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特區行政長官民意調查一九九六年第一次調查 - 調查報告返回

鍾庭耀撰寫
陳夢施協助
 
1996年9月12日
 

再版備註:本報告在1996年9月12日由民意研究計劃公開發表,2005年6月15日上載至《香港大學民意網站》,內容完全沒有更改。報告中所列數字亦曾經在民意研究計劃出版的《民意快訊》中發表。

 

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
訪問對像: 十八歲以上操粵語香港居民
調查方法: 隨機抽樣電話訪問
電話抽樣: 從住宅電話簿內隨機抽選若干電話號碼作為種籽,加上從電腦得到的電話號碼(以取得沒有刊登在電話簿內的電話號碼)
對像抽樣: 如果合適訪問對像超過一個,則選取即將生日者
樣本數目: 524 個成功個案
回應比率: 56.2%
標準誤差: 少於2.2%
 

前言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本中心)自從於一九九一年六月成立民意調查計劃以來,一直進行各項有關社會及政治問題的民意研究,並把研究結果向外界公佈。

 

是次本中心進行有關特區行政長官的民意調查,是有鑑於特區行政長官的產生過程,與本港市民利益息息相關,亦是香港歷史發展重要的一環。本中心希望透過一個較為全面的調查,瞭解市民對行政長官的要求,及對現有人選的看法,從而為下階段的遴選工作提供有用的民意數據。本中心準備在推選工作接近完成前再次重覆是項調查,以便總結民意在最後階段的發展。

 

此外,為方便讀者掌握其他組織或媒體進行有關問題的調查結果,此報告亦同時輯錄有關該等調查的報導,並簡單說明調查的方法和結果,以作比較。

 

問卷設計

 

是次調查,本中心在問卷的設計已力求全面和審慎。首先是針對行政長官的條件方面,就本中心在問卷中所列舉的行政長官條件而言,嘗試盡量綜合那些曾被傳媒廣泛討論,或由一些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條件,逐一要求被訪者個別評選,以探究市民對不同條件的看法及重視程度。此方法比只要求被訪者在數項條件中選取一項的方法更能反映個別選項的相對重要程度。

 

其次,為測試市民對現有多位人選的認識及支持程度,及結合現階段的研究需要,調查分別以兩個組別的問題去瞭解被訪者就此方面的看法。首先,問卷中要求被訪者對個別不同人選給予優劣評分;至於另一組題目則直接詢問被訪者是否對某些人選有負面的抗拒感(即是否介意由某些人選出任行政長官)。以兩組題目的形式測試被訪者,務求令調查結果更為全面。

 

調查結果

 

(一)行政長官之條件及背景

 

過往不少有關行政長官的討論,都離不開行政長官的條件、界別及質素問題,是次調查亦首先就此方面瞭解市民的意見。在五百二十四個成功訪問的樣本當中,在只可選取單項答案的前題下,撇除沒有意見者,有三成六的被訪者表示最適合出任行政長官之界別為政界,一成九則認為管理階層人士較為恰當,其餘亦有一成三支持公務員界別出任行政長官(表一)。雖然數字並非顯示市民對個別界別的絕對支持程度,但明顯表示市民傾向支持政界人士,及對商界背景人士有所保留。

 

表一 - 最適合出任行政長官之界別
 界別 最適合(百分比)
  政界  35.7% 
  管理階層  18.7% 
  公務員  13.3% 
  專業人士  7.6% 
  商界  6.6%  
  其他界別  1.0% 
  以上所有都不適當  0.2% 
  冇所謂  16.8% 
  合計  100.0% 
 

在行政長官條件方面,能夠「代表港人利益」、「熟悉香港事務」及「為港人接受」,仍然是市民認為出任行政長官的重要條件。九成被訪者認為「代表港人利益」是作為行政長官「非常重要」的因素、八成四及八成三則分別認為「熟悉香港事務」及「為港人接受」屬於「非常重要」(表二),明顯地希望行政長官能以港人利益為本位去治理香港。此外,七成八被訪者認為行政長官的「崇高品格、操守」屬於「非常重要」,七成二認為「行政及管理經驗」屬於「非常重要」。

 

另外,一些曾為外界討論的行政長官條件,包括「為中方接受」、「與行政機關關係良好」、「與立法機關關係良好」、「為公務員接受」及「擁護基本法」等,則被視為較次要的因素(表二)。

 

表二 - 行政長官條件
 條件 「非常重要」比率 「一般重要」、「非常重要」比率
  代表港人利益  90.0%   97.4 
  熟悉香港事務  84.4%   97.5% 
  為港人接受  83.0%   93.2% 
  崇高品格、操守  78.1%   95.2% 
  行政及管理經驗  72.2%   92.9% 
  為中方接受  48.2%   75.4% 
  與行政機關關係良好  45.2%   86.5% 
  與立法機關關係良好  44.7%   86.9% 
  為公務員接受  39.7%   75.1% 
  擁護基本法  36.5%   66.6% 
 

是次調查中,本中心亦嘗試找尋其他影響市民支持行政長官人選的因素。當被訪者被問及倘若某位行政長官人選有某種背景因素,被訪者會否增加抑或減少支持該位人選時,調查發現在各項列舉的因素中,均有四至六成的被訪者表示背景因素不會影響他們對行政長官人選的支持(表三)。

 

但值得注意的是,被訪者其實對某幾項因素有較強烈的反應。其中較為特出的是「得到外國政治力量支持」及「有台灣背景」,有四成七的被訪者認為若某行政長官人選「有台灣背景」,他們會減少支持或不能接受該位人選;至於若某行政長官人選「得到外國政治力量支持」,則有三成八的被訪者表示不能接受或減少對該位人選的支持。以上兩項因素,可總結為對行政長官人選有負面的影響。然而,由於在實際情況下,暫時並未出現有「外國政治力量支持」或「有台灣背景」的行政長官人選,故現有的人選應未受此等因素所影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被訪者似乎對「有商界背景」的人選持有保留態度。調查發現,有二成四的被訪者表示會「不能接受」或會「減少支持」有商界背景的候選人(表三)。

 

至於對行政長官人選有較正面影響的因素,則包括「得到本地民主派支持」、「得到中方支持」及「屬於本地政黨成員」。但其中有較大正面影響的,是「得到本地民主派支持」。當被訪者被問及若某行政長官候選人「得到本地民主派支持」,會如何影響其對該位人選的支持程度時,有三成被訪者表示會更加支持該位人選,若將此百分比減去那些表示會「減少支持」或「不能接受」的比率後,其淨影響仍達正二十一個百分比(表三)。此數字可被理解為市民對民主理念仍有一定的素求,多於反映市民對個別政黨的支持程度。

 

表三 - 影響行政長官人選支持程度的因素
 因素 沒有影響(百分比) 會更加支持(百分比) 會減少支持或不能接受(百分比) 淨影響
 得到本地民主派支持   51.8%   29.7%   8.5%   +21.2% 
 得到中方支持   59.1%   19.9%   10.0%   +9.9% 
 屬於本地政黨成員   57.4%   16.2%   6.3%   +9.9% 
 有商界背景   56.0%   12.5%   23.6%   -11.1% 
 得到外國政治力量支持   40.0%   11.6%   38.3%   -26.7% 
 有台灣背景   40.1%   3.8%   46.7%   -42.9% 
 

(二)行政長官人選

 

在市民心目中的行政長官人選方面,是次調查首先要求被訪者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說出自己心目中的行政長官人選(被訪者可提多名)。調查發現有六成三的被訪者表示心目中仍未有人選(表四)。此結果可能反映:(一)市民對現時被媒介報導為有意角逐的行政長官人選未有足夠的瞭解,故心目中未能有所定論;(二)市民公民意識不足,對行政長官人選未感興趣。

 

在能說出心目中人選的被訪者當中,有六成八的被訪者表示陳方安生為他們心目中出任行政長官人選,其餘亦有被較多提及的人選包括董建華(五點三個百分比)、鍾士元(四點七個百分比)、李柱銘(四點七個百分比)及楊鐵樑(四點一個百分比)(表四)。

 

表四 - 沒有提示情況下被訪者的提名人選
 提名人選 人次 佔總樣本百分比(基數=524人) 佔所有被提名人選的百分比(基數=171人次)
  陳方安生  116   22.1%   67.8% 
  董建華  9   1.7%   5.3% 
  李柱銘  8   1.5%   4.7% 
  鍾士元  8   1.5%   4.7% 
  楊鐵樑  7   1.3%   4.1% 
  劉慧卿  5   1.0%   2.9% 
  司徒華  3   0.6%   1.8% 
  陳鑑林  3   0.6%   1.8% 
  羅德丞  2   0.4%   1.2% 
  陳婉嫻  2   0.4%   1.2% 
  劉千石  1   0.2%   0.6% 
  李卓人  1   0.2%   0.6% 
  陸恭蕙  1   0.2%   0.6% 
  黃震遐  1   0.2%   0.6% 
  李嘉誠  1    0.2%   0.6% 
  霍英東  1   0.2%   0.6% 
  鄭耀棠  1   0.2%   0.6% 
  其他人選  1   0.2%   0.6% 
  心目中無人選  331   63.2%   - 
  唔知/難講  29   5.5%   - 
  合共  531       
 

在被訪者提出的心目中人選當中,調查進一步要求被訪者說出他們認為最適當的人選,撇除心目中沒有最適當人選及表示「難講」的被訪者後,其中最受市民支持的,依然是陳方安生,在有提出心目中最適當人選的被訪者當中,有七成表示陳方安生是心目中最佳人選,另有六點四個百分比提董建華、五個百分比提李柱銘,及四點三個百分比提楊鐵樑(表五)。

 

表五 - 被訪者提出的最佳人選
 最佳人選 人數 佔總樣本百分比(基數=524人) 佔所有被提名人選的百分比(基數=138人次)
  陳方安生  101   19.3%   72.9% 
  董建華  9   1.7%   6.4% 
  李柱銘  6   1.1%   4.2% 
  楊鐵樑  6   1.1%   4.3% 
  鍾士元  4   0.8%   2.9% 
  陳婉嫻  4   0.8%   2.8% 
  劉慧卿  2   0.4%   1.4% 
  霍英東  1   0.2%   0.7% 
  鄭耀棠  1   0.2%   0.7% 
  劉千石  1   0.2%   0.7% 
  李卓人  1   0.2%   0.7% 
  陸恭蕙  1   0.2%   0.7% 
  羅德丞  1   0.2%   0.7% 
  其他人選  1   0.2%   0.7% 
  心目中無人選  331   63.2%   - 
  唔知/難講  30   5.7%   - 
  合共  500       
 

當被訪者在有提示的情況下,要求在十一名曾被傳媒多次報導的人選當中選出他們認為最適合的行政長官人選時。調查發現,有五成三的被訪者選擇陳方安生、五點七個百分比的被訪者選擇董建華、同樣五點七個百分比選擇楊鐵樑,另外的四點八個百分比則選擇李柱銘,其餘另有一成四表示難以抉擇,八點二個百分比則表示十一位都不見他們心目中的合適人選(表六)。

 

表六 - 在提示情況下最適合當選行政長官的人選
  人次 百分比
  陳方安生  276   52.5% 
  董建華  30   5.7% 
  楊鐵樑  30   5.7% 
  李柱銘  25   4.8% 
  李鵬飛  11   2.1% 
  李嘉誠  11   2.1% 
  霍英東  7   1.3% 
  梁振英  7   1.3% 
  陳祖澤  6   1.1% 
  鍾士元  5   1.0% 
  羅德丞  2   0.4% 
  全部不適合  43   8.2% 
  唔知/難講  73   13.9% 
  總數  526   100.0% 
 

(三)行政長官人選評分

 

除了要求被訪者提出或選擇個別人選外,是次調查亦是測試被訪者對十一位被傳媒廣泛報導的人選的印象及支持程度。問卷要求被訪者對十一位人選個別評分,由零至一百分,零分表示絕對不宜出任行政長官,一百分代表絕對適合出任行政長官,五十分代表一半半。在被訪者的評分中,無論在認知率及得分層面上,陳方安生仍然名列榜首,所得的平均分為七十三點八分,屬相當不俗的分數,而認知率亦相當高,有九成被訪者願意給予陳氏評分。另外有三位人選亦獲得相當高的平均分數,順次序為董建華(六十二點四分)、楊鐵樑(六十點八分)及李柱銘(六十點三分)。然而,論知名度而言,董建華(認知率為四成八)及楊鐵樑(認知率為六成一)被市民的認識程度,就遠遠落後於陳方安生及李柱銘(認知率為七成三)(表七)。

 

在被訪者給予的評分中,以羅德丞得分最低,其所得的平均分為四十六點七分,屬不合格的分數。在認知程度方面,大部份的人選均為市民所認識,其中只有董建華及羅德丞的認知程度低於五十個百分比,在認知程度上屬不合格(表七)。

 

個別評分的好處,是免卻要求被訪者選擇的壓力。在現階段還未有正式的行政長官候選人,及市民對大部份可行人選都尚未熟悉的時候,個別評分是顯示個別人選實力的最佳方法。

 

表七 - 行政長官人選評分
 行政長官人選 平均分數 有效評分人數 認知率
  1. 陳方安生  73.8   475   90.0% 
  2. 董建華  62.4   249   47.5%  
  3. 楊鐵樑  60.8   318   60.7% 
  4. 李柱銘  60.3   380   72.5% 
  5. 李鵬飛  55.8   366   69.8% 
  6. 李嘉誠  55.4   343   65.5% 
  7. 陳祖澤  54.1   281   53.6% 
  8. 梁振英  53.3   284   54.2% 
  9. 霍英東  53.1   314   59.9% 
  10.鍾士元  50.7   275   52.5% 
  11.羅德丞  46.7   220   42.0% 
*總樣本:524個, 認知率=有效評分人數佔總樣本的比率
 

鑑於現階段市民尚難表態支持那些人選,因此本中心退而求其次設計出另一組問題,以便測試市民對個別人選的抗拒程度。在被訪者被要求逐一對十一位人選表示是否介意該等人選出任行政長官時,九成三的被訪者表示不介意陳方安生出任行政長官,六成七不介意李柱銘,六成五不介意楊鐵樑,六成二不介意李鵬飛,六成不介意董建華出任行政長官(表八)。

 

在表示介意某位人士出任行政長官的被訪者中,以羅德丞所得的比率最高,有四成六的被訪者表示介意由羅德丞出任行政長官,次為李嘉誠,有四成三;接著是霍英東,有四成二,三位同屬商界人士(表八)。

 

從表八可以觀察到被訪者雖然對現有的行政長官人選缺乏認識,又或是心目中仍未有一定的人選,但對十一位人選出任行政長官未有太強烈而負面的抗拒

 

表八 - 被訪者是否介意由某些人選出任行政長官呢?
 人選 不介意的比率
  陳方安生  93.3% 
  李柱銘  66.6% 
  楊鐵樑  65.0% 
  李鵬飛  62.1% 
  董建華  59.5% 
  梁振英  56.0% 
  陳祖澤  53.3% 
  李嘉誠  51.8% 
  霍英東  50.4% 
  鍾士元  46.5% 
  羅德丞  32.7% 
 
 人選 介意的比率
  羅德丞  46.2% 
  李嘉誠  43.1% 
  霍英東  41.7% 
  鍾士元  37.1% 
  李鵬飛  32.0% 
  陳祖澤  30.8% 
  李柱銘  28.8% 
  梁振英  28.5% 
  楊鐵樑  23.0% 
  董建華  18.6% 
  陳方安生  5.4%  
 

結語

 

是次調查再次肯定特區行政長官需要以港人利益為本位治理香港,否則便得不到市民的支持。在這個先決條件下,品格高尚、行政經驗豐富、為中方接受、能與行政及立法機關保持良好關係、被公務員接受、擁護基本法、順應市民對民主的訴求,都是重要而正面的條件。台灣背景、外國政治背景,及商界背景,將是個別候選人的包袱。當然,在問卷所給予被訪者評選的條件中,未必能夠涵蓋所有曾被討論過的條件。舉例而言,有些人士認為行政長官必須為國際知名人士、或肯定法治精神等,類似的條件在此調查中並未有觸及,屬是次調查不足的地方。

 

至於人選方面,調查發現市民對大部份可能競逐行政長官的人選都極不熟悉。在沒有提示下接近七成被訪者都不能選出心目中的理想人選。因此,有意角逐的人士適宜盡早表態,把治港方案推介給全港市民,爭取市民和輿論的支持。

 

特區行政長官的選舉乃按照基本法規定進行,與臨時立法會不同,並沒有任何法律上的爭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舉。因此,各界人士適宜積極參與,帶動市民討論,使行政長官的選舉能更成功地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