資歷和學術研究表現、校長的領導能力和洞察力等,都是屬於協助被訪者全面思考的附加提示,既無誤導成份,亦沒有在實踐過程中碰到問題,反而可以沖淡院校的名牌效應。由於所有院校的提問完全相同,所以就算有所影響,亦屬公平。

返回上頁  
 
問12:為什麼不簡單要求市民說出他們心目中的最佳大學,而要用0-10分逐間評價?
 
 
答12:採用分類分項評分法,而非相對排名法,其實有利分析個別院校自己的長處和缺點。雖然所用資源是單項提問的九培,但就沒有極化優劣之間的差距,是比較嚴謹的調查方法。舉例說,如果甲校的確比乙校略為優勝,但所有被訪者都只可二擇其一,則結果便會出現一面倒甲勝。如果被訪者可以分項評分,則結果可能是甲得9分,乙得8分,同屬優質,反之亦然。

返回上頁  
 
問13:調查中僱主部分的樣本只有200多個,結果是否具代表性?
 
 
答13:數據是否有足夠代表性其實取決於可接受的誤差水平,只要把數據的誤差率與結果同時列出便問題不大,讀者可以自行判斷數據的準確程度。在今年的調查中,有關部份的抽樣誤差,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不多於+/-7個百分比,已經足以判別很多答案的差異。至於贊助機構香港專業教育網(Education18.com)如何運用有關僱主部分的結果,則全由他們負責,與民研計劃無關。

返回上頁  
 
問14:關於大專院校排名的爭論屢有發生,我們可以如何集思廣益?
 
 
答14:我們歡迎理性討論,但以金錢打賭作為招徠的意氣之爭,我們不願參與。我們從來沒有明示或暗示任何學者朋友聲援我們的觀點,但亦無懼任何學術範圍以外的壓力,包括訴諸輿論和行政干預的企圖。我們關心的,只是把我們負責的民意調查部份做到最好。任何人士如果能夠提出一套比較完善的排名機制,我們樂意提供意見和協助。

返回上頁  
 
問15:《信報財經月刊》於2007年5月公佈了一份名為「2007年香港八大高校優勢評比」的調查報告。民研計劃有何評論?
 
 
答15:《信報財經月刊》是繼2003年10月首次公佈了八大高等院校的優勢評比調查報告後,於2007年5月再次公佈「2007年香港八大高校優勢評比」的調查報告。不同的是,2007年的調查沒有作出綜合排序,而只有單項的優勢評比,與一般國內和國際傳媒進行的大學排名有所不同。民研計劃歡迎其他媒體或機構多作相關調查,集思廣益。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