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網站編者的話 - 七七反思返回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

7月7日,是中國人不會忘記的日子。中日兩國恩仇未泯。

7月7日,也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三年前那一天,我被迫走上香港歷史的舞台。

擱筆兩載,封口三年,不外希望社會上下汲取教訓,休養生息。心想:特首改選,交棒也好,連任也好,總會經一事,長一智,一切重新開始。

可惜,可惜,很可惜!三年過後,所有指標全線下滑,特首民望破產,社會民怨沸騰。

想了很久,似乎明白了一點道理:香港的危難,可能有其結構性原因。

結構原因之一:是中央政府與巿民互不信任;其二:是董建華的性格結構;其三:是香港的民氣不彰。

巿民不信中央,中央不信巿民,有其歷史原因。回歸以前,巿民恐共,中央怕民主。回歸在即,北京虛怯,江總眾裏尋他,找到一個懂得知恩圖報的老人家。

東方海外的董建華,前有中央濟困解危,後獲江總知遇之恩;家國一心,怎能不背靠內地,先祖國之憂而憂?難怪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雖然「完全是香港操作的事情」,但特首卻堅持定下7月9日的死線,原來他要揣摩中央政府的想法,還說這樣做「對我們自己的前途好緊要」。董建華先是揣摩上意,然後是維護自己的面子。中央政府要求的,當然不可不做;中央政府沒有要求的,更要超額完成。這便是董建華的性格結構問題。

董建華作為特區之首,事事講求面子,制度遷就個人。口中說著以民為本,心中記著私人恩怨。人治為本,法治包裝,這是董建華性格的延續。

在鳥籠政治下,議員看政府,政府等特首,特首估中央,這是特區政府的畸形運作。結果,議員、政府、特首、中央、巿民人人是輸家。香港民氣不彰,個個潛龍勿用。

化解危機,為今之計,唯有改變結構。中央與巿民之間,互信已增,中央領導如能順水推舟,鞭策一小撮順民的不是,特區事情不再指指點點,不少巿民會欣然投其懷抱。

特首董建華,如果能夠痛改前非,順應民情,像信徒般重新決志,或可仍能帶罪立功。

至於香港巿民,唯有萬眾一心,不斷發揮七一的人民力量:包括市場力量、專業力量、社區力量、民意力量和群眾力量。七一遊行清楚告訴我們,歷史由人民創造,政府需要人民授權。沒有人民的支持,任何政策、法律和專業,都會變得沒有意義,民意調查亦可休矣!

鍾庭耀
2003年7月7日